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日期:1989.12.01 点击数:1260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郭庆 

【中文关键词】 工业化阶段 现代化历史 生产函数 农业剩余 劳动就业 农业生产 土地生产率 农业部门 二元经济理论 农业劳动力

【英文题名】无

【中文摘要】一国的现代化进程,一方面是新的生产资源发现,新的生产函数引入,新的生产方式发生的过程,另一方面又是原有的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重组的过程。在这后一过程中,劳动就业结构的改变和居民居住方式的变迁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如果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到今年已整整一百五十年了。150年来我国新的生产资源不断出现,新的生产函数已被引入,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但是从劳动就业结构和居民居住方式来看,中国经济尚未出现根本性的改观。长期以来我们处于一种二元结构的状态下,与广大农村中落后生产方式和大量农业人口并存的是,城市中先进的大工业孤军突进,封闭发展,同农村间发展差距日益拉大。 为什么中国经济今天仍处于二元结构状态下;为什么中国今天仍有近7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有大约1.3亿农业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出路;归根结底也就是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为什么这样艰难曲折?这些问题,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当然,中国现代化问题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课题,它不仅是中国学者近一个世纪以来研究,探讨和争论的课题,而且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哲学、历史以及自然科学有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广泛关注的问题。全面研究这一问题,非本人所能胜任,这篇论文研究的主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最重要的历史经济现象——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结构变迁问题。 然而,与现实大多数学者研究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角度不同,本文研究的重点不是探讨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规模、速度和流向,而是试图把转移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背景下,探寻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这种转移的内部机理和矛盾,并试图阐明在我国特殊国情和宏观政策环境制约下转移的一些规律性问题。 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导论;第二——六章分别从不同方面分析了中国农业剩余劳力转移面对的种种制约因素和内部矛盾,同时评介了西方二元经济理论几种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模型;第七章讨论未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力转移的若干战略问题。

【专业名称】无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授予年度】1989

【导师姓名】龚士其;谢世荣

【合作导师姓名】无

【英文摘要】无

【英文关键词】无

【语种】无

【基金】无

【UDC】无

【中图分类号】无

【正文总页码】253

【学科】无

【研究方向】无

【全文挂接】 全文阅读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