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纠纷及其解决途径

日期:2009.05.01 点击数:1221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赵淑清 

【中文关键词】 清末民初 解决途径 关中地区 农田水利纠纷 特征

【英文题名】无

【中文摘要】在以农为本的传统社会里,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与社会生产密切相关。关中地区地处西北内陆,水资源缺乏,虽然在秦汉、隋唐时期出现过大型的农田水利工程和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但这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该地区缺水的境况。到清末民初时,由于关中地区连年干旱,水环境日益恶化,农业用水矛盾突出;再加上战争频繁,政局不稳,政府无力修建新的农田水利工程来缓解用水矛盾,不仅如此,甚至原有的灌溉工程也无法正常运行,这进一步加剧了用水矛盾。迫于生存压力,人们不惜一切代价争水,水利纠纷事件频频发生,这在以前任何时期都是没有过的,究其原因十分复杂。 本文以清末民初关中地区农田水利纠纷案例为出发点,利用官方统计资料、官方档案、碑刻资料、文人笔记等一手资料,从纠纷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处理的经过及结果等方面入手,探究当时关中地区水利纠纷发生特点的共性和特性,以及形成这种特征的自然社会原因,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水案在解决过程中所带有的时代特征,对水案结果的影响力度。如何处理好非常态下的水利纠纷,这对于今天关中地区农业的发展意义依然深远。 具体而言,本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绪论部分。对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说明。第二部分,清末民初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纠纷。这些水利纠纷案件主要是从《陕西水利月刊》中辑录出来的,少数来源于碑刻资料、人文笔记中的记载。第三部分,在分析典型水利纠纷案例的基础上,总结出了纠纷发生的直接原因与当时的年降水量、农作物的种类、农田水利灌溉工程的分布等有直接的关系;深层原因与当时政府的政策、过渡时期的用水制度以及传统的、不科学的耕作技术和灌溉技术有关。第四部分,农田水利纠纷的解决过程。调解依然是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在调解过程中,地方政府、乡村精英、民间管理组织等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乡规民约依旧占据主导地位,新的用水规则作用突显。第五部分,总结清末民初关中地区农田水利纠纷的特征,鉴于水资源不足依然是今天关中地区农业发展的颈瓶,故本文的研究对完善非常态下的应对机制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几点:1、在文献方法上多使用档案、统计、碑刻资料,通过典型水利纠纷案例的研究,基本上复原了清末民初关中地区农田水利纠纷的概况。2、目前,以水利纠纷为主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以水利纠纷为主题的社会学研究,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角度给予关注的很少,本选题将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探讨非常态下的水利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关中水利史的研究范围。3、清末民初关中地区的水利纠纷具有代表性,对今后制定合理的纠纷解决机制提供历史参考依据。

【专业名称】无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年度】2009

【导师姓名】李令福

【合作导师姓名】无

【英文摘要】无

【英文关键词】The Late-Qing and the Early Minguo, the central Shaanxi Province,farmland irrigation disputes, characteristics, resolution

【语种】无

【基金】无

【UDC】无

【中图分类号】K928.6

【正文总页码】81

【学科】无

【研究方向】无

【全文挂接】 全文阅读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