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联性研究

日期:2010.05.01 点击数:1257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胡蓉 

【中文关键词】 地域性景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 文化环境

【英文题名】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landscape an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中文摘要】地域性景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截然不同的内容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其得以繁衍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存在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构成了一个专属于此地域的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内的各个变量相互作用、平衡运作维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稳健的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化形态的地域性景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前提。地域性景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前提条件,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了新的地域性景观。在两者的关系中,地域性景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是先导性的,没有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同时也不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正是由于我国拥有辽阔的疆土和由此而形成的南北迥异的地域性景观,才会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新的地域性景观是对已有地域景观的有益补充,充分显示了人作为文化创作主体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最易受科技影响的脆弱的自然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使人类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并且处于一种整体和谐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就需要我们既依存于自然环境,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方法息息相关。 文章中以陕西安塞腰鼓和兰州黄河水车为例,通过分析这两种分别属于精神生活领域和物质生活领域的非物质文化形式的起源与历史、现状与发展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说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与景观要素不仅给与传统文化艺术奠定物质基础,还深刻的影响到人们的性格、精神风貌、习俗习惯和生产方式,并且直接的赋予这些传统文化一种特定的地域色彩和个性。充分的说明了地域性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密切联系,由此验证在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全面地历史性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一命题。

【专业名称】设计艺术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学位授予年度】2010

【导师姓名】杨豪中

【合作导师姓名】无

【英文摘要】无

【英文关键词】 Regional landscape, Intangible heritage, Cultural environment cultural ecology

【语种】无

【基金】无

【UDC】无

【中图分类号】无

【正文总页码】104

【学科】无

【研究方向】无

【全文挂接】 全文阅读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