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生野猪头骨解剖形态学与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猪骨材料的鉴定分析

日期:2009.05.01 点击数:1620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杨苗苗 

【中文关键词】 猪骨 现生 野猪头骨 解剖形态学 仰韶文化

【英文题名】ANALYSIS AND IDENTIFICATION OF LIVING BOAR AND PIG BONE EXCAVATED FROM YANGSHAO CULTURE SITE ON THE MORPHOLOGY OF ANATOMY

【中文摘要】本文运用动物骨骼分析方法,探讨中国南、北方现生野猪在头骨形态学上的差异。文章对中原地区仰韶文化早、中、晚三个时期遗址出土的猪骨骼进行了整理、分析和鉴定,并根据下颌牙齿萌出和磨损级别确定出猪的年龄,从而建立猪群的年龄结构,最后采用齿轮法对猪的死亡季节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 1.对野猪头骨进行测量,显示浙江衢州与王屋山野猪间头骨解剖形态间存在部分差异;对臼齿尺寸的测量,显示浙江衢州野猪整体上臼齿尺寸小于地处中原地区的王屋山野猪,表明了地区间的差异性。 2.从出土动物遗存分析,遗址中猪骨可鉴定标本数的百分比表明,荒坡遗址占62.5﹪、西坡遗址占84.04﹪。笃忠遗址占47.98﹪,大量的猪骨证明当时猪的重要性,猪是构成仰韶时期中原地区肉食消费的主要动物群。仰韶文化早期,狩猎是人们的重要生产活动。仰韶文化中晚期,农业的发展,使渔猎经济退居次要地位。从M3平均长看,王屋山野猪35.13>西坡遗址(仰韶中期)34.88>荒坡遗址(仰韶早期)34.78>笃忠遗址(仰韶晚期)31.03>沙门盐津遗址家猪(宋金)28.45。表明从仰韶早期到晚期其猪骨形态愈接近家猪。随着野猪被驯养为家猪,其体质形态有向家猪体质形态发展的趋势。 3.运用磨损级别法、齿磨片法和切片法对仰韶早期荒坡遗址、仰韶中期灵宝西坡遗址、仰韶文化晚期笃忠遗址出土的猪骨遗骸进行死亡年龄和季节的鉴定分析,结果为进一步探讨简便、实用和科学的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

【专业名称】发育生物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授予年度】2009

【导师姓名】卿素珠

【合作导师姓名】无

【英文摘要】无

【英文关键词】The morphology of anatomy, the cranium of boar, living boar, pig bone,Yangshao Culture

【语种】无

【基金】无

【UDC】753

【中图分类号】S813.1

【正文总页码】61

【学科】无

【研究方向】动物胚胎学

【全文挂接】 全文阅读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