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青海草原战争与生态环境研究
作者: 来霞霞  日期:2010-05-01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 吐谷浑 吐蕃 青海草原 
描述: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中央王朝一度开疆扩土,而此时在西北地区,也分布着几支成熟的民族势力:吐谷浑、吐蕃、党项等。隋朝初期,吐谷浑趁隋朝无暇顾及之机,经常寇扰隋朝西北边境。隋炀帝即位后,西征吐谷浑。吐谷浑处于唐朝与吐蕃的中间地带,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唐蕃双方争夺的重点。对于唐朝来说,控制吐谷浑,就等于控制了丝绸之路的南道(又称青海道、吐谷浑道),与丝绸之路北道(又称河西道)并进,为进一步深入西域打下基础。更重要的一点就防守而言,如果广大吐谷浑地尤其是赤岭附近被吐蕃占领的话,就是以唐朝骑兵的速度,吐蕃也可以在六七天内到达长安附近。所以说吐谷浑是唐朝西北的屏障,吐谷浑与唐朝唇亡齿寒,一旦失去吐谷浑,唐朝的陇右地区就会面临吐蕃极大的威胁。对吐蕃来说,能否控制吐谷浑,也同样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隋唐时期在青海草原上的战争相当频繁,根据史料记载统计,隋唐与吐谷浑之间规模较大的战争共有7次,吐蕃与吐谷浑之间有3次,唐与吐蕃之间有12次。战争过程中,军队的兵马对草原植被的践踏和对植被的砍伐给草原的生态造成了影响。军队驻扎后的草场,要经过长时期才能恢复。若是草皮遭到严重破坏,在生态脆弱的青海草原恢复起来就更加困难,很可能使那一地区的草场荒漠化或沙化。在战争中火烧草原的方法也屡见不鲜,再加上一定程度的屯田开垦,对青海草原尤其是青海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农牧交替的频繁,土地利用方式的轮番替换,开垦、耕种、弃耕、放牧、沙化、再开垦,使草原的生态受到影响。当农耕民族统治这块地区时,开垦种田,当游牧民族主宰这块地区时,弃垦放牧。这些开垦的土地,一旦抛弃,疏松多沙,且地表裸露季节,正值少雨和大风季节,周围又被大面积的荒漠风沙所包围,沙漠化的发生就接踵而至。 青海草原虽地域广阔,江河横流,但海拔高,气候寒冷,植被生长期短,牧草因受低温、强辐射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草群普遍低矮,畜牧条件差,草原的承载力也比较低。战争的迭起,使草原生产力遭到破坏,不同程度地对这里的生态环境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些破坏性的影响日积月累,加上在青海草原农业垦殖的迅速发展,使这一地区草原承载压力加大。 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带有一定的周期性,对这种周期性影响很大的因素便是生态环境被破坏-恢复这个周期。以战争为直接动力,完成“生态移民”后,人们在一个新的社会组织体系和自然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人口迅速膨胀、耕地大量开发,社会获得进步,但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逐渐恶化,生态资源质量逐渐降低,人们的生存受到环境和资源的严重限制,在战争的催化作用下,人们又轻易地开展了另一个新周期下的生产。 历史时期以移民屯垦为模式的西部开发都是粗放型方式,尽管其军事和政治意义重大,但经济和环境意义却难以一言以蔽之,如与气候变化相叠加,很容易出现生态环境退化的结。且军事活动对于自然环境和与之相关的农业生产造成的反作用,大多是破坏性的。我们可以从军事活动和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进一步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异化的学说。 历史时期西部大开发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启发我们在今后制定开发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顺应环境变化规律,特别是要用科学的视角来审视和评判一切土地开发活动。西部大开发中的生态建设应是一项长期的、坚持不懈的任务。
陕西省冬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作者: 孔坚文  日期:2014-05-01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区划 陕西冬小麦 风险评估 气象灾害 
描述:陕西省处于我国西北大陆性气候与东南沿海季风气候的过渡带,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由于陕西省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比较特殊,其农业生产经常受到多种气象灾害的影响,作物的产量损失严重。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农业领域,并结合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的机理,对农业气象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载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估是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方向。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的研究多是以单灾种作为研究对象,而结合具体作物针对多灾种的研究并不多见,无法反映真实气象环境下农业生产面临的综合风险。 有鉴于此,本文利用陕西省的有关资料,从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的机理出发,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陕西省冬小麦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陕西省冬小麦灾害辨识。通过对陕西省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容易遭受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辨识,判断出陕西省冬小麦主要受到干旱、冻害、干热风等灾害的影响。 (2)各类指数的构建。从气象灾害风险的定义及影响因素出发,分别构建了各单灾种灾害的危险性指数。并将陕西冬小麦各单灾种灾害指数与减产率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来反映多种灾害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陕西省冬小麦受干旱灾害的影响最大,越冬期冻害次之,其次是晚霜冻,干热风的影响最小。通过关联度计算各类灾害的权重,再加权求和得到陕西省冬小麦气象灾害综合灾害的危险性指数。然后依次建立孕灾环境敏感性、承载体易损性、防灾减灾能力的表达指数。 (3)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价的理论及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形成的机理,建立了包括危险性、敏感性、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的风险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了这四个因子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4214、0.2818、0.2141、0.0827,并计算得到陕西省冬小麦灾害风险综合指数,再通过自然断点分级法得到陕西省冬小麦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4)综合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的结果:陕西冬小麦的高风险区在榆林、渭南和西安;较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咸阳、延安北部和东部的边缘区;延安南部、宝鸡的凤翔及汉中的小部分地区为中等风险区;较低风险区分布在关中宝鸡和汉中的大部分地区、安康的中部及商洛的东南部;陕南的佛坪、石泉、商县和镇安这几个县为低风险区。
陕西农业干旱灾害评估及影响因子分析研究
作者: 雷治平  日期:2005-10-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影响因子 评估模型 指标 干旱灾害 
描述:本文利用陕西省降水、气温资料以及主要农作物旱灾受灾和成灾资料,分析陕西省干旱特征,建立了一套陕西干旱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即:干旱等级指标、农业旱灾指标、粮食减产评估指标,基于信息扩散理论构建了陕西干旱风险评估模型。计算分析表明,陕西地区50a来,干旱以90年代最严重,70年代次之,农业旱灾以重大旱灾事件为主,而且旱灾有增加趋势。空间分布上有南少北多的特点,干旱指数与农业粮食减产量成正比关系。风险评估表明,陕西农业旱灾成灾风险较小,受灾风险较大,空间分布上呈南少北多,陕北旱灾和成灾风险较大,陕南旱灾风险较小。采用谐波和功率谱,分析了陕西旱涝变化周期并进行陕西干旱及粮食产量拟合预测,结果表明:陕西地区21世纪前十年的干旱灾害有所减缓。简要对比分析了陕西干旱灾害的影响因子,如降水及气温、厄尔尼诺事件、南方涛动指数、太阳黑子、地表径流等与陕西干旱的关系。这些研究对陕西地区各部门预防和预测旱灾,减轻干旱灾害损失有重要现实意义。 全文共分六章,现分述如下: 第一章 导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并对可能创新之处作了说明。 第二章 陕西农业气候概况。介绍了陕西农业气候资源、气候的形成,以及农业气候灾害,归纳了陕西农业气候特征。 第三章 干旱灾害评估指标。对干旱作了简单的介绍,建立了陕西干旱灾害评估的指标体系,即:干旱等级指标、农业旱灾指标、粮食干旱减产评估指标等。 第四章 陕西干旱灾害历史评估。通过分析陕西干旱和农业旱灾面积历史资料,得出陕西干旱特征是:干旱发生率为40%,干旱平均2.5a一遇;其中大旱平均3.8a一遇,发生率为26%;重旱平均10a一遇,发生率为10%。干旱趋势是90
陕甘宁边区灾荒研究(1937—1947)
作者: 冯圣兵  日期:2001-05-01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评价 救治 陕甘宁边区 灾荒 
描述:本文按照《中国救荒史》的体例,运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对陕甘宁边区前 十年间的灾荒概况、特点、成因和救治思想、救灾组织、救济工作程序以及救治措 施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灾害社会学的理论和比较的方法,对其救治 成效给予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中共领导边区渡过严重灾荒的主客观原因,并为现 实社会的灾荒救治、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边区的人为灾害主要是战争、匪患等,且多发生在周边地区。其自然灾害则呈 现出多样性和普遍性并存,频发性和群发性明显,损失的严重性突出等特点。饥荒 虽然年年都有,但要比革命前和陕西国统区轻微得多。究其灾荒成因,除战争大环 境外,还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严重的植被破坏和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密切相关。 在实践中,边区确立了相信科学,反对迷信、预防为主,救济为辅和灾民生产 自救与群众互济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灾荒救治思想。其救灾机构比较复杂,经费 来源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在工作中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边区救济工作讲究民主, 程序严密细致,充分保证了救济能及时、合理发到灾民手中,发挥应有效果。 边区对灾荒救治的治标和治本措施兼收并蓄,不仅采用了前人已有的各种办 法,还推陈出新,创造和运用了不少富有特色的举措。其中,赈济、互济、安置移 难民等治标措施和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棉产量、减轻人民负担,增加人民积蓄、 兴建义仓,加强粮食储备等治本措施颇有成效。 边区的灾荒救治工作成效卓著,无论是与本地区革命前比还是与同时期陕西国 统区比,都有巨大进步。这主要是因为,它极大地削弱了人为灾害诱因,明显改善 了人的自然和社会生存条件,显著提高了人的生存能力,大大减少了人力损失,从 而使灾害转化为严重饥荒的现象急剧减少。但是,其灾荒救治工作同时也带来了不 可忽视的负面效应。这主要表现为开荒、挖草根和乱砍滥伐严重破坏了森林植被资 源,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反过来又加重了自然灾害。 笔者以为,灾荒起因于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平衡、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 衡、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灾荒救治工作就是 重建这三大平衡。而且,只有同时实现这三大平衡才能根治灾荒,仅有其中某一方 面的平衡远不足以减轻灾害损失和防止灾荒发生。因此,人类在发展中绝不能只满 足于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完善,还必须注意与自然界协调关系,保护好生 态环境。否则,索取的越多,享受的越多,受的惩罚也越重,最终还会毁了自身。
陕北枣树食芽象甲防治技术研究
作者: 唐学亮  赵宏志  张学武    日期:2016-12-05 来源 :陕西林业科技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枣树 食芽象甲 粘虫胶 防治 
描述:
陇南山区干旱气候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与灾害风险区划
作者: 肖志强  赵彦锋  吴巧娟    日期:2016-12-05 来源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气候特征 干旱 灾害风险区划 陇南山区 
描述:
试论中国古代荒政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作者: 李向军  日期:2016-12-05 来源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入粟 食货志 秦、汉 鼎盛阶段 大司农中丞 常平仓 不发达 荒政 农业国家 李向 
描述:
西部干旱地区农户旱地种植行为实证研究
作者: 叶晶晶  日期:2010-05-01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户 旱地 水资源 决策 干旱风险 
描述:旱地农业生产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旱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60%,集中有全国85%旱地的北方地区更是成为了国民经济和国家农业增长的战略要地。西北干旱地区旱地灌溉基本上是以自然降水为主,干旱严重影响了农户的旱地种植行为,农户的早地种植决策是两阶段决策行为:他们首先要决定是否种植旱地,然后再决定在旱地上种植何种作物。研究干旱地区影响农户种植旱地的因素有利于寻求有效的途径来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和合理安排旱地作物结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很少有人从水资源短缺的角度对农户的旱地种植行为进行研究。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择了水资源短缺比较明显的甘肃省张掖市民乐县为研究区域。文章通过干旱条件下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影响因素,对农户是否种植旱地的初始决策和如何选择旱地作物种类的二次决策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和指导农户合理安排旱地作物种植结构提出有效的政策建议。 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然后阐述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本文涉及的重要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回顾。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农户风险投资行为理论。文献综述包括水资源风险相关研究、农民风险偏好的相关研究、农户投资决策行为和影响农户决策的相关因素等内容;第三章首先回顾了甘肃省农业生产自然条件,然后分析了研究区域张掖市民乐县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最后对该区域的调查资料做了一个简单的描述。第四章首先根据前人的理论成果经过提炼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假说,然后介绍了模型的选择和变量的定义,分析了变量的预期影响效果,然后分别利用二元选择Probit模型和多元排序选择Ordered Probit模型对农户是否种植旱地的初始决策和如何选择旱地作物种类的二次决策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发现,非农收入、土地产权、人均耕地面积在两个模型中都是显著的。土地肥力只对农户初始决策产生显著影响,地块数量、农机具价值、户主文化和年龄、地区分类变量对农户选择旱地作物种类的影响是显著的。第五章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西安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气象预测
作者: 曲静  王昱  曹瑛    日期:2016-12-05 来源 :作物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玉米 气象因子 病虫害 预测模型 西安 
描述:
西北旱作农区农作制优先序研究
作者: 成敏  日期:2010-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西北旱作农区 BP神经网络 农作制优先序 抗旱减灾对策? 
描述:本文针对西北地区降水资源短缺、旱灾频发、土壤侵蚀严重和农村经济贫穷落后的现状,结合已有的旱作节水、农田水土保持等单项技术,以“抗旱、减灾、增效”为原则,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已有技术成果的分析、农户参与及示范等方法和手段,系统总结西北旱作农区农作制类型,并根据西北旱作农区现行农作制模式粮食生产能力、土地生产效率、抗旱能力、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五个方面的综合评价,来进行农作制优先序的研究,最后提出了以资源节约高效利用、抗旱减灾为主的农作制以及合理有效的抗旱减灾对策。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通过在甘肃天水、定西、平凉、庆阳地区,宁夏银南地区、固原地区,陕西宝鸡、咸阳、渭南、铜川、延安、榆林地区的部分县区进行了种植业、畜牧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等情况的实地调查研究,并综合分析了农业统计资料及相关文献等资料,系统总结出西北旱作农区主导型的农作制类型,即抗旱节水型农作制、粮草果畜复合制、粮油豆草肥田制、特色产业(苹果)型农作制、两粮一肥型农作制、粮棉(油)轮作制以及小杂粮、草畜主导型农作制。 (2)针对西北旱作农区农作制的特点,系统分析影响该农作制的各种制约因素,并根据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筛选出适宜及合理的评价指标。本着抗旱、减灾、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从农作制的粮食自给能力、土地生产效率、抗旱减灾能力、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五个方面出发,构建了西北旱作农区农作制优先序评价指标体系。 (3)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以随机技术模拟生成的评价指标序列与其所属的评价等级值来进行网络训练,通过计算可以得到相应的农作制优先序的评价等级值,最后得出西北旱作农区农作制的优先序:抗旱节水型农作制>粮草果畜复合制>特色产业(苹果)型农作制>粮棉(油)轮作制>小杂粮、草畜主导型农作制>两粮一肥型农作制>粮油豆草肥田制。 (4)依据农作制优先序研究的结果,提出西北旱作农区农作制抗旱减灾对策,包括加强抗旱减灾农业技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优化种植业结构,发展节水型农业、组建旱作农田抗旱节水种植技术集成与示范区、改进耕作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干旱灾害和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预测、提高抗旱节水意识,建立保障机制八个方面。
< 1 2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