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藏族阿柔部落社会历史文化研究
作者: 王云  日期:2010-03-01 来源 :兰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宁玛派 五世达赖 阿柔 百户 藏族人 河南县 安多政教史 祁连县 嘉措 扎乡 
描述:本论文以青海藏族土著游牧部落阿柔部落为研究对象,以祁连县阿柔部落为研究重点,对其历史、宗教、社会和文化首次进行了系统研究,对探究我国新时期藏族部落的沉潜与其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用历史文献法研究了该部落的族源与早期发展、分裂与迁徙以及阿柔三部的最终形成,厘清了其地理分布;对比研究了阿柔三部嵌入现游牧区域后的变迁。上部阿柔虽然由于迁入四川石渠县年代久远而逐渐融入了康巴文化,但该地区单一的民族人文环境使其传统文化保存完好,其宁玛派寺院阿日扎寺在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中部阿柔部落成为河南亲王属民后采用了蒙古族赞格制度,但同时也催化了该地区“蒙族藏化”的进程;祁连下部阿柔在与回、汉、蒙古、裕固、撒拉等民族的杂居环境中表现出了更高的汉化程度,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对自己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 论文追溯了阿柔部落与八思巴、达赖喇嘛以及班禅大师之间的法缘及该部落高僧创建过的多座著名藏传佛教寺院;解读了其民间信仰和神山信仰中的原始遗留;以宁玛派寺院集团阿日扎寺和格鲁派帐房寺院阿柔大寺的创建与发展、寺院结构与学经制度、建寺模式与办寺理念为切入点,分析了寺院在我国现阶段所发挥的社会文化功能;对比研究了上部阿柔寺院教育的繁盛与学校教育的萧条以及下部阿柔的相反情况,两种教育模式之间的博弈表现出我国藏区在社会转型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用民族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阿柔部落传统与现代的社会结构。我国部落制度于上世纪50年代废除后,部落实体表现出更多的社会与文化属性,与乡村制度的行政属性互为补充,形成现阶段我国藏区社会结构的二元特点。阿柔部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从传统草原部落游牧经济到半定居半游牧的社会转型将在2009年新一轮五年期集中定居项目中进一步深化,这将彻底改变其千百年来的生存方式和家居模式。 用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田野调查法和口述史研究了阿柔部落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遗留与变迁。研究发现,其传统藏装正在趋于汉化,饮食结构趋于多元,交通工具摩托化,家居模式从游牧时期的离散到半定居时期的聚合,新时期多处定居点的分散形成聚合中的离散特点;其婚俗、丧葬习俗与民间禁忌来源于其古老的民间信仰与藏传佛教。 以上研究突破了我国藏学界研究藏族部落只偏重历史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手段的单一性,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该部落的社会转型以及保存至今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中原始遗留的研究在学术界尚属首次,构成一部完整的阿柔部落民族志。
青海民间传统刺绣特征叙略——以青海湟中县的绣品为例
作者: 万国英    日期:2016-12-05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民间刺绣 特征 湟中县 
描述: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汉族移民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研究
作者: 冯霞  日期:2010-03-01 来源 :兰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循化县 家庭类型 乡村治理 汉族移民 街村 人类学理论 乡村发展 婚姻自由 社会文化变迁 民族关系 
描述:本论文是运用人类学的视角对农村社会的个案研究,通过对迁居青海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移民所组成的社区的研究,剖析他们的经济生活、婚姻与家庭、社会关系、宗教信仰、道德价值观、乡村治理及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关系的真实状态,从而能够较为全面地认识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汉族传统乡土社会在历史进程中的变迁。 本论文第一章作为绪论首先就我国人类学和其他社会学科在汉族研究的主要领域及成果进行了回顾,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对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概念进行了解释,并就研究的方法和研究对象的选择作出了说明。 本论文第二章就研究对象-东街村的基本状况进行了描述。主要包括的内容即它所处的外部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东街村的人口来源、居住格局、生活方式、语言使用情况、教育状况、节日风俗及艺术等基本形态。 本论文第三章对东街村的经济生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它的生计方式的变迁进行了深入讨论,针对该村的支出结构提出了影响支出的主要原因,并对它所面临的经济困境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第四章是关于东街村的婚姻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对它的婚姻变迁进行了分析;针对该汉族村庄的婚姻禁忌与藏族的婚姻禁忌进行对比研究,并对跨民族婚姻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第五章就东街村的家庭与社会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它的家庭结构变迁进行了研究,针对妇女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对当地的分家制度和家族变迁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当地社会关系的变迁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第六章对东街村的宗教信仰和道德价值观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针对东街村的所处的复杂的宗教环境提出了它的宗教信仰变迁的过程和原因,同时对该村庄人们的道德价值观的变迁进行了分析。 本论文第七章就东街村的政治生活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村庄的乡村治理进行了历史回顾和变迁历程,并提出了目前存在问题;其次对它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 结语中分析了东街村的社会文化变迁轨迹及变迁的原因。
青海土族节庆习俗中的生存理念研究
作者: 蔡秀清  日期:2005-04-01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节庆习俗 生存理念 青海土族 
描述:究其来源与活动内容,土族的节日可以分为世俗性节日、宗教性节日和民间集会三大类。节日饱含了土族的认识论。是土族历史传统的沿袭,未来发展的基础,是架在现实生活与想象生活之间的桥梁、族群认同的凝聚点、展现民族文化的大舞台。教育不是节庆产生的原因,但却成了节庆的结果之一。研究土族节庆习俗,把土族在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变时期,如何把保存民族文化和适应新的生存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凸现人们为了保存生命所作的斗争和思考。从而说明某一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变迁是因该民族的实际生存需要而产生和发生变化的,与该民族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生产方式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息息相关,从中探索新时期土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新的结合点和心理适应性,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陕西西府皮影符号元素在动画角色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 李含笑  日期:2014-05-01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西府皮影 符号元素 动画角色 
描述:陕西西府皮影是一个古老的戏剧种类,其历史之悠久可追溯到汉代,年,传唱不衰,西府皮影的艺术形象生动、别致、作为一种集雕刻、光影艺术形式,会对当今飞速发展的动画形象设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就府皮影元素对动画角色设计应用,从皮影的艺术特征,皮影艺术在动画中的皮影元素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及皮影造型与动画设计实践等,作了初索与研究。并得出古老的皮影艺术对现代动画形象设计有较大的借鉴作用元素在动画中的应用,会拓展动画的表现空间,使动画艺术的表现手法更力 传统文化元素是我们国家凝聚力、生命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的柱,是我们国家成长壮大的源泉和根基。皮影艺术虽然古旧,却散发着生息;虽然娇小,却体味着历史的沧桑。它所承载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文化,哺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皮影艺术是最让人忘不掉也放不下,是最特别最有术,作为拥有这份荣耀的华夏子孙,我们需要继续传承它的精髓,以现代的数字技术为依托,把皮影元素的精华吸取到动画设计中,弥补动画产业的民族特征。现代动画恰当地迎合了这一要求,以现代手段为载体的动画艺术,有责任对传统文化艺术加以传承发展,有义务将传统的、富有文化古老皮影艺术加以发扬广大,更有必要从皮影这一千百年来表演不衰的艺中吸收营养、丰富动画的表现形式和创作内容,形成富有独特魅力的动画(?) 而在数字动画领域中,我国学者有注意到皮影艺术与动画相结合的可操这点是让人高兴的,但是,对于皮影艺术的艺术元素仍缺乏全面、完整的研究。因此,本文试图将皮影元素提炼出来,取其身上独特的艺术特点,用到我国动画创新元素之中,这对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作品具忽视的作用。同时,数字动画这种传播载体对于传承、创新、发展皮影艺到非常重要的实际作用。要将西府皮影打造成一种动画符号,除了在形象要加以推敲外,还要着力于民间文化的挖掘,才能展现出西府皮影的内在力!
陕西党家村民俗家具传承研究
作者: 孙光瑞  日期:2014-04-01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民俗家具 传承 情感化设计 陕西党家村 新中式家具 
描述: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韩城市西庄镇的党家村,是陕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整、尚有居民居住的古村落,其中留存的民俗家具数量和质量堪称陕西之最。 本论文深入分析陕西党家村民俗家具的特征,并对影响其形成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党家村所处关中地区,研究得到更具普遍性的关中民俗家具装饰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民俗家具研究已有的成果,构建民俗家具传承体系;从情感传承的角度对民俗家具传承体系进行应用探索。本研究将民俗家具置于“历史一现时—未来”的动态发展中看待,以求探索民俗家具研究创新之路。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环境使陕西党家村民居建筑独具特色,党家村家具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也独具特色,在布局、品类、造型、装饰、用材、结构与制作方面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党家村家具的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造型简练、装饰有度,以方为美、曲以辅之,大气凝重、经济实用,量材制作、淳朴清新,地域特色、雅俗兼备。 (2)党家村地处陕西关中韩城地区,党家村家具必然受到关中文化、当地民俗的影响。党家村家具主要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受党家村商农合一的发展模式影响,党家村人秉承“富润屋,德润身”的古训,建宅与兴教共同重视,党家村家具也受到儒、士、商文化的影响。党家村家具还受到党、贾两大宗族文化影响。 (3)陕西关中民俗家具装饰总体特征是:装饰风格上刚柔并济;彩绘装饰突出;装饰形式规范;尚黑尊红。主要运用髹漆、雕刻等五种装饰手法。装饰题材:内容广泛,寓意丰富、美好,形式多样;依据题材内容可分为七大类。装饰部位成一定范式,重点装饰部位是椅背部、腿足部、牙子部等六个部位,此外还有满雕和个别特殊部位。 (4)民俗家具传承体系的构建能够为民俗家具研究和新中式家具发展之间提供有效联结,该体系包括传承价值、内容和手段。传承价值包括历史、文化、精神、科学、社会、审美、教育和经济七种价值;传承内容包括民族标志、民族精神、情感宝库等七项;传承手段包括教育传承、媒体传承、产业传承、社会传承和民间传承。 (5)现代设计理论中的情感化设计理论可以有效地实现民俗家具和新中式家具之间的情感传承。
陕西传统民间剪纸艺术造型的探索与研究
作者: 朱珂  日期:2009-06-01 来源 :江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剪纸 传统 陕西 造型 
描述:剪纸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一种传统艺术造型方式。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民俗风情淳厚,剪纸艺术分布广泛,被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基于陕西剪纸的独特优势,本课题希望以多方位的视角来透析其造型形式,通过对其造型形成原因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更好地把握它的文化精神与内涵。 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文物和大量的陕西汉代画像石中,我们可以找出许多与陕西传统剪纸的相似之处,陕西剪纸艺术不仅是原始社会生殖崇拜意识的延续,而且还受到了汉代“尚武”的思想以及市井文化的影响,所以陕西传统剪纸从造型上体现出了粗犷豪迈且柔美灵动的气质。而其艺术形式能流传至今是和民俗文化有着很大的关联性的,它的存在是实用性和精神性共同作用的产物,里面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国独有的“天人合一”的阴阳哲学观念。其物象造型规律与西方主流的“焦点”透视规律有所区别,而显现出“自我中心观”的“全方位空间造型法”。陕西剪纸艺术造型中有许多形象已不是本原意思上的自然形态,而是人们通过“万物有灵观”的造像意念,赋予了它们神奇的威力,并通过它们之间的组合来达到人们内心对于自身缺陷弥补的满足。众多题材都是为了表现人们对于“生”的渴望这一永久性话题,久而久之便形成一种符号性的标识在老百姓之间流传开来并延续之今。 我们提倡在研究民间造型艺术特色时应注重形式背后起主导作用的人的因素。本文从人的创作思维来分析陕西传统民间剪纸造型,使我们站在一个历史性、思想性的认识高度来更好得理解作为这种古老造型其形成的本原因素。基于先辈们的积淀,本文透过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造型方法等,来理解陕西传统剪纸造型的特色,并从现状上分析陕西剪纸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对剪纸艺术生命存在的深层意味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艺术之间具有相通性,本文还从美学角度阐释了陕西传统剪纸艺术结构层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研究民间造型艺术应该深入到其艺术意味层面进行研究,因为这才是支撑民俗艺术流传千年的脊柱。
陕西东府皮影戏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
作者: 雷中民  胡茗    日期:2016-12-05 来源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民间艺术 皮影 造型手法 
描述:
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及其民俗文化研究
作者: 刘艺洋  日期:2014-06-30 来源 :西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传承保护 建筑装饰艺术 民俗文化 窑洞民居 
描述: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最普遍、最活跃的一种艺术形式。陕北的窑洞民居具有黄土高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征,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源远流长,又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文化底蕴。本文秉承着这一观念,尝试着从文化内涵的视角出发,对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的存在形式、艺术风格、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阐述了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形式、艺术审美及人们的文化心理,试图认识到这种建筑装饰的文化价值,唤起人们对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的关注和保护,激发陕北文化活力,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陕北文化品牌,繁荣地域经济。
陕北地区的岁时节日习俗研究
作者: 于辉  日期:2010-04-01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节日 陕北地区 民俗 
描述:陕北,自古以来就是人杰地灵的地方,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得陕北当地保留了很多原汁原味、自然淳朴的文化,当地的岁时节日风俗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近年来,随着对陕北文化研究的升温,陕北当地的很多民俗事项受到了广泛地关注。目前民俗学界对陕北当地习俗的研究方兴未艾,研究内容涉及到婚丧嫁娶、饮食民居等诸多方面。相对来说,对陕北当地节日习俗的研究还较少,有的也只是针对单个节日来进行研究,不够系统和全面。 本课题试以陕北当地的志书、陕北民歌为学术资源,以当地的岁时节日习俗为研究对象,做多视点的分析研究。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绪论。本章分为“陕北地区的定义”、“研究对象范围及内容”、“相关情况综述”和“研究方法和课题研究”四个部分,定义了本文研究的对象,梳理了陕北地区节日生活的历史和现状。 第二章,陕北地区的岁时节日研究上篇。这一部分包括了对陕北地区元旦、元宵节在内的五个岁时节日的研究。 第三章,陕北地区的岁时节日研究下篇。这一部分包括了对陕北当地端午节、七夕节等的五个节日习俗的研究,试图比较全面的展示当地的岁时节日面貌。 第四章,陕北地区的岁时节日与狂欢。这一章包括无等级性、宣泄性、颠覆性、大众性这四大部分。本章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和狂欢诗学理论的角度入手,剖析岁时节日背后所反映的狂欢精神。 第五章,陕北地区岁时节日习俗的社会价值与传承。本章对陕北地区岁时习俗的节日保护状况做了研究,并希望能够为陕北地区岁时习俗的节日的保护奉献绵薄之力。 陕北地区的岁时节日习俗,是陕北地区重要的民俗事项,也是陕北地区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珍贵遗存。因此,借助陕北地方史志和陕北民歌对陕北地区的岁时节日习俗进行研究,对于保护和开发陕北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有重要的意义。
< 1 2 ...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