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家文化经济形态及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 张博  日期:2014-04-01 来源 :吉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业 经济形态 齐家文化 畜牧业 石质生产工具 
描述:齐家文化是我国西北甘青地区一支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考古学文化,考古工作开展得早且基础研究较为充分,然而对于其经济形态的研究则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工作的薄弱之处,已有的研究大多以单个遗址作为一个研究单位,虽不乏可圈可点之处,但仍旧给人一种“管中窥豹”之感。近年来,随着齐家文化新遗址的不断发掘及旧有资料的问世,为我们对于齐家文化经济形态认识到一个全新的认知高度提供了便利,因而,从大量且详实的基础材料出发,以各处典型遗址为代表的对齐家文化经济形态的整体研究与考察是我们目前所能预期取得良好成效的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势在必行。本文以齐家文化典型遗址出土各类石质生产工具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对齐家文化分布区内不同遗址进行单独的个案分析,进而提出不同的区域经济类型划分标准。本文认为齐家文化的经济形态特征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类型——武威皇娘娘台类型、永靖秦魏家与大何庄类型、乐都柳湾类型。前言部分简单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正文共分为五个章节。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时空范围;研究的理论、方法与目的及对于文章具体操作的局限性分析。最后对以往齐家文化的发现与经济形态的研究做了一个简单的学术史回顾。 第二章:齐家文化典型遗址石质生产工具分析及经济形态推测。运用类型学方法对齐家文化典型遗址各主要石质生产工具进行分型研究,在器物的功用方面,参照已有的石器微痕研究成果并结合现当代民族学资料对不同的石质生产工具进行分类研究,个别遗址在石器的类型学演变上结合以往的年代学研究成果。本章对于不同区域经济类型的划分主要是建立在大量的数据统计基础之上的,将齐家文化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区域经济类型。 第三章:同时期相邻文化经济形态的比较。本章通过对同一时期齐家文化相邻地域其它文化的经济形态进行地域上的横向比较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形态的差异性是由于不同的生态资源环境造成的,即文化的适应性。 第四章:从齐家文化到晚期青铜时代西北地区经济形态的变迁。本章通过对晚期青铜时代齐家文化分布区内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经济形态进行时代上的纵向比较研究,认为晚期这一地区的史前先民们均不同程度地强化了对于动物资源尤其是羊的利用程度,文化的发展是连续性与传承性的统一。 第五章:结语。对全文各个章节结论的总结陈述。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运用具体详尽的数据统计对齐家文化各类遗址出土主要石质生产工具进行分类研究,并佐之以骨质、陶质生产工具;文化生态领域中炊器的种类形态、动物资源的利用方式及装饰品所反映出来的不同身份认同分层特点,将齐家文化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经济形态类型。对于运用陶器、葬俗特征等文化因素分析方法对齐家文化的区域研究提供了一个借鉴及参考。
齐家文化研究(下)
作者: 张忠培    日期:2016-12-05 来源 :考古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随葬器物 葬式 客省庄 双耳罐 篮纹 柳湾 皇娘娘台 张忠培 葬制 双大耳罐 
描述:
齐家文化研究(上)
作者: 张忠培    日期:2016-12-05 来源 :考古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文化分期 探沟 随葬器物 客省庄 双耳罐 双耳瓶 发掘面积 皇娘娘台 地层堆积 双大耳罐 
描述:
齐家文化农业概述
作者: 王吉怀    日期:2016-12-05 来源 :农业考古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五十年代 兴隆镇 泾川 八十年代 汉水流域 原始社会末期 骨铲 西吉 阿拉善 泾水 
描述:
黄河流域的原始彩陶艺术
作者: 汤池  日期:2016-12-05 来源 :美术研究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泥条 半坡类型 氏族公社 彩陶艺术 马家窑文化 原始彩陶 新石器文化 繁盛时期 黄河流域 鱼纹 
描述:
黄河上游的早期青铜文明 临潭磨沟遗址齐家文化墓地
作者: 毛瑞林    日期:2016-12-05 来源 :大众考古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临潭 随葬器物 陈旗乡 葬式 青铜文明 发掘工作 一次葬 考古人员 手铲 考古发掘 
描述:
魏晋墓彩绘砖壁画·狩猎
作者: 暂无 日期:2017-03-13 文献类型 :地方志
描述:
魏晋墓彩绘砖壁画·犁地
作者: 暂无 日期:2017-03-13 文献类型 :地方志
描述:
魏晋墓彩绘砖壁画·牧马
作者: 暂无 日期:2017-03-13 文献类型 :地方志
描述:
魏晋南北朝绘画构图浅析
作者: 杨玉山  日期:2009-05-01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构图 审美 绘画 
描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极混乱,人生极痛苦,同时又极具艺术氛围,极富有艺术创新的时代。随着大汉帝国的崩毁,知识阶层被逐渐边缘化,在多年的政治厮杀中,士人中的一部分开始对社会政治采取了一种疏离甚至弃绝的态度。他们或是走向抽象思辨的领域中,或是隐遁山林、寄情艺术,总之,这些人以一种卓尔不群的傲骨和智慧,体认或者诠释着一个新的时代,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他们追寻着生命、人格、情感、心灵等自我的一面,将“人的自觉”的因素渗透到对艺术的理解、阐释和表现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创新历程,并奠定了中国画几千年来的基本审美情感和审美追求。文人士大夫参与到绘画事业中,使得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整体上具有了方向性。顾恺之“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的用线结构方式、“笔才一二,像以应焉”的“陆家样”还有如“曹衣出水”的“曹家样”先后成为当时中国画坛的经典样式而受到众星捧月般的追模仿效,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中国早期艺术家们(文人士大夫画家与画工)共同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中国画构图形式问题进行着探索和表现,先后提出了“置陈布势”、“经营位置”、“悟对通神”、“自然之势”等理论观点并创造出了大量的绘画作品,使我们得以领略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逸标举的绘画风貌,并且大量的壁画、画像砖、画像石遗存也为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本文将以这些绘画作品、画论著作等为研究资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构图形式从理论与作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梳理,进一步揭示绘画构图形式所体现出的审美内涵和社会整体的审美倾向。
< 1 2 ... 11 12 1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