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婚恋叙事
作者: 刘芳波  日期:2009-04-10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政治意图 婚恋叙事 历史语境 农业合作化小说 
描述:自1950年代开始至“文革”结束期间,创作农业合作化小说成为一股意识形态色彩很浓的文学潮流,在这个文学潮流里蕴藏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已有人从政治、文化和社会学等角度作了研究。本文从婚恋层面和叙事学角度切入分析,以为合作化小说中的婚恋叙事的主要意图乃是为了配合宣传合作化运动的正确性及意义。具体以《山乡巨变》、《金光大道》、《艳阳天》、《三里湾》、《创业史》等十几部长篇小说和若干中短篇小说为文本,并以《创业史》为典型例子分析这些婚恋小说中的婚恋叙事是如何表现政治主题的,探讨其叙事逻辑,阐述它的模式化叙事弊病,探寻形成这种叙事方式的原因,从中揭示出农业合作化小说中婚恋叙事的历史文化内涵。 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主要从特征、后果和原因三个方面论述农业合作化小说中的婚恋叙事。第一部分从叙事学的“事件”和“叙述话语”角度分析合作化小说中的婚恋叙事特征是指向并服务于合作化运动的,并指出该特征具体表现在礼赞新时代的婚恋上,主要包括婚恋场所的公众化和择偶标准的时代化等方面。第二部分阐述婚恋叙事的政治指归带来的弊病:人物形象塑造上存在脸谱化倾向,而且人物的婚恋品质与道德品质、容貌长相呈对应关系,以及女性为衬托男性而存在;情节结构上有五种套路化叙事模式。第三部分探析形成这种叙事方式的原因,本文以为这既是客观的时代语境规训的结果,又有作家们主观上归顺的因素,他们通过改造叙事方式来完成这一叙事意图,包括改造延安时期以来的叙事模式,特别是化用战争文化思维和传统全知全能的视角等方式。 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合作化小说中的婚恋叙事这一文学现象,还原合作化小说这类时代性很强的作品以历史语境,试图从历史视野角度揭示时代语境对作家创作的规训作用及其带给文学创作的负面影响,以此拷问文学图解政治的极端功利性倾向。
论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
作者: 代云  董珂洋    日期:2016-12-05 来源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中国乡土小说 变化 发展 
描述:
說“晏子春秋”
作者: 董治安  日期:2016-12-05 来源 :山东大学学报(中国语言文学版)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小說 景公 晏子春秋 散文作品 外篇 管晏列传 子言 张袂成阴 越石父 董治安 
描述:
甘肃中短篇小说中农村女性形象的书写意义
作者: 白晓霞    日期:2016-12-05 来源 :甘肃高师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甘肃 农村女性形象 中短篇小说 
描述:
深潜乡土 挖掘生命底色
作者: 祁宗芹  日期:2005-04-25 来源 :山东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荒诞化 苦难命运 权力体制 生命力 
描述:阎连科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在文坛上的一位极富实力的作家,他自1988年发表《两程故里》引起了强烈反响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创作了瑶沟系列,九流人物系列,和平军人系列等作品,这一时期的作品侧重中国乡土社会生存体制的理性批判,虽力度不够但已初显思想锋芒。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作家本人世界观、人生观的逐渐改变和创作思想的日益成熟,作家为自己选择了耙耧山脉作为精神上的故乡。《耙耧天歌》、《黄金洞》、《日光流年》、《年月日》等作品标志着作家由对乡土的理性批判转向民间乡土社会挖掘人的生命本能的原始正义,以此拯救现代社会日益萎顿的生命个体,唤醒他们原初的生命意识。正当人们担心作家困守在苦心经营的苦难世界里而无法自拔的时候,作家又将笔锋重新对准了政治文化批判的主题,《坚硬如水》、《受活》等几部近作的相继问世,都给当代文学界带来了不小的震动,阎连科也因此成为读者、评论家们竟相关注的对象。然而,迄今为止,对作家的关注还仅局限于局部的视角,缺乏整体上的关照,本文将沿着作家踏上文坛至今的创作轨迹,重点考察作家乡土题材作品的主题转向、内在的精神指归及其不断变化的创作手法,通过具体个案的分析对作家的创作精神达到一个整体把握。 本文根据阎连科的创作时间和内容划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作家早期小说创作,即瑶沟系列和农民军人系列,这两个系列实际上是同一主题的不同延伸。在这两个系列中,作家营造了一个中原乡土的袖珍世界,抒写了这个世界中个人和集体的梦想是如何在政治权力的体制下破灭的现实,对农民渴望跳出农门、逃离土地给予了饱含同情和理解的理性批判。 第二部分着重对作家90年代中后期的新乡土小说进行分析。从总体上看,这时期的作品已经摆脱了作家创作初期的凭经验写感悟的阶段,已经从具体的人、具体的经验中挣扎出来,进入一个更为阔大的世界。通过苦难化背景的营造,人在极端生存条件下的生命韧性的展示,以及不无悲壮色彩的悲剧结局的设置,表明了作家对个体生命本能爆发出的生命强力的赞美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第三部分是对作家2000年以后现代理性精神的回归的深入考察。从2000年开始,作家改变了前一阶段对生命存在状态和命运的思考,把笔锋转向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关注,通过《坚硬如水》、《受活》这两部作品,着重展示社会、文明对人的规定性以及对历史的反思,作品中充满了荒诞、残酷,令人难以置信的激情和象征意味。作家试图借此揭示出人类生存的一种状态,一种被重重迷雾遮蔽的现实,体现出作家对人类世界和社会的本质思考。
浅淡陇东秧歌的艺术特征
作者: 王鹏程    日期:2016-12-05 来源 :音乐时空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甘肃 陇东秧歌 
描述:
河西乡土小说对农耕文化的诠释——以雪漠、王新军、唐达天的乡土小说为例
作者: 刘朝霞    日期:2016-12-05 来源 :河西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乡土小说 家庭本位 农耕文化 农本意识 
描述:
新世纪乡土小说中的“庄稼”书写
作者: 李如彬  日期:2014-05-30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城市化 新世纪文学 乡土小说“庄稼”书写 
描述:乡土小说以其强烈的底层关怀意识和时代责任感,成为新世纪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世纪以来反映乡村面貌和城乡关系的作品层出不穷,在这类作品中出现了一批集中描写“庄稼”的小说。“庄稼”在此被赋予新的内涵,为我们解读乡村面貌和城乡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采用空间与时间的双重划分,对这类作品进行分类解读。在以农耕为主的乡村,农民对庄稼有着天然的依赖感,这种依赖感随着城市化的冲击发生了质的改变。在乡村:农民对庄稼的依赖弱化,执著的庄稼捍卫行为变得无望,告别庄稼的选择使乡土发生裂变。在此,“庄稼”不再是农耕文明的单纯参与者,更是乡土裂变的见证者,农民在城市化的冲击下逐渐弱化了对“庄稼”的依赖,也弱化了对农业与农村的依赖。 在城市:庄稼将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并置在同一空间,见证了城乡的冲突与互补。在此,“庄稼”不仅仅是农耕文明的符号,更是农民寻求自我安慰的情感寄托。农民对“庄稼”的依赖感增强,对农业与农村也有些许怀念。庄稼在城市空间的出现,唤醒了人们心中的乡村记忆。在城市化的负面影响日趋明显的当代,告别城市回归乡土成为农民的又一次选择,只是这种回归具有明显的抽象意义,农民对“庄稼”的依赖也更加精神化。本文正是以庄稼作为研究视角,以它在乡村与城市的不同遭遇作为分析的基础,借此把握农民对庄稼的依赖感变化。城市化彻底打破了农民与庄稼的依赖关系,不管是在乡村,还是在城市,农民都不可能恢复与庄稼的原始依赖感,但是这种依赖感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其它方式呈现出来。
新世纪“三农”小说的主题研究
作者: 胡岗  日期:2014-05-01 来源 :海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村凋敝 新世纪“三农”小说 乡村政治 农民悲惨命运 农民工 
描述:“三农”小说,是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书写对象的小说。跟传统乡土小说相比,新世纪“三农”小说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们开始关注农村的变迁、农民工和留守农民的生存状况、农村传统文化的失落、农村的生态问题及基层政权制度等等现实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地叙述农村现实,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烙印。本文通过分析新世纪以来“三农”小说的部分作品,探究文学创作与“三农”问题的现实之间的关照,梳理新世纪“三农”小说对乡村的书写,窥探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现状,通过对小说主题的的分析,揭露中国农民的生存环境和农村的发展现实。 本文重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主要阐述“三农”文学的起源和发展,解释新世纪“三农”小说的内涵和发展概述,以及有关“三农”小说的研究综述。第二章,通过描写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进城打工导致农村空壳化以及家庭分离等几个方面描写农村由田园牧歌到凋敝的变迁,反思城市文明对农村文明的侵蚀。第三章,从生存状态、身份缺失、性等几个方面分析新世纪“三农”小说对农民悲惨命运的关注。第四章,从对乡村政权的批判和农民的觉醒反抗两个方面描写基层政治世界,思考基层政权制度所面临的问题。第五章,通过描写农民工进城打工和返乡困难所面临的双向阻碍,从“留不下的城市”和“回不去的乡村”两个角度揭示进城打工者的尴尬处境,思考农民工的出路问题。最后一部分结语分析了新世纪以来“三农”小说的价值和问题,以及对新世纪有关农村题材的文学创作的期待。
当代乡土小说与农民文化心理的嬗变
作者: 施学云    日期:2016-12-05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乡土小说 农民文化 人土伦理 
描述: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