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史视角下的明清农书研究
作者: 康旭峰  日期:2006-06-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书 经世致用 士人 社会史 明清 
描述:明清时期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的农书编纂亦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明清农书不仅在数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个历史时期,而且其内容广博,涉及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并且对明清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代中期以后,“经世致用”思潮风行;明末清初和清末出现了两次“西学东渐”的高潮;“农本”思想得到进一步强化;以科举考试制度为特征的精英教育与民间大众教育紧密结合;出版印刷业繁荣。所有的这些都成为了明清农书创作的有利条件,促成了明清时期农书创作高潮期的出现。受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熏陶和封建王朝重农思想的影响,士人群体是明清农书的创作主体,而这其中,具有进士、举人等科举功名身份的各级官员和在野士大夫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以地方性农书为代表,明清农书有着显著的地域特征,而明清时期普遍实行的地方官员任职地域回避制度有效地促进了区域农学的交流。明清农书的创作也体现出了一定的时代特征,如明代农书的创作的高峰期是在嘉靖以后,而光绪朝则是清代农书创作的兴盛时期。这其中既有“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也有海外贸易的刺激,又有美洲新作物的推动。 借助于明清农书,明清农业生产知识的传播在农书作者与农民之间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明清民间大众教育的繁荣使得广大农民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这是农书在农民群体间传播的前提。由于明清时期出版印刷业发达,农书的价格并不是农书传播流布的重大障碍,而明清时期多元化的图书发行渠道也有利于农书的传播。明清时期的民间日用类书能有效地传播物候、农业生产知识。图说性质的农书因其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故广受欢迎。明清农书在海外的传播促进了中西衣学的交流,扩大了中华农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
汉唐间古农书的研究
作者: 孙颖  日期:2007-05-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书 流传 农业 汉唐 
描述:中国农业历史悠久,从两汉至隋唐这一历史时期,是中国农学发展走上成熟道路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农书数量显著增多,反映出汉唐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的方法和经验,标志着汉唐间农业的蓬勃发展。此时期的农书中许多科学原理应用至今仍然有效。本文针对汉唐间古农书作者、卷数、主要内容、存佚情况、版本进行研究,总结出古农书自身所拥有的特点和它们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论文在研究过程中,首先从汉唐间农书的概貌入手,分别概述两汉时期的农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书、隋唐时期的农书;其次以表格形式体现汉唐间农书的作者、成书时间、著录、存佚情况等;再次介绍汉唐间农书的流传情况,主要是对此时农书的各种刊本、辑本做尽量详尽的叙述;最后从农书看汉唐间的农业发展情况。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作者据前人研究的成果基础上,对汉唐间农书进行较全面的整理,力求准确与真实,便于学者了解和使用,做进一步的研究。
民俗视野中的“时政”思想变迁研究——从《夏小正》到《四民月令》
作者: 王志芳  日期:2012-04-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月令 《四民月令》 《夏小正》 时政 《礼记·月令》 
描述:“时政”,依时行政,即时令与政令的合一。“时政”思想作为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民众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先秦秦汉时期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月令体献中,这些文献大都以时间为纬,串联着物候、天文、农事、政事等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政治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取了《夏小正》《礼记·月令》《四民月令》,通过这些文献的对比,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古人物候、天文、农事、政事知识、认识的变化和深化;从中把握古人岁时观念的演变和“时政”思想中所体现的古人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发展,从而认识民俗“上之所化,下之所习”的本质和特点。
商代用水问题研究
作者: 周通  日期:2012-05-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获取方式 商代 用水问题 差异性 
描述:商代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重要的一环,如何获取和利用水资源是商代社会生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最新考古资料,运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商代用水问题进行深入、全而的研究。全文共分为七部分,包括绪论、商代的水资源、商代对水的应用、水的获取方式以及技术与废水处理、区域与城乡用水差异、商代环境与用水以及人居关系、结语。 商代气候总体上较现在温暖湿润,但有时出现干旱,呈时段性的上下波动。商代自然环境优越,水资源丰甯,为商代生活、生产用水提供了保障。商代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用水占居主要地位,其主要来源为自然降水,同时还配有相应的排灌设施。商代又是手工业发达的国家,手上业部门繁多,技术精湛,手工业用水也是商代用水的重要方而。考古发现商代手工业遗址周围有水井出现,可以推测水井是手工业用水的主要来源。生活用水也是商代用水最重要的方而。商代人口众多,城市繁荣无异加剧了用水量。从目前资料显示来看,商代生活用水主要表现在日常饮用、洗浴、城市美化、消防等,其来源以河流、湖泊、水井、水池为主。考古资料表明商代城市已有一整套给排水系统,通过这一系统商代人民不仅取水方便,也能及时排除废水。 区域不同,聚落规模不同,用水存在一定差异。商代中心区域是统治中心,人口多,城市规模大,用水量大。中心区域与地方区域、小型聚落相比取水方式多样,并且给排水设施数量多、规格高。商代南、北方地区气候不同,用水问题存在差别。首先,取水来源不同,如北方多取自地下水,南方多利用河流、湖泊水;其次,南方给排水设施没有北方完整,水井数量、深度、形制也与北方不同。环境与用水、人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环境优越,水资源丰富,排水设施增多,遗址居住时间长,国家繁荣;环境恶化,出现洪涝或干旱,给排水设施相应变化,迫使居址或都城迁徙,甚至国家灭亡。从用水遗迹的变化可以映射出当地环境的变化。通过对用水遗迹考察,商代气候呈现时段性上下波动状态。
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园圃种植
作者: 朱书玉  日期:2007-06-3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出土文书 唐五代 敦煌 园圃 
描述:本文通过对敦煌文书和吐鲁番文书中保存的古代园圃种植资料比较全面、系统的整理,结合传世文献和部分考古材料中的有关园圃资料记载,从唐以前社会园圃种植进行回顾着手,重点对唐五代敦煌地区园圃种植的种类、管理方法、经营类型、劳动力身份等情况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探讨。 关于敦煌园圃种植的条件,首先分析了敦煌地区的地理、气候、土壤、水利灌溉等条件,然后分析了唐代以前园圃种植情况在我国发展的历程,指出了敦煌地处古代东西方交通枢纽,气候适宜,因此能够移植中原地区大量园圃种植种类。 关于园圃种植种类,主要根据出土文书的记载,重点对唐五代敦煌的主要园圃种植内容进行分析,以此体现出当时西北地区人们的一些生活特点。 在敦煌园圃种植的技术上,主要根据出土文献内容对唐五代敦煌园圃种植情况进行把握,从细节上分析了古代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弥补了传世文献中很多记载的不足。 唐五代的敦煌地区,对外交流频繁,宗教发达。因而园圃种植的属性分类也有了明显界限:官府所有,寺院所有,自耕农个体所有。由于它们的经营特点不同,敦煌园圃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可以分为为三个类型:雇佣式、自耕式、租佃式。经营状况的不同和当时社会形态的变迁密切相关。
古籍智能处理技术研究
作者: 常娥  日期:2007-06-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古籍数字化 自动校勘 古籍整理专家系统 自动编幕 农业古籍 
描述: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标志是一批大规模、基础性的古籍著作被开发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产品,并成功走向市场。相关研究论文很多,其中主要对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对古籍数字化取得的成果、数字化技术进行了介绍,然而很少见到有关古籍内容的智能化处理方面的研究。由此可见,目前古籍数字化工作主要集中在数字化产品的开发上,对产品开发过程中涉及的数字化技术研究的较多,而对古籍内容的智能处理技术研究的较少。 随着古籍数字化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为,古籍数字化不单是复制和再现典籍的原貌,而是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内容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工具与内容的统一体。数字化的古籍应该是一个增值的信息库,是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的有效工具。提供有关古籍内容本身科学、准确的统计与计量信息,提供与古籍内容相关的参考数据、辅助工具,以提高数字化古籍的研究支持功能,最后建立一套完整的古籍整理专家系统,这已经成为当前古籍数字化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文以农业古籍为研究对象,对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农业古籍数字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探讨了古籍数字化相关技术问题,并且就农业古籍整理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进行了论述,重点研究了农业古籍自动编纂和自动校勘技术及其相关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对古籍数字化相关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古籍数字化的关键在于原文的快速录入、文本字符的数字化、浏览阅读与超链接设计、检索功能开发等方面,农业古籍的数字化建设也不例外。本文论述了古籍数字化的相关技术问题,主要包括古籍数字化的用字和字符集问题,加工存储技术,浏览阅读技术,以及检索技术,并对已有的一些智能化处理研究进行了介绍。 文中对古籍数字化过程中存在的用字和字符集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古籍数字化应选用unicode字符集,采用繁体字进行录入,并且对繁简字的转换问题以及缺字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解决方案。本文就古籍的扫描步骤、扫描方法以及OCR识别问题逐一进行了分析和介绍。并且指出古籍应该统一文本数据和图像数据的格式,以数据库存储为主,为将来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便利。超文本的浏览阅读环境是古籍数字化在浏览阅读方面的真正优势,本文就古籍中存在的超链接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进行古籍资料库的超文本标注进行了探讨。本文在综合比较分析了数字化古籍的三种检索方式后,指出数字化的古籍资源应以全文检索为基础,构建一整套包括具有关键词检索、条件检索、逻辑检索、模糊检索、组配检索、属性检索等多种功能的检索系统。 (2)本文尝试将现代文本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技术应用到农业古籍自动编纂的研究中,提出了农业古籍自动编纂的原理,设计了自动编纂的流程,并对自动编纂的技术和算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农业古籍自动编纂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从农业古籍中发现并摘录与某一主题相关的农业资料,并编纂成册。自动编纂涉及自动分词、篇章分割、段落检索、自动聚类等技术。它的基本原理为:如果两个句子包含相同的单词越多,那么它们的关系越密切,然后根据句子间的密切关系划分出句群。如果发现某一句群包含编纂主题,则将其摘录出来。主要的摘录步骤为:首先将农业古籍的章节分割成大小相等的子句;其次利用最大匹配分词技术,提取子句关键词;然后根据文本块比较法,计算子句之间的紧凑度和深度值,并计算深度值的均值μ和标准方差σ,选择所有深度值高于μ-c*σ的子句间隔点作为分割点;最后按照分割点提取相关论题句群,并将编纂结果按照相关性大小排序输出。若同一编纂主题的编纂结果过多,为了方便用户选择,本研究采用以词为中心的动态自动聚类技术,将编纂结果分类显示。此外,本研究还通过构建农史语词知识库,采用超链接技术,为编纂结果自动添加语词注释,增加编纂结果的可阅读性。 (3)校勘是古籍整理的重要方式,以前长期以手工进行操作,将计算机技术引入其中,实现自动校勘可以极大的提高校勘工作的效率,本文就农业古籍自动校勘算法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设计和研究。 古籍自动校勘是指利用计算机自动发现并标记出古籍不同版本之间的文字差异,并提供各种校勘辅助工具以帮助专家勘误。本文在模式匹配和中文文本自动校对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窗口匹配技术的古籍自动校勘算法。它的基本原理为:从底本和对校本中取出大小相等的字串进行比较,如果它们不相等,则将其切分成子串再进行比较,并根据校本串相对于底本串出现的增、删及取代的情况,分别判断为衍文、脱文和错文;如果它们相等,则跳过相等部分,重新取出底本串和校本串,重复前面的步骤进行比较。农业古籍自动校勘要求在显示异文的基础上,由机器作简单的判断,或者提供辅助工具(如避讳字表、异体字表等),帮助校勘专家进行判断和选择。因此,古代官名表、人名表、地名表、避讳字表、异体字表、繁简字对照表等辅助工具的建设和引入是古籍自动校勘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详细分析了各辅助工具的构建方法。此外,本文还探讨了利用古籍中的“互见文献”进行自动校勘的模式和方法。 (4)构建农业古籍智能处理系统亦是本文的重要研究内容,该系统主要由自动编纂、自动校勘和辅助工具三个子系统组成。其中辅助工具子系统除了包含上述辅助工具外,还增加了中国历代纪年表,中国历代帝王年表,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等。本文详细阐述了这三个子系统的总体设计及实现情况,包括资料收集、功能模块结构等,并分别对自动编纂和自动校勘的效果进行了测试。 本研究采用人工打分的方法对自动编纂的结果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良好的编纂结果占到了72.2%,编纂的效果比较令人满意。同时,本文采用定量的方法,对自动校勘的结果进行了测试,发现系统对不同版本间异文比对的召回率和精确率,分别达到了92.3%、95.2%,说明基于窗口匹配的算法是可行的。当然,本系统仍存在一些不足,自动编纂和自动校勘的效果还有待提高,辅助工具的建设以及实验系统的整体功能还有待完善 本文将现代文本自然语言处理的相关技术在农业古籍的智能化整理中加以应用,其创新之处包括: (1)结合古农书自身的特点,借鉴自动分词、篇章分割和段落检索等技术,设计了农业古籍自动编纂的模型,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如论题句群提取、编纂结果聚类显示等,实现了农业古籍自动编纂的功能,使古籍智能化处理工作向前推进了一步。 (2)借鉴中文文本自动校对和模式匹配技术,提出了古籍自动校勘的原理,设计了基于窗口匹配技术的自动校勘算法,并对校勘辅助工具的构建方法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实现了农业古籍自动校勘的功能,是古籍校勘和整理工作走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取得的突破。 (3)将现代文本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引入到农业古籍数字化研究中,设计并开发了农业古籍智能化处理系统,促进了农史史料学、文献学研究方式方法的革新。 完善的古籍整理专家系统除了包括古籍的自动编纂和自动校勘外,还应该包括自动查错、自动断句标点、自动注释、自动翻译(文言译为白话,中文译为外文)等功能。由于研究时间和条件的限制,本文只对自动编纂和自动校勘进行了研究,并且对古籍自动注释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因此,农业古籍智能处理系统离真正的古籍整理专家系统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也是我们今后应不断努力的方向。
《齐民要术》复音词研究
作者: 郭象相  日期:2007-05-10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句法构词 语法构词 复音词 构词方式 语音构词 
描述:汉语语言的发展具有双音化趋势,共时地研究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专书著作可以给历时的汉语史研究提供参考。《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著作,由于其内容与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目的是给老百姓在这些方面做出指导和示范,所以它的语言较之同时期的其他文献著作更加贴近当时的口语,能够较为充分地反映出那个时期的语言面貌,因而颇具研究价值。 本文选择《齐民要术》中的复音词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穷尽式“解剖麻雀”的方法,对其构词特点作了初步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并作横纵两向比较,以期拾漏补遗,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些许可参证的资料。 全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对《齐民要术》进行简单的介绍,阐明其研究价值,交代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手段,同时对其中复音词的情况进行概说,给读者一个完整的印象。 第二部分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方面对《齐民要术》中复音词的构词方式进行详实的统计和描写,揭示出该书复音词的特点。 第三部分为文章的结语部分。从五个方面,分横纵两向,总结概括《齐民要术》中复音词的特点及其在整个汉语史中的地位。
《齐民要术》复音词的构词法研究
作者: 彭奇伟  日期:2007-05-15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复音词 构词法 词性 《齐民要术》 语义 
描述:本文选取成书于公元六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之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中的复音词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复音词从语义、词性结构方式等多个角度进行细致、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将《齐民要术》中的复音词与此前各期代表性专著、同期代表著作及现代汉语的复音词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试图勾勒出《齐民要术》复音词在语义、词性上的特点。论文的主要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对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意义、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相关理论等问题进行阐述。词与词组的区分一直以来就是学界所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一直悬而未决的学术课题之一。因此,如何区分词与词组,是本文应当首先解决的问题。而且,由于学界历来对词的构造分类持有不同意见,这直接影响到本文的分章分节问题。因此,这一章中还对本文的章节安排问题做出了适当的解释。 第二章主要从语义、词性结构方式等角度分析《齐民要术》中的偏正式复音词,试图分析出《齐民要术》中偏正式复音词的词性及其语义特点,并把它与现代汉语中的相关复音词进行比对,探究其中的规律。 第三章则是从语义、词性结构方式、字序等角度分析《齐民要术》中的并列式复音词,试图分析出《齐民要术》中并列式复音词的词性及语义特点,并把《齐民要术》中的并列式复音词与历史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口语性较强的专著及现代汉语中的相关复音词进行对比,探究其中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第四章主要对《齐民要术》中的补充式复音词、主谓式复音词和动宾式复音词从语义、词性结构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并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中补充式复音词、主谓式复音词和动宾式复音词的特点,并将其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后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口语性较强的专著及现代汉语中的相关复音词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达到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比较印证。 第五章则主要对《齐民要术》中的附加式复音词、重叠词、单纯词及综合式复音词进行描写和分析。在细致描写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齐民要术》中复音词的特点。 最后是结语,主要对前文的论述进行全面的总结论述,从历时和共时两个角度,凸现出该书复音词在语义、词性结构方式等方面的特点。
《齐民要术》同义词研究
作者: 何科  日期:2012-04-08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同义词 形容词 名词 《齐民要术》 动词 
描述:《齐民要术》是北魏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高阳太守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学名著。《齐民要术》全书近十二万字,包括了农、林、牧、副、渔等各方面的生产、加工活动,词汇面特别是动词词汇面广、词汇量大为我们研究这一时期的词汇面貌提供了基本条件。 目前,从语言学角度对《齐民要术》进行的语言研究刚进入起步阶段,其同义词研究尚无人问津。本文以《齐民要术》的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等实词同义词为研究对象,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对其中的同义词进行了系统梳理,共归纳总结出名词性同义词39组,动词性同义词92组,形容词性同义词26组,同时择取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11组同义词进行细致的辨析描写,以期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展示《齐民要术》一书中同义词的基本面貌,从而帮助我们对贾思勰时期的语言特点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专书语言研究提供一点可资利用的资料和理论。 本课题以缪启愉、缪桂龙两位先生校释、译注的《齐民要术译注》为底本,这也是迄今为止公认的最好的《齐民要术》校注版本之一。 本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齐民要术》其书及其作者等相关问题做了介绍,着重对《齐民要术》在汉语史语言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对《齐民要术》在汉语史上的语料价值做了相关评述。 第二部分,古汉语同义词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该部分主要对我国的同义词研究理论的历史与现状做了系统的梳理。 第三部分,课题相关问题的几点说明,该部分在上面两部分的基础上就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及本课题的研究特点做了说明。 第四部分,《齐民要术》同义词研究,该部分是本文的主体,针对《齐民要术》中的名词性、动词性、形容词性同义词做了系统梳理和构组,并在此基础上选取11组同义词从各角度做了具体辨析。 第五部分,《齐民要术》同义词形成原理的认知学探究,该部分从认知学角度对《齐民要术》中的同义词形成原理做了探讨。
《齐民要术》句法研究
作者: 车志亮  日期:2012-04-01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句法特征 动补结构 《齐民要术》 
描述:本文首先对《齐民要术》的总体句法特征做了简单的概括。结构方面,无主句大量运用时本文献的一大特点。另外,动词和量词非常丰富而且使用频率极高。句式方面,在句型的选择上,贾氏多用陈述句,几乎没有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贾氏多用短句,句子大多短小精炼。 《齐民要术》中动补式非常丰富。第一节讨论了动结式动补结构,在《要术》中动结式根据句子中宾语(O)的有无和宾语出现的位置,可以分为三类:“V+JC”、“V+JC+O”、“V+O+JC”三类。第二节分析了动相补语,在《要术》中充任动相补语的词有“讫”、“毕”、“竟”三个,没有发现“已”、“了”、“后”的例子。有“V+VC”和“V+O+VC”两种格式。《要术》中的动相补语由介于虚实的动词充当,表示动作的完成状态,也可以看成是状态补语类。第三节是动趋式,《要术》中用作补语的趋向动词只有三个:“去”、“出”、“下”。第四节研究了“vt令vi”和“vt使vi”,中古文献出现这两种格式最多最频繁的文献是《齐民要术》。该书多使用下面三种使成式的格式:Vt+令+vi(如“晒令干”)、Vt+O+令+vi(如“熬油令香”)、Vt+使+vi(如“捣使熟”)。最后是数量补语和处所补语,《要术》中数量结构做补语,以“数词+名量词”为主,“数词+动量词”也有出现。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