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与中国古代城市
作者: 张新斌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黄土 古代中国 城市 
描述:本文从地理环境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特征,论迷了黄土与中国古代城市的关系。
近50年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潜力的影响分析
作者: 田展  梁卓然  史军  Gunter  Fisher  顾婷婷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中国农学通报 关键词: AEZ模型 生产潜力 农业气候资源 气候变化 小麦 
描述:为了定量评估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小麦生产潜力变化主要特征和气候归因,将1961—2010年分为1961—1990年和1991—2010年2个时段,对比分析近50年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并基于IIASA最新开发的农业生态区模型AEZ3.0模拟气候变化对中国小麦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热量、水分条件以及小麦生育期的变化,近50年中国雨养和灌溉小麦单产潜力增加的区域主要为东北、华北和四川盆地,单产潜力减少的区域为西北和东南地区。中国冬小麦的适宜区域出现较明显的北扩南收态势,而雨养春小麦适宜面积在中国半湿润半干旱的过渡带显著减少。全国雨养小麦总生产潜力减少5%,而灌溉小麦总生产潜力变...
试论地理环境在周族兴起中的作用
作者: 庞德谦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人文地理学 古代社会 商族 商王朝 西安半坡遗址 历代史家 殷商文化 周原 周族 六六年 
描述:公元前一○六六年,兴起于渭水流域的周族小邦,以寡胜众,一举推翻了统治中原达六百余年根基悠久的殷商王朝,使中国古代社会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周兴殷亡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原因复杂纷繁,历代史家列论,地理环境不失为重要条件之一,故本文拟从人文地理学角度探讨地理环境在周族兴起中的作用。
神木县近55年气候特征及变化分析
作者: 吴胜勇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陕西气象 关键词: 神木县 气候特征 指导 农业生产 
描述:利用神木县1957—2011年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观测资料,分析神木县气候特征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四季中冬季气温升高趋势最显著;年降水量呈缓慢下降趋势,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布不均匀,主要集中在5—9月,降水量主要分布在200~600mm;日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降水偏少,空气湿度低,气候以干旱为主。
祖国历史地理文献述略
作者: 靳生禾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历史教学 关键词: 历史依据 地理总志 地理知识 地理学史 地理志 殷商甲骨文 历史时期 汉晋 地理文献 历史地理 
描述: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世界上悠久的文明古国,古来我国人民的地理知识与我国文明史的发展是相适应的。殷商甲骨文已有大量具有地理价值的地名,在后来的几千年历史时期中,我国地理文献内容宏富,体制斑烂多彩,并具有绵绵数千年的连续性。发掘、研究和利用这些地理学遗产,可资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我国人民的地理视野,探索祖国地理学的前进踪迹,以及成为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历史依据。我们古代的历史学和地理学相互渗透,彼此内涵十分丰富。古代地理撰述,以地志和图籍为主,游记和方志更不可胜致。以下按先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和元明清四个阶段,举列其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地理名著,附以简单的介绍:
甘肃临夏高寒干旱地区玉米种植气候区划与产量的气候预测
作者: 孙玉莲  边学军  黄成秀  马旭洁  张淑芳  石登科  王琨  刘辉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关键词: 甘肃临夏 产量预测模型 玉米 气候区划 高寒干旱地区 
描述:【目的】分析甘肃临夏高寒干旱地区玉米的气候生态条件,并进行了玉米适生气候区划及玉米产量的气候预测,为高寒干旱地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调整作物布局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农业气象学和农业气候学为指导,采用1988-2008年临夏地区玉米产量资料和1971-2009年农业气象资料,结合生产调查和1988-2008年物候资料,分析研究了影响甘肃临夏玉米生长的关键生育期及主要气象因子,对该区的玉米适生种植区进行区划,并建立临夏地区玉米各生育期时空动态气候预测模型。【结果】临夏各地玉米种植区海拔高度不同,全生育期≥10℃活动积温和降水量差异很大,根据玉米生育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临夏州气候特点,确定临夏玉米...
气候变化对宁夏固原地区胡麻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
作者: 李淑珍  孙琳丽  马玉平  徐玉东  俄有浩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应用生态学报 关键词: 产量 胡麻 气候变化 发育进程 
描述:基于观测数据分析了宁夏固原地区平均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当地胡麻发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状况.结果表明:1957—2012年,固原地区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10 a)-1、-20 mm·(10 a)-1;胡麻生长季平均温度的上升趋势更明显,降水的下降趋势则与年趋势类似.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加快了胡麻的发育速度,导致其生育期天数呈显著减少趋势.胡麻播种至出苗期温度每上升1℃,出苗期提前0.7 d;出苗至二对针叶期,温度每上升1℃,发育天数缩短0.8 d,降水量每减少1 mm,发育天数缩短0.1 d;工艺成熟至成熟期温度每上升1℃,成熟期提前...
影响古代中国发生期科学技术的若干因素
作者: 吾敬东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中国社会科学 关键词: 中国古代科学 心理层面 战国时期 张光直 植物区 农业特征 采集活动 古代中国 实用性特点 春秋时期 
描述:本文旨在对影响中国古代处于发生期的科学技术的若干因素作初步的考察。文章认为:前科技期或前农业时期的采集活动对于塑造分辨、分类思维样式具有重要意义,且其部分地成为以后科学技术的基础。进入科学技术期后,如下四个因素至为重要,即在经济层面,科学技术受农业的影响,由此导致了实用性特点;在政治层面,受权力的影响,由此导致了集约性特点;在思维层面,受巫术的影响,由此导致了神秘性特点;在心理层面,受工匠的影响,由此导致了经验性特点;此外,特殊的地理环境对于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也具有重要意义。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正是在以上诸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并发展为独特的形态的。
吐鲁番古尸形成的地理环境
作者: 岑云飞  时墨庄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化石 关键词: 土洞墓 重因 古墓群 我国新疆 阿斯塔那古墓 天山脚下 干缩 三一 古尸 女尸 
描述:在我国新疆雄伟奇丽的天山脚下,有一块肥美的山间盆地,这便是以瓜果之乡著称的吐鲁番盆地。在盆地之东,有一处晋唐时代(公元三一八世纪)的古墓群,即阿斯塔那墓地。由于墓地自然地理条件特殊,至今虽已渡过千年以上的漫长岁月,而墓中人的尸体及葬品仍完好如初。出土的古尸,体肤完整,须发如生,形体相貌清晰可辨。古尸对我们了解古代人体,研究古病理及尸体的保藏有着很高的科学价值。现在谨对吐鲁番千年古尸的形成及保存的原因,作一初步分析与介绍。古墓的自然环境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古尸,表皮干缩、贴骨,全身僵硬,呈黑褐色,关节不易活动,体重因脱水而减轻,一个身长1.52米的成年女尸体重只有9.5公斤,完全是一种干尸的类型。这种干尸的形成和保存,
古代大河三角洲地理环境的变迁与西汉的河患
作者: 陈怀荃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 环境变迁 馆陶 战国时期 北至 地方经济 交通中心 屯氏河 春秋时期 巨鹿 西连 
描述:现在的黄淮海大平原,是由古代大河三角洲逐渐演变和发展而成。在春秋之前,三角洲地貌的某些特点,还是比较明显地保存着。我在《古代大河三角洲的概势及其演变》一文中,已有比较详尽的考证和论述。古代三角洲地貌的特点,虽然到现在还有不少遗迹可寻,但是古今环境变迁确是巨大的。特别是从春秋时代开始,在社会急剧变革的过程中,对这一地区的开发不断加速,由此而引起的地理环境的变迁就越来越显著。到了西汉时代,在这一地区发展到最为兴盛繁荣的的同时,它的消极影响也充分暴露出来,主要的就是严重河患的发生及其对社会的严重损害。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