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古代农谚探微
作者: 柯继承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农业考古 关键词: 乡言解颐 一九 中华书局出版 点校 早霞 虹霓 继昌 李光庭 吴下谚联 中秋月 
描述:近古代农谚探微苏州邮电局柯继承一九八二年八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由石继昌点校的《乡言解颐》和《吴下谚联》(两书合为一册)。这两部颇有史料价值的清代笔记,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始版一百多年来,始终流传不广。《乡言解颐》(道光三十年初版)通行的版本,有缺叶,解放...
论谚语的思想和艺术
作者: 朱泽吉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关键词: 相信自己 瑟斋 文学作品 周秦 民间创作 口头创作 水往低处流 民间歌谣 人往高处走 旧时代 
描述:谚语是民间口头创作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虽然它在体制上比起民间歌谣或故事来更为简约,但它同样是以艺术的手法反映了现实,表现了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同样是人民所掌握的宣传教育武器,具有文学作品的特质和作用。它以特有的警辟性、压缩性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的完整性使自己在民间创作中占有了特殊的地位。在我国,谚语的形成和传播是很早的,我们可以从周秦两汉的典籍中举出大量
论农谚
作者: 游修龄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农业考古 关键词: 壮秧 烤田 小麦苗期 沈氏农书 种麦 游修龄 水分条件 浙江农业大学 句类 《齐民要术》 
描述:论农谚浙江农业大学游修龄一、农谚的起源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田”,“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只怕寸水”...
论“谚语”
作者: 霍旭东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山东大学学生科学论文集刊(人文科学) 关键词: 相信自己 使人 人兄 人民口头创作 人民群众 克雷洛夫 成淹 军众 自我教育 有对 
描述:前言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的流行,谚语一类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它似乎比歌谣在社会各阶层流行得更为普遍和广泛。谚语虽然是由三言两语所组成的短小的句子,但它却饱藏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感情和经验,是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条件下人民群众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的智能结晶,并以优美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是人民斗争的武器,也是人民自我教育的武器。
立夏——农谚
作者: 暂无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农村实用技术 关键词: 谷雨花 枣步曲 
描述:立夏——农谚
泱泱农业国 纚纚珍言编──贺吕平同志八十寿诞并兼评《中国农谚》
作者: 陶汇章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农业考古 关键词: 农书 梨花云 气象谚语 祁藻 农官 庄稼话 全国土壤普查 《齐民要术》 文学精品 告诉我 
描述:泱泱农业国 纚纚珍言编──贺吕平同志八十寿诞并兼评《中国农谚》浙江省民间文学集成办公室陶汇章今年是吕平同志八十寿诞,敬表祝贺。回顾十五年前,我从报上得知吕平同志主编的《中国农谚》一书出版,就给农业出版社写信,要求邮购此书。也许是我的信措辞比较,恳切吧...
民国以来甘肃农谚文献述论
作者: 吉顺平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河南图书馆学刊 关键词: 搜集整理 地方文献 文化研究 甘肃农谚 
描述:民国以来,伴随着歌谣运动和时人对农业的重视,甘肃农谚开始得到搜集整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壤普查与气象调查等运动,掀起了农业谚语整理的高潮,形成了大量内部编印文献。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又掀起谚语整理的热潮,《中国谚语集成·甘肃卷》编成。同时,期刊、方志中也开始登载选录农谚。通过研究对比发现,20世纪的甘肃农谚文献多为汇编之属,缺乏研究,且文献本身存在诸多问题。进入新世纪,应转变方法,扩大研究视野,进行新的钩稽研究。
有关养蜂的农谚
作者: 何邦春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蜜蜂杂志 关键词: 世代相袭 蜜蜂授粉 养蜂技术 蜂业 放蜂 口耳相传 蜂群繁殖 蜂种 中蜂 养蜂生产 
描述:我国农业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广大农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谚就是这些经验的总结,它具有通俗易懂、便于记忆,富有趣味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耐人寻味的特点。这些农谚通过广大农民口耳相传、世代相袭,流传和保存至今
小满——农谚
作者: 暂无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农村实用技术 关键词: 疏果 稻花香 
描述:小满——农谚
城乡民俗变迁视阈下农谚与群众文化心理
作者: 李阳    年份期号: 2016- 刊名: 文史博览(理论) 关键词: 农谚 群众文化心理 城乡民俗变迁 社会转型 
描述:在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乡村社会转型问题研究的深度已经远远不局限于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度的研究,所涉及的范围也超出了经济转型的单一领域,更多地涉及到意识形态上面。农谚作为流传于乡间的群众文化主要承载形式之一,其中所蕴含的深层群众文化心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民人。对农谚及其背后的群众文化心理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正确认识到城乡民俗变迁与社会转型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有助于促进社会转型的平稳过渡。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