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出土文献中的神话传说研究
作者: 刘书惠  日期:2009-05-01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神话传说 楚帛书 《唐虞之道》 《太一生水》 《子羔》篇 公盨 《容成氏》 出土文献 上博简 
描述:二十世纪是出土文献大发现的世纪,无论从出土数量还是研究成果来说,都达到了很高水平。出土文献对于考古学、文献史料学、古文字学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特别是对神话学及历史学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尤为显著,为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作为文学文献宝库中的重要部分,一直受到人们的强烈关注,它们不但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更是我们了解上古社会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资料十分零散地保留在不多的古籍文献中,这为我们后世的认识和研究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幸在随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出土文献的大量问世为我们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本文就以此为出发点,拟将部分出土文献中的神话传说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将其与传世文献相对照,以引起学术界对二者结合研究的足够重视。 本研究选取本世纪较重要的涉及神话传说的出土文献,以神话类型为经,以出土资料为纬组织材料,以概述部分出土文献中的神话传说内容及其与传世文献的关系。本文大致择取创世神话、感生神话、禅让传说、禹政传说四种神话传说类型,利用楚帛书、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篇、《唐虞之道》篇、上博简中的《子羔》篇、《容成氏》篇、西周青铜器(?)公盨中的相关内容,以及传世文献中的相应记载进行论证。意在通过比照研究还原神话传说的原始面貌、追踪其演变历程、探寻其中的具体差异,从而为我们更好的了解古代神话传说、认识古史提供可信的材料基础,并试图为未来的神话传说研究探求一条更有效更适合中国神话特色的路径。
秦汉简牍所见社会保障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 张东  日期:2009-06-30 来源 :西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简牍 社会保障 秦汉 
描述:社会保障是由人类历史以来各社会形态都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对中国古代存在的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回顾和研究,对当前我国新型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制度设计和变革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中国是一个有着“大政府”传统的国度,很早就强调了政府对社会弱者的责任,历代统治者都自觉地将救助社会弱者作为自己应尽的义务。由于秦汉时期的制度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通过考察史料,对“大政府”确立的秦汉时期社会保障制度进行考察和研究,追溯我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发端时的本来面目,对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史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我国历史上的社会保障制度随着秦汉时期大范围的中央集权政府的形成,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的社会保障思想和制度萌芽逐渐发育成我们国家历史上最早的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对以秦汉简牍为主的出土文献中的法律、诏令、制度内容的研究,能够勾勒出秦汉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轮廓。秦汉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已经相对成熟,覆盖人群很广,并且受到这个时期的种种社会、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整套以维护当时普遍道德和社会稳定的,制度化、法律化、体系化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稳定社会、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并对后世影响颇深。
汉代居延戍卒研究
作者: 张朋军  日期:2012-05-01 来源 :郑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汉代 戍卒 居延汉简 
描述:汉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汉代不仅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经济、文化和科技,还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其对边塞统治尤可说明这一点。汉朝前期对北方匈奴基本采取守势,汉武帝时期对匈奴实施了三次大规模的反击并获得胜利。为了巩固既得成果和稳定西北边疆,汉廷征调大匹人员来此戍边,这些人被称为戍卒。居延地区,是汉代西北地区面对匈奴防守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研究汉代军事的一个切入点。本文主要根据居延地区出土的汉简对汉代戍卒情况做一详细分析。 汉代的戍卒征调一般从县一级开始。由于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居延地区的戍卒大多来自于附近的几个郡,如魏郡、张掖郡等。戍卒的身份既有普通农民、良家子弟,也有刑徒与罪犯,可见汉代对于戍卒的身份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这些被征调过来的戍卒平时主要从事与军事有关的活动,包括候望、画天田、通烽燧等。除了军事工作外,为了补给军需,这些戍卒们也会从事屯田等农业活动。关于戍卒的经济来源,一般都是由政府供给,同时政府也会为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文化教育与医疗保障。汉代政府对戍卒的管理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制度,从戍卒的名籍、到服役期限、免役条件以及应对逃亡等都有严格的规定。正是因为有了这套制度,才保障了戍守工作的进行和边疆的稳定,这也为后代王朝所借鉴。
构件视角的秦简牍文和楚简帛文构形差异比较研究
作者: 楼兰  日期:2009-04-01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比较 楚简帛文 特異構件 秦简牘文 
描述:由於新材料的不斷發現以及相關研究的步步深入,戰國時代不同地域文字構形比較已成爲古文字研究中的一個前沿課題。鑒于既有此類研究限於個別單字構形的個案比較,本文嘗試從構件的角度來進行系統定量的比較。根據構件系統比較對文字材料豐富完備程度的要求,本文把比較的對象限定爲秦簡牘和楚簡帛文字兩種材料。 具體比較研究的思路是:以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直接構件作爲考察範圍,整理出二者相對特異者。在此基礎上,完成這些特異構件實際參與構字的精確計量,從而從構字元素的層面來完成兩者差異的量化評估,揭示秦、楚文字不同的發展趨向。 本論文由四個部分和附表組成。 第一部分,緒論。綜述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的現有研究情況,以及概述論文材料的來源以及字表的製作。 第二部分,對秦簡牘文、楚簡帛文中存在的特異構件進行整理辨析。將特異構件分析爲傳承特異構件和新增特異構件兩個類型。在此基礎上,整理出秦簡牘文特異構件96個,楚簡帛文特異構件311個。 第三部分,分別從不重複字形層面、文獻用字層面、結構功能層面和新增特異構件四個方面對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特異構件的影響力進行計算評估,並在此基礎上勾勒出秦、楚簡文字的構形差異程度。統計數據表明:第一,在不重複字形層面,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特異構件影響力不大,二者構形差異度小,而在文獻用字層面更是如此。第二,在結構功能層面,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特異構件都比較側重於表音構件系統;而相較秦簡牘文而言,楚簡帛文中會意特異構件和表音特異構件更爲發達;相較楚簡帛文而言,秦簡牘文中象形特異構件、指事特異構件和無理特異構件更爲發達。第三,以新增特異構件這個視角來看,在不重複字形層面和文獻用字層面,秦簡牘文和楚簡帛文在戰國時段各自出現的特異構件所造成的影響力則更小。從新增特異構件的功能分佈看,相較秦簡牘文而言,戰國時段出現的楚簡帛文表音特異構件更爲發達;而相較楚簡帛文而言,戰國時段出現的秦簡牘文象形特異構件、指事特異構件、會意特異構件和無理特異構件更爲發達。 第四部分,從特異構件產生的原因來分析秦、楚簡文字發展的不同趨向。從漢字本體來考察,形成楚簡帛文特異構件的原因,比秦簡牘文特異構件的成因要相對複雜一些。除了傳承異形、局部變異、另造新形和構件訛變是兩者都有的原因以外,楚簡帛文特異構件的成因還有增加構件和省減構件兩類。通過對各類原因所形成的特異構件在不同層面上的分佈情況的量化統計,發現秦簡牘文在發展過程中,對傳統文字體系進行了較大的改易,總體趨於簡化,注重應用性,而且漢字生成機制的無理性增強;而楚簡帛文在發展過程中,保持了較強的傳承性,通過一些調整和新造來保持漢字與語言發展的同步,試圖維持漢字生成機制的理據性,總體上趨於繁化。
敦煌汉简中的农业
作者: 陈功  日期:2012-06-01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蔬菜 谷物 敦煌汉简 畜牧养殖 
描述:本文以传世文献为主,通过对敦煌汉简中含有农业信息的简牍进行分类整理,在相关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敦煌汉简中农业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由五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指出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并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第二部分首先对有关”五谷”的问题进行陈述与辨析,其次分别对敦煌汉简中出现的麦、粟、黍、糜四种农作物进行考证和归纳。 第三部分对敦煌汉简中出现的主要蔬菜进行概述,并归纳分类敦煌汉简中出现的这些作物。 第四部分首先对“六畜”进行了概述,然后分别对“六畜”中的马、牛、羊、鸡、狗和“奇畜”骆驼、驴进行分析和归纳。 第五部分则对农业生产力进步的两个重要动力——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分析,其中主要是两项内容: 1、铁制农具的应用; 2、牛耕技术推广; 本文认为汉简中反映出的汉代敦煌地区的农业发展,是汉代开发河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汉坚持开发河西走廊地区的作用,一是打通了中西交通,巩固了西北边疆;二是将中原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传入河西走廊地区以及西域;三是通过移民实边,使许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得到了土地,缓解了内地的阶级矛盾。因此,敦煌汉简中的农业所反映出的汉代河西地区农业的发展具有固国安邦的重要意义。
敦煌文献服饰词研究
作者: 叶娇  日期:2009-11-27 来源 :浙江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唐五代 敦煌文獻 服飾詞 俗字 
描述:敦煌文献是20世纪中国的四大学术發现之一。由於它寫作的年代主要集中在唐五代時期,故封研究唐五代時期的语言和社会生活有著不可估量的学衍價值。其中的經济文書、俗文学作品、童蒙教材、發愿祈祷文等更是非常鞋得的“同時资料”,多為時人所書所寫,并且照原檬保存到今天,這對彌补傳世典籍記载的不足更有著深速的意羲。搜集整理這些即畴文献中的服饰词,能夠最真實地反映唐五代畴期语言使用的原貌和百姓的著装风情,無论是封名物訓詁的研究,還是對服饰史的研究都有著重要的意羲。 本文首次封敦煌文献中的服饰词作了较為全面的整理和研究。全文分上下雨部分,上编為總論篇,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部分首先封“服饰词”作了界定,指出服饰词應包括三大颊:直接服饰词、穿著词和服色词。然後介绍了服饰词研究的概況以及研究的材料和方法。第二章在上下编具體考释的基礎上,總结出敦煌文献服飾词的用字特徵和文化特徵。第三章先指出敦煌文献服飾词研究的语料價值,再结合服饰祠的实隙用例,论證了敦煌服饰词的研究封敦煌学研究、近代汉捂研究、服饰研究、辞害编纂的实際参考價值。第四章是第三章的造一步深化和补充,著重探封了服饰词的结構和應用,反映了唐五代時期汉语名词复音化的演燮轨迹以及名物词的丰富文化意蕴。下编为考釋篇,分作頭衣、體衣、足衣、饰物(包括妝飾)四個系列,封敦煌文献中的服饰词逐一進行了群盡的考釋。
敦煌文书《道教诠理答难》校录研究
作者: 孙景  日期:2009-05-01 来源 :兰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道教诠理答难 道教 敦煌 佛道论衡 
描述:佛道关系是宗教与历史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敦煌文书《道教诠理答难》是研究佛道关系史和敦煌道教的珍贵资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此件文书校勘的著作发表,只停留在对它作简要介绍的阶段。为此,本文首先对《道教诠理答难》进行校录,然后结合佛道论衡史及敦煌道教进行研究。 本文分上、下两篇。上篇是研究篇,下篇是校录篇。研究篇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文书的作者、命名和基本特征进行探讨;第二章阐述文书所反映的道教义理及其特点,并结合传世文献—《道教义枢》考证出文书最初版本产生年代的大致范围为唐初至武周时期;第三章分析文书产生的背景以及在敦煌地区出现的原因;第四章揭示文书对研究唐代佛道论衡史的价值。下篇主要是对文书《道教诠理答难》进行校录。
敦煌契约文书词语考释
作者: 贺雪梅  日期:2010-05-01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詞語 敦煌契約文書 考釋 校勘 
描述:敦煌契约文書是敦煌社會經濟文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原生態的面貌向學術界展示了當時敦煌一带的社會生活、經濟狀況、法制情況、地理地貌以及風俗習惯等,為我们了解唐宋的法律制度、社會經濟生活提供了極其寶貴的歷史资料。 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中外學人在研讀寫卷時就已经注意到了對這類文書的辑錄和介绍。1998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沙知的《敦煌契约文書辑校》是這一工作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收錄了英法藏契约文書300余件。2009年3月,上海古籍出版出版了乜小红的《俄藏敦煌契约文書研究》,在内容上補充了《敦煌契约文書辑校》的不足,體現了一部分敦煌契约文書研究的新成果。這兩部巨著的出版,為其他學習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方便。但由于立足點的不同,兩書都未能從語言文字方面對所收文書做全面、詳细的校释,使得人们在使用和研究過程中仍有許多不便。 资料是研究的基礎,如果没有對资料本身的准確認識,就谈不上進一步的研究。因此,對敦煌契约文书的準確釋讀就顯得格外的重要而迫切,而詞語考释则是準確釋讀文本的一個重要環節。但遗憾的是,迄今為止,没有關於敦煌契约文书词语考释的專著出现。 立足于上述现状,结合敦煌契约文书的文本特点,论文分两步对其中的词语进行了辑錄和研究。首先,通过比对原卷圖版本準確輯錄詞語;其次,将這些詞語分類例释。另外,由於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出土文献),使得论文在詞語考释的过程中要格外重视錄文的準確性。故論文在詞語考释之餘,又列了專章就錄文的校勘問题做了介绍性的淺析。 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工作,不僅可以帮助我们準確釋讀敦煌契约文书,還有助于其他學科的深入研究。另外,從語言文字研究的角度來看,敦煌契约文書中詞語,處于古代漢語和近代漢語的交界地带,其詞彙既有承古而来的舊詞語,又有根據需要而来的新造詞語;既有典雅的書面用語,又有通俗的方言俗語,方方面面都反映了當時語言的原貌。是近代漢語語料的淵薮,对于推究古今漢語之軌迹,考索宋元白話、现代漢語之源流,有着重要的價值。
敦煌吐鲁番出土遗嘱探析
作者: 李畅  日期:2009-05-01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吐鲁番 敦煌 遗嘱 内容 
描述:遗嘱是立嘱人临终前,在继承人和证人面前所立下的,关于分配自己或家庭财产的契约文书。敦煌吐鲁番出土的遗嘱文书内容十分丰富,包含了遗嘱订立的日期、立嘱原因、立嘱人、继承人、遗产、立嘱人的要求、继承人违约惩罚、证人以及当事人签押等九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到财产分配及继承关系、家庭关系、社会关系等多种情况。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遗嘱既有各自的特色,在格式和内容上又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试图通过列表,分析所收集到的遗嘱的格式和内容,研究遗嘱形式内容演变的年代特征,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其中蕴藏着的当地的某些乡规民约,并由此了解内地和边疆地区的联系。 本文主要包含了五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前言,主要阐述了遗嘱的定义和内容,并交待了本文所用材料的年代及出处,叙述了遗嘱的研究状况,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以及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是遗嘱格式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笔者通过列表简单介绍本文所用的材料;再按照一篇最完整的遗嘱格式来列表,将18篇遗嘱的格式代入表中,由此可以看出,一篇汉代的遗嘱已经基本成型了,但是直至隋唐,日期条款的位置还不固定,一些条款也时有时无,直到五代以后,遗嘱的格式才完全固定成熟。最后,笔者分析了遗嘱格式的年代演变及其原因。 第三部分是遗嘱的内容研究。笔者将完整遗嘱所包含的九个内容分成七个层次,对18篇遗嘱列表进行研究。第一层是遗嘱的日期研究。遗嘱中纪日期的方式主要包含帝王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混合纪年以及回鹘文中的十二生肖纪年;第二层是立嘱原因研究。立嘱的原因大多包含两个方面:立嘱人恐年老病弱不久于人世,对身后事做交待以及立嘱人恐死后亲属争财,故以法律形式来保障遗嘱的执行;第三层是遗嘱当事人的研究。在这一层里又将当事人细分为三小层进行研究,即:立遗嘱人、继承人以及证人研究。通过列表分析可以看出:立嘱人一般都是家庭中的男性家长以及僧尼这类出家人;世俗家庭中的继承人大多是立嘱人的亲属,包括他们的子女、兄弟、侄甥、妻妾等;出家人的继承人范围较广,不但包括了俗家亲属,还包括了寺院和同一寺院的僧侣,但大多是留给了俗家的亲族。这里,笔者还分析了女子的继承问题;证人大多是立嘱人的亲属和具有官方身份的人员,回鹘文遗嘱中的证人还包括了僧侣和神话中的神;第四层是遗产研究。这里主要研究遗产的种类以及僧尼财产等问题;第五层是立嘱人要求研究。立嘱人对继承人和其他亲族的要求大多是不要争产,也有限制妻子改嫁的要求;第六层是违约惩罚研究,主要包括精神惩罚、物质惩罚以及官罚;第七层是当事人署名及印记研究,主要包括花押、指节线、掌印、签字和印章。 第四部分主要是通过对前两个部分的研究,探索遗嘱格式与内容中包含的某些乡规民约,进而分析边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在格式上,笔者主要从日期位置的格式、遗嘱合法性证明的格式套语以及“一式两份”格式来探索当地当时的一些乡规民约以及边疆与内地的联系;在内容上,笔者主要从第三部分研究中的九个层次的内容出发,分别就18篇遗嘱进行研究,分析内地、敦煌、吐鲁番遗嘱在内容的区别和联系,探讨当地的乡规民约及边疆与内地的联系。 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作一个小结。
敦煌吐蕃占卜文书研究
作者: 项欠多杰  日期:2009-05-15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占卜文书 卜具 文书价值 占卜种类 吐蕃占卜 
描述:藏族占卜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吐蕃时期占卜术在藏族占卜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这一时期的敦煌吐蕃占卜文书是保留吐蕃时期占卜术原貌的经典遗存。吐蕃占卜术与吐蕃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研究吐蕃占卜文书有利于剔除以主观臆断和浓厚佛教色彩论述吐蕃历史的诟病,拨云见日还历史的本来面目。 本论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介绍卜具和占卜研究概况。 第二章,探讨藏族占卜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并对吐蕃时期的羊肩胛骨卜、鸦鸣占卜、骰子卜、铜钱卜、十二因缘占卜文书等进行分析和研究。 第三章,论述敦煌吐蕃占卜文书的特征、价值,以及吐蕃占卜文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藏族传统占卜文化有着丰富的内容,是人类文化中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挖掘和深入研究,将极大推动对吐蕃时期宗教、社会、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