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猕猴桃产业发展及对策研究
作者: 李晓红  日期:2010-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猕猴桃 产业 发展 规划 
描述:通过对陕西省西安、宝鸡、渭南、汉中市和杨凌区的14县(区)猕猴桃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广泛调研,以国内外研究文献为基础,阐述了国内外猕猴桃产业的发展与启示,分析了陕西猕猴桃产业现状、问题和优势,探讨了陕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原则、市场定位和发展规划,提出了陕西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文章认为,依据陕西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市场定位,当前区域规划和品种改良是陕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重点。在区域规划方面,应以周至、眉县为中心南起秦岭北麓,北至渭河以南,在海拔450-800米,宽约5-10公里的山前洪积扇地向西延伸至宝鸡渭滨区,向东延伸至渭南潼关县,集中连片发展世界最大的猕猴桃产区。(1)周至、眉县、陈仓、长安、户县、岐山6个重点县(区)处于猕猴桃最佳适生区,人工栽培历史长,发展保存面积大,且相对集中连片,技术力量较强,果农作务水平较高,产业化也有一定基础,尤其各级政府和群众发展积极性很高。因而,确定为猕猴桃重点发展区。(2)城固、佛坪、临渭、华阴、华县和潼关等县处于猕猴桃适生区,群众有种植习惯和一定的生产基础,可根据市场需求,引导果农积极发展猕猴桃。(3)渭滨、灞桥区猕猴桃种植有规模,也有产业基础,但因城市扩张发展,导致城郊耕地急骤减少,加上距城市和交通干线太近,不利于果品安全生产,因而不作为猕猴桃发展重点区。在品种改良方面,着力压缩“秦美”品种;大力扩大“海沃德”品种;搭配“徐香”、“哑特”品种;积极稳妥发展“华优”、“翠香”、“西选二号”、“红阳”等新优品种。中早熟、晚熟品种比例调整到3:7。推广“规范栽植,单干上架,配方施肥,定量挂果,综合控制”关键技术。 陕西发展果业自然条件地域优势得天独厚,在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加快果业产业化步伐,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持色经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唐代驴的管理与使用
作者: 陈浪  日期:2007-05-01 来源 :暨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赁驴 使用  管理 价格 
描述:驴早在汉朝就引入使用,泱泱大唐之风更赋予其新涵义,驴在唐代的交通运输、民众生活、经济发展、体育娱乐运动中都得以广泛使用。本文主要对唐代驴的管理、驴的价格、官、私驴的使用进行探讨。驴的管理横向上可分为生产和使用系统,纵向上可分为中央和基层系统,通过材料的挖掘使管理系统得以清晰地显示出来。驴的价格并非一成不变的,故只能通过史料考证出其大致的范围,即3000—5000文。官驴作为唐代军事及驿传系统的重要畜力,为军务及政务交通运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而私驴方便了一般群众的出行及商业运输,商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唐代赁驴业的繁盛。
西部特色杂粮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作者: 苏旺  日期:2010-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战略 西部 SWOT分析 特色杂粮 比较优势 
描述:特色杂粮包括荞麦(甜荞、苦荞)、糜子、谷子、籽粒苋、燕麦、薏苡、青稞、豌豆、绿豆、小豆、豇豆、芸豆、蚕豆、小扁豆、黑豆等,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地区,其中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贵州、云南、内蒙古等西部省区是我国特色杂粮的优势产区。特色杂粮在西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发展西部地区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西部特色杂粮生产比较优势;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部特色杂粮产业进行了详细分析,提出促进西部特色杂粮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果: (1)与东中部相比,西部特色杂粮、谷类杂粮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且比较优势变化趋于稳定,但生产效率不具有相对优势;西部杂豆类杂粮生产具有明显的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且生产效率亦具有相对优势。其明显的综合生产比较优势主要源于其规模生产优势强,种植面积大,且相对集中。如长城沿线、黄土高原中北部地区,主要种植荞麦、燕麦、糜子、芸豆、绿豆、豌豆、蚕豆、豇豆、小扁豆、草豌豆等;云贵高原中北部地区,主要种植荞麦、燕麦、青稞等;新疆北部地区,主要种植芸豆、蚕豆、豌豆、鹰嘴豆等;青藏高原东北、东南地区,主要种植青稞、蚕豆、豌豆等。西部特色杂粮生产的单产水平低、效率优势差是限制其今后发展的关键因素。 (2)运用SWOT分析法对西部特色杂粮产业进行了详细分析,把国内外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人们产品消费倾向的转变、对外贸易额的不断增加、人口老龄化、西部大开发、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等视为产业外部发展的机会,将西部整体环境污染的加重、加入WTO、粮食安全生产等作为产业外部发展面临的威胁,同时从地域、资源、品质、品牌、产业化和科研等方面分析了西部特色杂粮产业发展的内部优势,并从品种更新、产品质量、生产基地和产品附加值等方面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内部劣势。通过SWOT矩阵匹配,得出西部特色杂粮产业应该实施区域化优势布局战略、产业化发展战略、出口贸易化发展战略和科研创新战略。 (3)区域优势布局是实现西部特色杂粮产品优质化、规模化、无公害化和信息化的基础和保障,应在西部特色杂粮主要产区的基础上,进行优势区域布局,生成不同特色杂粮作物的集中产业带,通过优质特色杂粮产业带建设,确保低收入地区农民增收;产业化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应在特色杂粮集中产业种植带内,进行产业化集团发展,以龙头企业作为主要带动力量,以农户为生产基础,形成有效的利益连接机制;出口贸易化发展是要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大力发展西部特色杂粮对外出口贸易,创外汇收入的同时提高产业附加值,应加强特色杂粮产品出口行业的组织建设,培育、扶持特色杂粮产品出口经营主体,不断提高特色杂粮产品出口的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建立健全特色杂粮产品出口的政府支持和服务体系;通过科研创新,形成特色杂粮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产品品质提高的长效机制,促进西部特色杂粮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从根本上加快西部特色杂粮产业的健康发展,并要加强新品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推广服务体系,同时推行生态种植模式。 西部特色杂粮产业出现生产蓄势待发、加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和流通日趋活跃的新态势,应受到高度关注,鉴于此,建议政府从财政、金融、风险管理、补贴和科技支撑等方面加强政策倾斜力度。
自主组织理论视角下地域农产品品牌问题研究——以甘肃省永登县“苦水玫瑰”为例
作者: 石晓东  日期:2010-03-01 来源 :兰州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自主组织理论 地域农产品品牌 机会主义行为 专业合作组织 
描述: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实现途径,在产业化过程中,依靠地方品牌或地域品牌的优势来发展区域经济,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选择。 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地域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已经凸现,对地方经济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在现阶段,既要维护和提升品牌,又要保证参与人利益共享却非易事。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处于散乱发展状态,真正的国内名牌和国际名牌为数极少,而且其面临的市场秩序混乱,原产地农民、参与开发的企业“各自为战”,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搭便车”和机会主义行为严重困扰着地域农产品品牌的开发与维护。这不仅导致品牌价值没有真正释放出来,而且使得本来极具优势的一些农产品品牌在市场上悄然退出,而更多的优势农产品只是处于知名土特产品的尴尬地位。既要维护和提升地域农产品品牌,又要保证绝大多数人尤其是原产地农民受益,就必须从制度入手,寻找规避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的最优模式。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综述了以往不同的集体行动理论,以比较公共事物治理的理论基础,通过对“苦水玫瑰”发展历程中起落不定的原因分析,借鉴了奥斯特罗姆倡导的自主组织理论,提出新的治理模式的可行性。新型的合作经济组织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专业协会、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业企业等不同的形式探索发展,不断寻求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可以肯定的是其在规避机会主义方面的制度优越性,随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成熟,它将是促进和维护地域农产品品牌的最佳主体。
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发展的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
作者: 王文略  日期:2009-06-01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甘肃省 区位商与集中系数 发展对策 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 GEM模型 
描述: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和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中,特色农业发展势头迅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域化程度不断提高。甘肃省虽然发展农业的整体环境与条件不佳,但多样的气候条件和丰富的区域特色资源造就了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先决条件,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部分地区特色农业专业化、区域化布局已趋形成,产业化基地已具雏形,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种、养殖业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很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产业布局、产业规模、产业聚集、产业效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因此,对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发展问题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同时为同类地区发展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提供思路借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本研究在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相关理论综述的基础上,从地域为出发点对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地域分布做了详细的划分并阐述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发展现状。基于GEM模型,对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的发展机理主要与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其中,发展机理主要有:气候地理资源独特、土地资源面积大;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产业区初步形成;区位优势明显;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得到了较大改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迅速;惠农政策为特色农业产业区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带来机遇。制约因素主要有:“基础”不牢;“主体”不能满足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发展的需要,国际及国内“市场”都面临严峻挑战。 利用区位商和集中系数对甘肃省典型的马铃薯产业区和中药材产业区发展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1995年到2007年,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区区位商从3.62提高到5.94,中药材产业区区位商从4.03提高到6.22,说明甘肃省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区具有区域优势,并且这种优势不断增强;马铃薯产业区集中系数从4.03增加到了5.20,中药材产业区集中系数从4.48增加到了5.44,进一步说明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区集聚程度快速提高。依据产业区发展阶段的理论分析,认为甘肃省马铃薯产业区目前仍处于形成期,中药材产业区处于形成期向扩张期的过渡阶段。并对甘肃省马铃薯和中药材产业区的形成机理、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阐述了甘肃省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的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提出了强化政府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的规划指导和政策支持;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物流、信息和营销服务,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建立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区发展的政策支持;完善投融资制度;增强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完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健全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实施品牌战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建议。
特色产业链的建设与发展 ——以永登苦水玫瑰为例
作者: 张珍  日期:2010-05-01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特色产业 苦水玫瑰产业 产业链 特色产业链 
描述: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行业与行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人们逐渐认识到,在一定的区域内部,不同产业之间、产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只有形成有效的产业链,才能形成区域经济的发展与增长。近年来,产业链理论在很多产业领域中广泛应用,产业链实践的运用不仅有效延长了产业链链条,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拉动了第二、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永登苦水玫瑰是永登县的传统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国内玫瑰的种植基地,但是玫瑰产业链的运行效率较低。因此,延伸苦水玫瑰的产业链是提高永登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 本文通过对产业链相关理论的分析和永登苦水玫瑰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研究,提出了苦水玫瑰产业链发展的模式。在研究中通过运用产业链模式的经营理念,希望不仅能够推进永登县区域经济发展,而且对增强永登苦水玫瑰产业在国内乃至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产生积极作用。
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可成  日期:2009-05-01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品牌建设流程 品牌建设要素 农产品品牌 建设实践 
描述: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商品,也是质量隐蔽性很强的商品。传统品牌理论认为质量隐蔽性严重的商品需要利用品牌进行产品质量特征的集中表达和保护。可现实中,农产品品牌建设严重滞后于工业产品品牌和服务产品品牌。研究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特点,探讨农产品品牌建设理论,总结农产品品牌建设实践,对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综合运用微观经济学、农业经济学、品牌学、管理学等理论和文献法、调查法、主成份分析法、整体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农产品品牌建设要素、建设流程、建设主体等理论问题和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观点)如下: 1、农产品品牌建设一般分析。笔者认为:(1)西方的“Brand”不等于中国的“品牌”。中国“品牌”的概念应该是西方“Brand”加上“Quality”的总和。(2)农产品品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农产品品牌由质量标志、种质标志、集体标志和狭义农产品品牌(农业企业申请注册的企业产品品牌)构成。(3)农产品品牌的主要特征是:品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品牌效应的外部性,品牌形象的脆弱性。(4)农产品品牌对消费者的作用主要是降低信息收集成本和选择成本,消除农产品市场的逆选择现象;农产品品牌对农业企业的作用主要是降低产品推介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促进企业永续发展;农产品品牌对农户的作用主要是增加收入和持续经营能力;农产品品牌对政府的作用主要是降低管理成本,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提升中国农产品国际化水平。 2、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要素。农产品品牌建设要素包括质量满意度、价格适中度、品牌信誉联想度、品牌知名度等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由13个分析指标构成。其中,质量满意度要素包括质量标志、集体标志、外观形象和口感4个指标;价格适中度要素包括定价适中度、调价适中度2个指标;品牌信誉联想度要素包括信用度、联想度、企业责任感、企业家形象4个指标;知名度要素包括提及知名度、未提及知名度、市场占有率3个指标。 3、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其中,广义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包括狭义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和农产品品牌建设参与主体两部分。狭义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是指直接从事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农业企业,而参与主体是指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政府、农业行业组织和农户。农业企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主要职能是决定农产品品牌定位,申请注册农产品品牌,控制农产品质量,申报农产品的质量标志,制定和调整农产品价格等;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职能是制定品牌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倡导和督促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为农业企业建设品牌提供服务和支持,管理农产品品牌和质量标志的申报注册,促进农产品品牌的国际化等;农业行业组织的职能主要是实施集体品牌的申报与管理,支持行业内农业企业的品牌建设,帮助行业内农业企业进行市场开拓,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品牌农产品经营企业的利益等;农户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初级农产品,保障初级农产品质量。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农业企业、政府、农业行业组织和农户之间是竞合关系。为了提高农产品品牌建设水平和效率,各农产品品牌建设主体应加强合作和沟通。 4、关于农产品品牌建设流程。农产品品牌建设流程包括四个阶段十七项主要工作。分别是品牌规划阶段、品牌创立阶段、品牌培育阶段和品牌扩张阶段。其中,品牌规划阶段的主要内容依次为品牌产品选择、品牌经营环境分析、品牌建设目标确立、品牌目标市场确定、品牌定位规划等;品牌创立阶段的主要内容依次是品牌识别系统设计和品牌注册、品牌产品上市、品牌文化内涵的确定等;品牌培育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培育农产品品牌的四个要素13个指标,使品牌水平得到全面巩固和提高;品牌扩张阶段的主要内容是品牌保护、品牌延伸、品牌连锁经营和品牌国际化等。农产品品牌建设要素和品牌流程有机组合形成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的二维模型。该模型系统地描述了农产品品牌建设纵、横两个维度的建设内容。 5、关于农业企业农产品品牌建设之实践。目前,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品牌建设在取得一定进步的同时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品牌定位不清,品牌标志建设水平不高,企业负责人质量意识低于消费者,企业普遍没有建立符合消费者心智的调价制度、低价竞争严重,企业品牌质量管理机构不健全、人才缺乏,初级加工农产品品牌发展慢于深加工农产品品牌等方面。因此,明确农产品品牌定位,重视农产品质量标志和集体标志的申请,加强农产品加工过程的质量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和调价机制,塑造品牌信用度和企业家良好形象,制定和实施正确的广告策略,扩大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是推进农业企业品牌建设的重要途径。 6、关于政府、农业行业组织、农户参与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实践。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着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落后,对农产品品牌建设扶持力度不够,认证结果公信力不高,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力度不足等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增加农产品品牌建设财政投入,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扶持力度,理顺政府农产品品牌管理体制,提升农产品品牌认知的公信力,做好农产品品牌保护工作。农业行业协会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存在着农产品质量的行业自律较差,对企业品牌建设的服务、协调不够,集体品牌保护和管理不利等问题。因此,农业行业协会应该在这些方面强化职能、做好工作。农户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提供的初级农产品质量不高。因此,应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和能力,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完善农产品生产供应体系,改进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效率,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违法成本。 7、农产品品牌的个案研究。通过对“燎原”品牌建设过程的考察和建设水平的评价,发现了该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通过这一案例研究,不仅使农产品品牌建设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应用和验证,而且对农产品品牌建设实践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从一个侧面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基于文化视角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
作者: 刘文生  日期:2009-04-01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品牌 农民专业合作社 文化 
描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2009年中央1号文件也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了高度关注,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意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在数量、质量和规模上都有所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农业品牌化竞争时代,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不仅有利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破解自身发展难题,而且有助于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本文从理论分析入手,从文化视角出发,深入探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品牌培育问题。在内容安排上,全文除引言和结论外,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品牌瓶颈及其现实考察。从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与现状的分析入手,阐明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的内涵、特性以及生成的基础条件,并着重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瓶颈的表现及效应,最后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的特征与现实意义。 第二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成长的文化成因。在论述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文化与品牌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推动农民专业合作品牌成长的文化因素,认为内部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合作社文化和个人文化;外部文化因素从政府、产业和社会三个层面考虑,主要是制度文化、生产集群(文化)和地域文化。 第三部分,基于文化视角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策略。以前两部分的分析为基础,构建了基于文化视角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的研究框架,即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培育的文化诊断、文化规划、文化导入和文化管理四个核心要素。 第四部分,实证研究:安溪珍田茶叶合作社品牌培育的文化解读。以农业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点——安溪珍田茶叶合作社为实证研究对象,结合第三部分的研究框架,探讨文化视角下该合作社品牌培育的经验及启示,并对该合作社品牌成长的文化障碍进行解析,进而提出推动其品牌成长的文化对策。 第五部分,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成长的政策建议。即要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品牌;优化有关综合服务;切实加强品牌保护;营造品牌培育的文化氛围。
基于地理标志的初级农产品品牌化建设研究
作者: 李响  日期:2009-05-01 来源 :天津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初级农产品 地理标志 保护制度 品牌建设 
描述:品牌已经成为21世纪农产品贸易中新的竞争力。农产品品牌建设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农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有利于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作为一种高质量、高档次和高地位的象征,地理标志作为农产品中的优质品牌被越来越多得关注起来。 地理标志是指标示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不仅有利于增加农产品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利于农业产业化进程,从而带动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本文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化建设做了较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析了我国初级农产品品牌建设现状及资源分布情况,从而提出地理标志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其次,阐述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关理论,提出了农产品品牌建设6P模型的概念,包括政府规划与引导策略、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人才策略。接着,分析了我国地理标志品牌发展的现状,对我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建设现状进行了SWOT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现有农产品品牌管理的模式,提出了针对地理标志农产品的“四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最后,本文运用6P理论对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建设保护提出了对策。
中国家驴的母系起源与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者: 葛庆兰  日期:2007-06-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线粒体DNA 母系起源 遗传多样性 中国家驴 
描述:为了研究中国家驴的起源进化与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利用线粒体DNA(mtDNA) D-loop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12个家驴品种126个个体进行分析,这些家驴品种为泌阳驴、德州驴、关中驴、淮北灰驴、佳米驴、蒙古驴、凉州驴、庆阳驴、太行驴、西吉驴、新疆驴和云南驴。通过数据分析本研究所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 (1)中国家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在所分析的12个家驴品种126条序列中,共发现36种单倍型,37个多态位点,其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在各品种中的分布分别为0.4667~0.9778和0.0012~0.0285,均以凉州驴最小,新疆驴最大,平均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度分别为0.9055和0.0228。 (2)中国家驴的母系起源为非洲起源,并分为两个支系即索马里野驴起源和努比亚野驴起源。我们引用了3条非洲索马里野驴的序列,3条非洲努比亚野驴的序列以及6条亚洲野驴的序列,共代表12种单倍型。将之与中国家驴的36种单倍型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NJ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有15种单倍型(代表76条序列)属于索马里驴支系,有21种单倍型(代表50条序列)属于努比亚驴支系;采用简约中介网络法对所有单倍型绘制了网络图,中国家驴同样分成相互独立的两个支系,均呈现星状发育模式,其中单倍型CD1和CD5分别位于索马里驴支系和努比亚驴支系的中心,从而进一步支持了NJ树的分析结果。中国家驴的序列和亚洲野驴的序列没有聚在一起,说明亚洲野驴不是中国家驴的母系祖先。 (3)中国家驴各品种间群体结构不明显。在所研究的12个家驴品种中,除凉州驴只有索马里驴支系外,其他11个品种均有索马里驴和努比亚驴支系分布,AMOVA分析表明品种间方差组分仅占3.09%,其余均为品种内方差组分,这说明中国家驴各品种的母系起源与其地理分布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按家驴类型来分,大型驴、中型驴和小型驴在两个支系中均有分布,其中核心单倍型CD1、CD2、CD3和CD4均包含以上3个驴类型,这说明中国家驴各品种的母系起源与其体格大小也没有关系;家驴品种间核苷酸分歧度Dxy、净遗传距离Da和群体分化指数Fst均较低,同样说明各品种间遗传分化不明显,可能存在较大的基因流。 (4)中国家驴曾经历了群体扩张。应用Arlequin3.1软件对中国家驴两个支系的所有个体分别进行不配对分析,发现索马里支系和奴比亚支系的不配对分布曲线均呈单峰形,Fs值分别为-7.64和-13.12,P值均小于0.01,显著偏离中性,表明两个支系均曾经历了群体扩张,且努比亚支系经历了较大的群体扩张。 (5)推测了中国家驴可能的传播路线。研究证明起源中心的群体与从起源中心分离出去的群体相比具有更高的单倍型多样度和核苷酸多样性。据此我们推测中国家驴的发源地在新疆,可能的传播路线为:○1从新疆经由甘肃、宁夏、陕北延安到陕西的关中平原,然后,再向东传播到山西、河北、河南、安徽和山东等地,形成与当地地理和气候相适应的地方品种;○2同时还有一部分从新疆经由陕北延安、长城沿线、科尔沁草原进入东北平原形成草原生态类型的东北驴,到内蒙古草原形成蒙古驴;○3最后,中国的家驴由北方经由四川到达云南省。必须指出,我们的这个假设仅仅反映了一种趋势,要确切的证明中国家驴的传播路线,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研究工作。 要进一步探讨中国家驴的遗传多样性和起源问题,还需要扩大样本量或从微卫星、Y染色体等方面开展工作,以提供更多的遗传学证据。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