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作者: 李小琴  日期:2005-03-01 来源 :西安理工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优化配置 评价 可持续利用 水资源 黑河流域 承载力 
描述:黑河是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长期以来,由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 中游地区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致使进入下游水量急剧减少,导致森林 死亡、草场退化、沙漠化扩展,成为中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主要沙源地 之一。本文在分析了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目 前黑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国内外水资源优化配 置的研究进展,收集、整理并分析了大量黑河流域社会、经济、生态环 境等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相关的资料数据;对黑河流域水资源需求进行了 分析和预测;建立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获得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 对实现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取得的主要 研究成果如下: (1) 提出了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结 合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和目标生成了2010水平年五个水资源配置方 案,为研究或实施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奠定了基础。 (2) 结合产业结构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及对灌区的节水改造,采用定 额法对生活、生产、生态需水进行了预测,总需水量由现状的42. 01亿 m3减少到2010水平年的34. 93亿m3,减小了16. 9%,需水的负增长趋势 是合理的,符合流域实情。 (3) 考虑到黑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需水量大于水资源量的实情,建立 西安理工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 了兼顾流域缺水均衡,以流域总缺水最小为目标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LPM);提出了应用遗传算法求解LPM模型具体步骤,推导并给出了该 算法有关公式和参数,丰富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 (4)采用长系列资料,应用LPM模型,进行大量运算获得了现状年和 2010水平年的六个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通过各方案在实现分 配水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的协调程度、供水保证率、水资源开发 利用程度等方面的分析比较,以及水资源可持续承载能力的评价,重点 评价了发展系数、协调系数、公平系数和可持续发展系数,得出了方案5 为水资源配置最优方案。论文取得的成果对实现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 置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黑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可持续利用;承载力;评价
黑河中游边缘绿洲沙地农田玉米水氮用量配合试验
作者: 苏永中  张智慧  杨荣    日期:2016-12-05 来源 :作物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氮肥用量 灌溉量 产量 玉米 沙地农田 水肥利用效率 
描述:
黑河上游冰沟流域不同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有机碳和养分的剖面变化规律
作者: 张勇  秦嘉海  赵芸晨  王治江  高海宁    日期:2016-12-05 来源 :水土保持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土壤理化性质 养分 林地 有机碳 
描述:
黄芪膜下滴灌栽培技术
作者: 刘丽霞  田晓燕    日期:2016-12-05 来源 :农业与技术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栽培 技术 黄芪 膜下滴灌 
描述:
黄瓜与小麦和大豆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作者: 吴凤芝  王学征    日期:2016-12-05 来源 :园艺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大豆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黄瓜 小麦 轮作 
描述:
黄土高原雨水资源化潜力与时空分布特征
作者: 张宝庆  吴普特  赵西宁  王玉宝    日期:2016-12-05 来源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定量评价 分布式水文模型 雨水利用 可变下渗容量模型 黄土高原 
描述:
黄土高原沟壑区森林带不同植物群落土壤氮素含量及其转化
作者: 邢肖毅  黄懿梅  安韶山  张宏    日期:2016-12-05 来源 :生态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土壤氮素 黄土沟壑区 植物群落 
描述: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土壤酶活性研究
作者: 樊军  日期:2001-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微生物数量 土壤酶活性 土壤酶动力学 微生物量碳氮 长期定位试验 
描述:本论文对设在黄土高原旱地农田上的两个长期定位试验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包括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结合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等性质对旱地农田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综合研究,探索旱地长期施肥与轮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特别是酶活性影响的实质原因,并用酶活性综合评价土壤肥力。 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轮作施肥中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C含量的增加和增强土壤生物学活性,为作物稳产高产创造良好的生物化学环境,施有机肥本身带入土壤外源酶,同时为土壤微生物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有利于酶活性的提高,因此施用有机肥在旱地土壤有很好的培肥增产效果,在小麦连作系统中凡施有机肥处理的产量平均3255kg/hm2,而氮肥(1200 kg/hm2)、磷肥(700 kg/hm2)单施的产量与CK(1100 kg/hm2)接近。 长期轮作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显著影响,尤其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碳相对休闲地增加幅度在62.3%~270%,微生物氮增加41.2%~353.1%,施肥使微生物量氮占全氮的比例明显提高。微生物量碳、氮与土壤酶活性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有机肥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它们与酶活性的关系不密切,仅真菌数量与3种酶活性相关达到显著水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的限制。 土壤酶活性随冬小麦生育期波动较小,土壤中游离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占总酶活性的1%左右,结合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研究证实:旱地土壤酶活性主要是累积在土壤中酶的活性,它与土壤有机无机胶体紧密结合,受其保护,稳定性很高;对土壤0~200cm剖面酶活性分布研究表明,酶活性在土壤耕层显著高于底层,过氧化氢酶活性从表层向下层降低幅度较小,而其余4种酶活性急剧降低。 长期施用化肥及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显著降低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对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有改善作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表明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有效P含量显著负相关,脲酶、碱性磷酸酶、蔗糖酶、蛋白酶活性与土壤C、N状况有密切关系,较高的土壤有效P含量对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与冬小麦产量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土壤酶活性可以用来综合评价旱地土壤生产力高低。 长期种植不同植物及轮作,进入土壤的植物残体数量与成分不同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不同,苜蓿、豌豆、红豆草等豆科植物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作用大于小麦、玉米、 洋芋等作物。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土壤酶活性构成的信息系统与化学性质及微生物性质所构成的信息系统所表征的土壤肥力状况完全一致,证明旱地土壤肥力状况可以用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综合评价,其中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活性所反映的信息量高于过氧化氢酶与蔗糖酶活性。
黄土高原旱地施肥对小麦与苜蓿土壤水分养分含量的影响
作者: 陈磊  郝明德  张少民  高长青    日期:2016-12-05 来源 :草地学报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定位施肥 产量 土壤养分 苜蓿 小麦 
描述:
黄土高原坡耕地不同耕作模式生态效应研究
作者: 杨凯  日期:2009-04-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耕作模式 黄土高原 坡耕地 生态效应 
描述: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灾区,而坡耕地更是保水保肥能力低下,同时黄土高原地区播种季节气温低,降雨稀少,而土壤温度、水分和养分对作物的生长和产量由有重要的影响。在该地区进行基于保护性耕作原理的农业防蚀减灾模式和技术措施的优化和选择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前人的对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多是在覆盖与不覆盖或者免耕等耕作措施与常规耕作之间做比较,很少有研究直接比较覆盖、免耕、起垄等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和地温的作用效应。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对不同覆盖材料以及免耕、起垄等耕作措施下土壤的水热条件和养分状况以及保持水土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通过这种比较,为在黄土高原水蚀风蚀生态脆弱区合理的选择和应用不同的耕作措施提供参考,以期实现该地区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研究的试验地点选在中国北方黄土高原典型的水蚀风蚀区神木县,进行了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起垄地膜覆盖、起垄5种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试验,对实行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的小区的耕作层地温和土壤养分以及0-100cm土壤含水量进行了连续测定,得出如下主要研究结论: (1)在一天当中,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每层土壤的地温平均值逐渐降低并且地温的变化幅度逐渐减小。秸秆覆盖处理有明显的降低地温的作用,但降温作用主要体现在5cm处和25cm处,在其他各层次和对照处理的地温相差不大。从提高地温的角度看,起垄地膜覆盖提高地温的效果最好。地膜覆盖大幅度的增温作用只有在天气较为晴朗的情况下才能充分体现出来,而秸秆覆盖在低温条件下则有一定的保温作用。 (2)本试验所采用的耕作措施在土壤耕作层的水分含量都高于对照处理,其中地膜覆盖处理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的效果最好,然后依次是秸秆覆盖处理,免耕处理,起垄地膜处理,起垄处理,最后是对照处理。但是经SAS软件分析,各个处理之间的差异都不显著。在0-100cm的深度,起垄处理对土壤储水量的效应最好,也是唯一高于对照处理的一个处理。 (3)覆盖方式对黄豆的出苗率、出苗时间和作物产量都具有十分明显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地膜覆盖处理的出苗率最高,然后是起垄地膜覆盖处理和起垄处理,这三个处理的出苗率较对照处理提高3.48%-4.47%。免耕与对照处理相比,出苗率几乎相同。但在秸秆覆盖的条件下,黄豆的出苗率低于对照处理。同时覆盖方式对出苗的时间早晚也有影响,地膜覆盖处理和起垄地膜覆盖处理比对照处理、免耕处理和秸秆覆盖处理的出苗时间提前3天,比起垄处理的出苗时间提前2天;起垄处理比对照处理、免耕处理和秸秆覆盖处理的出苗时间提前1天。 不同耕作方式对作物的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在本试验中除起垄地膜覆盖处理和起垄处理之间的结果差异不显著之外,其他任何两个处理之间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各处理的产量由高到低依次是起垄地膜覆盖处理>起垄处理>地膜覆盖>免耕处理>对照处理>秸秆覆盖处理。 (4)不同的保护性耕作措施对提高土壤养分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以秸秆覆盖的作用较好,试验表明,秸秆覆盖还田后,各种土壤养分都比对照处理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5)秸秆覆盖和起垄处理以及免耕都可以有效减少径流的产生,其中秸秆覆盖处理和起垄处理在观测期内均没有产生径流,说明秸秆覆盖处理和起垄处理保持水土的效果较好。
< 1 2 ... 48 49 5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