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模式研究
作者: 杨永坤  日期:2010-06-01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农业立体污染 综合模式 黄河流域 仿真模型 
描述:针对我国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日益严峻问题,本论文首先从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现状及特征研究入手,采取文献调查、实地调查、系统分析、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分析等方法,在此基础上按流域污染特征进行系统分区,通过应用环境价值、技术价值、生态学、循环经济等理论,从立体、系统的角度分析研究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问题,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动态跟踪系统各个变量在不同的发展模式下的变化,构建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系统模型,并进行模型仿真;其次选择黄河流域宁夏银川平原引黄灌区作为分析案例,进行可靠性分析,并从循环经济角度选取指标对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治理模式进行系统评价,确立系统模型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最后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5种污染防治情景模式进行评价与预测分析,提出了黄河流域不同农业立体污染类型区相应最佳综合防治模式,,并对黄河流域各分区的农业立体污染防治技术模式、防治重点及关键措施提出建议。论文研究取得了一下主要结论: 1、首次利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的防治农业立体污染系统仿真模型与系统评价方法可靠。仿真技术建立的黄河流域农业立体污染综合防治技术模式在银川平原引黄灌区案例区实地验证结果表明:2001-2004年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系统模型分析结果与案例区实测结果基本符合,最大相对误差<9.5%,最小误差
高效的立体农业
作者: 周衍庆    日期:2016-12-05 来源 :盐碱地利用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食物结构 水生动植物 养殖密度 立体农业 山区面积 生态效益 高效农业 沼气能源 有机农业 水面养殖 
描述:
驴拉石磨
作者: 暂无 日期:2017-03-13 文献类型 :地方志
描述:
青海西宁高原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作者: 张优良  汪自强    日期:2016-12-05 来源 :青海农技推广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 农村基础设施 青海西宁 带薪休假制度 文化休闲 农业观光 农村服务业 非农就业 中央一号文件 设施农业建设 
描述:
青海省绿色农业产地环境评估及风险预警研究
作者: 韩梅  日期:2014-05-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预警 产地环境 评估 绿色农业 
描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保意识、质量意识的增强,农产品要求逐渐向优质、安全、绿色化转变。“绿色生产”的概念也日益被人们接受,农业生产环境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通过建立一套符合青海省实际的绿色农业产地环境评评价、预警系统,可以对当前的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进行评估,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本论文通过对青海省主要农产品产地环境土壤、水、大气各项目进行采样监测、分析和评价。对近几年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年限预测模型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多年累积预测模型,了解和预测各县土壤重金属恶化速度和残留状况。根据各项农业行业评价、分级标准,对所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出哪些地方适宜发展有机农产品,哪些地方适宜发展绿色农产品,哪些地方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等,为今后青海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奠定了基础。主要得出: 1、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要求,结合基地的生产现状,项目组对青海主要农牧区农业生产基地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状况进行监测,共获取数据1504个,为青海省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2、通过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年限预测模型和土壤重金属污染多年累积预测模型的研究,不仅可了解到各县土壤重金属恶化的不同速度,还可预测采样区未来几年土壤中重金属残留的状况,方便政府相关部门指导当地的农业规划与种植; 3、通过绿色农业产地环境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风险评价,各样点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分析,得出青海省许多地方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属于中等或强生态危害; 4、通过对青海省主要绿色农业基地进行实地调查,采样检测,评估与分级,划分出那些地方适宜发展有机农产品,那些地方适宜发展绿色农产品,那些地方适宜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等,为今后青海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奠定了基础。
震后重建中村落生产—生活空间的整治模式研究
作者: 王懿娜  日期:2010-06-01 来源 :天津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震后重建 村落 产业结构 空间布局 防灾减灾 
描述:中国是一个灾难频发的国家,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造成的损失也非常严重。据统计,中国因各类自然灾害的死亡人口中,地震造成的损失最大,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4%,而我国80-90%的地震发生在农村地区。我国农村地区范围广、人口多、、基础建设差、抗灾能力低等因素,致使地震的侵袭给农村带来及其严重的危害。为了在震后快速有效地进行农村地区震后重建工作,尽快恢复震后农村地区的正常生活和生产,同时提升震后村落的防灾能力,就需要在震后重建中对村落重建进行相关研究。 论文首先明确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然后通过对国内外发生地震情况的认知以及震后重建工作的学习,吸取国内外震后重建的宝贵经验教训。论文主要分三部分对村落生产-生活空间模式进行研究——“生产”发展、“生活”保障、“生命”安全。 首先从“生产发展”入手,亦即是村落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主要是通过对村落震前震后的人口、就业情况、收入、用地等进行数据分析,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震后工作给农村地区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游客和知名度等),然后进行综合分析,预测震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同时也会对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相应的村落管理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其次是“生活保障”,主要是指村落的空间布局。从村落的整体结构开始,一直研究到住宅区的布置形式以及商业的布置形式,再细化到建筑的组合形式乃至建筑的单体设计。主要是通过对影响规划设计的各种因素(其中不乏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分析,再综合得出各层面设计的规划建议。同时结合考虑村落的公共服务中心设置以及绿化开敞空间规划,得出一个总的规划建议。 第三是“生命安全”,即村落的防灾减灾规划。结合农村地区的特色以及村落空间布局的特性,为村落重建中防灾减灾规划提出相应的规划措施:包括硬件上的设施建设以及政策和意识上的提升。同时这些规划措施也会反过来对村落空间产生一定的指导和影响,会反馈在村落空间布局上,甚至对产业的发展也会提出一定的要求。 最后,在对村落空间模式研究进行理论分析后,将以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结合实际工程阐述理论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希望通过对灾后重建村落空间的模式研究,为防震减灾以及震后重建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同时也增强人们对防震减灾的认识,从防震减灾中吸取经验教训,提升村落乃至全社会的防灾减灾能力,为抵御未知的自然灾害做好理论及实践的准备。
陕西省袁家村休闲农业模式
作者: 柴晓涛    日期:2016-12-05 来源 :北京农业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休闲农业 模式 陕西省袁家村 
描述:
陕西省袁家村休闲农业成本效益分析
作者: 柴晓涛  李双奎    日期:2016-12-05 来源 :山西农业科学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成本 休闲农业 成本效益分析 袁家村 发展 效益 
描述:
陕西省精品休闲农业点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作者: 王晓峰  刘艳艳  奚秀梅  王书霞    日期:2016-12-05 来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空间结构 陕西 精品休闲农业 
描述:
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作者: 侯倩茹  日期:2014-10-01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陕西省 农业信息化 对策 发展现状 
描述:我国农业的发展较发达国家还很落后,要成为一个农业强国,应提高我国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和作物产量,而实现农业信息化是必经之路和二十一世纪中国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农业信息化程度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陕西省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农业大省,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进一步依靠发展农业信息化,将成为陕西省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鉴此,本文针对陕西省农业信息化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文献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和借鉴国内外的一些成功经验,从实践和实际出发,以实用与实效为目标,实事求是地找出一些适合陕西省省情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思路和策略,对推动陕西省农村经济和农业的稳定、快速、和谐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综合本研究,得出如下结果: 1、综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研究概况和相关研究动态进行了述评,阐明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历史道路,初步探索和归纳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特性,在此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考虑了陕西省的本地实际情况,指出陕西省在农业信息化发展和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并进一步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促进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快速稳定发展的新思路和基本对策,以期为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2、界定了信息化和农业信息化的内涵:信息化是以智能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和培育,来造福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农业信息化指包括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电技术、通信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介绍了农业信息化在现代农业中的地位:农业信息化是综合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内容;农业信息化是改良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农业信息化是开创“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减少城乡之间的各类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局面;农业信息化是提高国民信息素质、加快新型农民培养的迫切要求。 3、阐述了陕西省农业信息化的作用: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助于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然后,对陕西省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状况进行了分析,包括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实现飞跃式发展;农业信息服务模式逐渐革新;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扩大;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也有了一定规模。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陕西农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较低,建设资金投入不够;信息的时效性与准确性还不足够;信息化观点滞后,缺少建设人才;各部门间联合行动不紧密;信息共享率低,有效的统筹和协调不足;信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信息收集、分析、传输及发布落后。 4、通过对杨凌区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并总结经验。以院校合作为依托,强化信息资源建设;夯实农业信息化建设所必需的硬件基础;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得到开辟和拓宽;农业信息服务运作新模式——乾兴模式的开创。 5、提出了全面促进陕西农业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主要包括:努力搞好信息化培训,提高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积极开创新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强化农业信息标准化发展;加速农业信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认识水平、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开发和丰富农业信息资源,增加信息质量;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增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 综上,本研究结果将为陕西省及中国西部地区的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提供参考。
< 1 2 ... 16 17 1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