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先秦儒家思想的生态学启示
作者: 付智强   来源: 长江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荀子   周易   论语   孟子   生态  
描述: 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大黄金时期,春秋晚期到西汉的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也称为“大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深化并逐渐向大一统迈进。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争芳斗艳、交相辉映,形成了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诸子十家,其可观
全文:中国历史上经历了三大黄金时期,春秋晚期到西汉的四百年间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也称为“大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不断深化并逐渐向大一统迈进。这一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各种思想争芳斗艳、交相辉映,形成了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书·艺文志·诸子略》载:“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随着国家大一统的出现,思想界的统一也是顺势而生,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的以儒家为主体兼容百家的思想格局。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儒学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对于现代中国的各项事业也存在着重大的潜在影响。挖掘和整理传统儒家文化在当前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孟子和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论语》、《孟子》和《荀子》也都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研究儒家思想是无论如何也离不开这三部文献的,而之所以把《周易》列入研究范围是因为它是我国古代现存最早的一部奇特的哲学著作,诸子之学都与《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汉朝就被列为五经之首,之后又冠居“十三经”之首。所以,研究《周易》的思想内涵能够探寻出中华文化的流变之源。 本文系统地梳理了这四部文献的内容,从生态保护的角度重新认识了古典文献的思想内涵。 本文总共分为五大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缘起、意义及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正文第一部分,详细介绍了《周易》的生态学启示。《周易》是大自然的产物,是先人对于大自然认识的经验总结,和自然界有着天然的联系。《系辞下传》中阐释六十四卦的名称虽然很小,但是代表的事物种类却很多,蕴含的意义也很深远,它们间接而中肯地表达了意思。所以,《周易》对自然地认识更多的是感性的、局部的、肤浅的,但它却是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的。所以,对于《周易》的生态学研究也是基于感性的理解,从宏观上把握其内容的思想内涵。《周易》认为太极是世界的本源,世间万物皆生于此。那么由此而产生的这一系统内部必然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体,所以我们要注重生态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本章还从天人关系、自然之道、顺应自然等方面论述了《周易》的生态学启示,最后还总结了其哲学内涵。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论语》的生态学启示,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创者,其思想言论手机在《论语》之中。系统第研究其内容,能够基本还原儒家思想的初始面目,更加直观地了解孔子的主张。本章首先阐述了孔子对天的认识,孔子提出“知天畏天”,这就表明了人在自然界所应该处的地位,同时也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周易》思想内涵的继承和发展,包含着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接着又论述了孔子的“仁”这一儒家核心思想,从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上扩展了仁的含义,也为之后孟子提出“人民而爱物”做了思想铺垫。孔子还对中庸十分推崇,并提倡把中庸作为一种处世方式。在对待自然方面就表现为一种适中平和的生活方式,对于自然资源不能过度开发利用。本章还探讨了孔子“和”的思想,举例论证了孔子对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最后还表达出了对“生”的重视,既重视自然界中的生命,又赞美了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之功。 第三章主要探讨了《孟子》一书的生态学启示。孟子是子思的学生,而子思又是孔子的孙子,孟子在很大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孟子以“大道”的传承者自居,以传承孔子的思想为己任,他对圣人学说的危境感到担忧,告诫世人要向古之圣贤学习,以避免大道的失坠。孟子提出了人性本善的重要学说,孟子的性善论为世人的行为处事指明了方向,劝告人们要保持本心,多做善事。同样,在人与自然界的交往过程中,人们也同样应该用良心来善待自然万物,如此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样遵循着大自然自身的规律。在农业方面孟子主要提出了“时养”,生物的生长发育都有其特定的时节,所以要使农业丰产就一定要特别注重时令。孟子还进行了关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思考,提出索取自然资源不能过度,并且日常生活不能奢侈纵欲,要适当地节制欲望,如此既能节约生活资料的消耗,又能达到养心的目的。孟子还提出了“仁民而爱物”这一重要主张,他把对人的仁爱扩展到物,表现了一种更博大的胸怀,而孟子所指的物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大自然界。这充分说明了孟子对于生命的关怀。 第四章主要介绍了《荀子》的生态学启示。荀子是“百家争鸣”的总结性人物,其思想主体属于儒家流派,但同时又提出了许多有独创性的观点。对于天的理解上,荀子首次明确提出了“天人之分”。荀子主要是从政治角度将人类社会的治乱同客观存在的天隔离起来,但并没有将天和人对立起来,而是在正确认识了天的自然性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天人相参”的理论,辩证地论述了天人关系。荀子认为天使可以被认知的,但同时又反对以非理性的、反科学的方法来认知天。在认知天的基础上,荀子明确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更加肯定了天的自然属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荀子的思想具有很明显的现实性,提倡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然后再去顺势改造利用自然。荀子肯定了人们日常消费的合理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出开源节流的主张。在具体措施方面荀子也提出了许多有借鉴意义的方法。 这些儒家经典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深入研究其生态学内涵既能够丰富对古典文献的研究,又能够拓展新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