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民俗视野中的“时政”思想变迁研究——从《夏小正》到《四民月令》
作者: 王志芳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月令   《四民月令》   《夏小正》   时政   《礼记·月令》  
描述: “时政”,依时行政,即时令与政令的合一。“时政”思想作为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民众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先秦秦汉时期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月令体献中,这些文献大都以时间为纬,串联着物候、天文、农事、政事等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政治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取了《夏小正》《
全文:“时政”,依时行政,即时令与政令的合一。“时政”思想作为中国社会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古代民众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先秦秦汉时期这种思想集中体现在月令体献中,这些文献大都以时间为纬,串联着物候、天文、农事、政事等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当时自然、政治以及社会之间的关系。 本文选取了《夏小正》《礼记·月令》《四民月令》,通过这些文献的对比,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古人物候、天文、农事、政事知识、认识的变化和深化;从中把握古人岁时观念的演变和“时政”思想中所体现的古人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发展,从而认识民俗“上之所化,下之所习”的本质和特点。
从《诗经》看商周时期的农田耕种过程与管理方法
作者: 王志芳   来源: 船山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管理方法   商周时期   耕种过程   诗经  
描述: 《诗经》中的农业诗记叙了商周时期农耕生产的一整套耕种过程和管理方法,先民通过相土、开荒、整地、选种、播种、保苗、除草、灌溉、除虫、施肥、收割、晾晒、入仓等一系列活动,于平原绣野中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创造着人类的历史。《诗经》以诗歌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商周时期详实的农耕生产情况,为我们了解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诗经》中生活习俗研究
作者: 王志芳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活习俗   考古发现   综合分析   《诗经》   文献记载  
描述: 《诗经》以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和记叙内容的丰富性,加之诗歌特有的简洁、凝练、含蓄的艺术性,激发着历代学者的研究热情。许多学者从民俗学角度关注其中的生活习俗,挖掘和探究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考古资料逐渐被引进《诗经》研究领域,推动了《诗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借助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
全文:《诗经》以其记载历史的真实性和记叙内容的丰富性,加之诗歌特有的简洁、凝练、含蓄的艺术性,激发着历代学者的研究热情。许多学者从民俗学角度关注其中的生活习俗,挖掘和探究其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随着考古学的发展,考古资料逐渐被引进《诗经》研究领域,推动了《诗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借助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翔实的文献资料和丰富的考古发现,通过文字记载和考古实物的有机结合,对《诗经》表现的诸多生活习俗予以综合考察分析,并通过探求交融了宗教信仰、生态条件、经济方式、社会制度、民族心理等多种因素的生活习俗,再现历史的细节和真实,带读者进入《诗经》的时代,去接近质朴、粗犷的远古世界,从而了解先民的伦理观念、道德信仰、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情感意志,进一步强化人们对《诗经》史料价值的认同和肯定。 本文从《诗经》记载的纷繁复杂的习俗中,选取了最贴近民生的农耕、采集、渔猎、畜牧等物质生产习俗和服饰、饮食、居住、交通、婚姻等社会生活习俗,共九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 一、农耕习俗研究 农业生产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物质生产门类,先民根据已经掌握的物候知识,按照时序、节令的不同,有步骤地安排各项农事活动。耕种方式经历了火耕、耜耕、犁耕、牛耕等由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诸阶段。耒、耜、斧、斨、钱、镈、銍、錡、銶等生产工具,被用于整地、中耕、收获、加工等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通过相土、开荒、整地、选种、播种、保苗、除草、灌溉、除虫、施肥、收割、晾晒、入仓等一系列耕种过程和管理方法的实施,先民将会收获麦、黍、稷、稻、粱、菽等粮食作物和瓜果菜蔬以及桑、麻、葛等经济作物,并将这些农耕生产所得广泛用于饮食、祭祀、酿酒、养蚕等各个领域。先民从事农业生产时,除运用科学方法以外,也举行典礼仪式,从而形成了藉田劝农、祈报求丰、预卜祈雨等一系列农耕信仰习俗。 二、采集习俗研究 《诗经》反映了商周时期仍与农耕生产并存,在先民的物质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的采集劳动。从事采集工作者以女性为主,采集者借助简单的工具,于山涧、泽畔等处采摘品类众多的野菜和果实。这些采集品除供食用外,还被用于养蚕、纺织、祭祀、医药、制衣、包裹、缩酒,甚至被用为传情达意的媒介,服务于先民生活的诸多方面。先民通过采集劳动,逐步熟悉了季节的变化和植物的生长规律,从而获得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知识。 三、渔猎习俗研究 渔猎是人类早期的谋生手段之一,商周时期的先民运用网渔具、钓渔具以及其他形式的杂渔具,展开了内陆水域和近海的捕捞业。这一时期出现了人工养鱼。丰富的渔业产品除了为人类提供鲜美的食品外,还被用来祭祀、蒙鼓、装备武器等。先民根据不同的狩猎对象选择不同的工具和方法,被猎获的动物满足了先民对肉食、皮毛、角骨等的需求。统治者的大规模田猎活动又具有娱乐、阅军、习武等性质。 四、畜牧习俗研究 畜牧业是从狩猎经济发展而来的,商末周初是畜牧最蕃盛的时代,这一时期饲养牲畜基本采用圈养和放牧相结合的方法,主要驯养马、牛、羊、猪、狗等家畜和鸡、鸭、鹅等家禽,各种禽、畜被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于夏商时期的相畜术至春秋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服饰习俗研究 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外在表现,从《诗经》记载中已经能够看出相对稳定的服饰形式和逐渐完备的服饰制度。其时,衣服的原料主要来源于丝、麻、葛、草、皮等。先民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纺织、印染技术。各种质地丰富、种类繁多的佩饰是服饰最绚烂多彩的组成部分,展示了先民对美的感受和追求。周代后期,服饰被纳入了礼治的范畴,成了礼仪制度的载体和表现形式。 六、饮食习俗研究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饮食习俗在人类各种生活习俗中历史最悠久,内容最丰富。《诗经》的记载反映了以农业为主、饲养业为辅的生产经营方式对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从而形成的以粮食作物为主食,以各种动物食品、蔬菜为副食的基本饮食结构。随着各种饪食器的不断改进和丰富,蒸、煮、熬等逐渐取代烧、烤而成为主食烹饪的主要方法。这一时期的菜肴按烹调方法的不同,大致有炙品、醢、羹、脍、脯、脩、菹等类型。盐、梅、酒、饴、花椒等各种调料的运用,为烹调艺术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空间。先民运用凌阴贮冰和井底冷藏等方法储存食物。饪食器和饮酒器的系列化增加了饮食文化的丰富性。 七、居住习俗研究 在《诗经》所记载的比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存在着地穴式、窑洞式、地面式、干阑式等各种形式的居宅。由夯土、版筑法建成的土木结构的居宅,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主流。先民根据相应的标选择更有利于生存的居住地和确定更科学的建房时间。居室内一般陈设有筵、席、几、床等家俱。 八、交通习俗研究 人类进入定居阶段以后,开始有意识地进行交通设施的修筑,商周时期,道路、桥梁等设施的修建和维护在国家政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车、马、舟船等交通工具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交通设施的修筑和交通工具的运用,使人与人之间由此及彼、由近而远的交往和物物交换打破了地缘的局限,为社会生活的丰富提供了可能。 九、婚姻习俗研究 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是先秦时期已经确定了的谈婚论嫁的程序。《诗经》所反映的时代已经进入专偶婚时期,但远古群婚、对偶婚等遗俗依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出现了婚姻形态多元化的特点。媵婚是贵族阶层诸多妻妾的一个来源,同姓不婚是周代婚姻习俗中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 本文侧重于从民俗学和考古学角度,选取了《诗经》中记载的农耕、采集、渔猎、畜牧等物质生产习俗和衣、食、住、行、婚姻等社会生活习俗,进行了综合考察分析。《诗经》中以诗歌这种艺术语言表现出来的诸多生活习俗,基本上能找得到与之相应的考古实物,并有《诗经》之外大量古典文献予以资料的支持。《诗经》记载和考古实物相互印证,说明了文献记载与考古发现的一致性,从而充分证实了《诗经》对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因此可以肯定地说,《诗经》是诗,同时也是史,它以诗歌这种艺术形式,保存了翔实的历史、文化史资料,承担了记载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任。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