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当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花儿”及其研究
作者: 马莉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类学   花儿   文化遗产  
描述: n the mountains. "Huaer" is such kind of song which is popular in the areas of Gansu, Qinghai, Ningxia provinces. It is a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has the most unique regional charm and features with rich contents in nor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全文:我国民间歌曲中,有一类体裁的歌叫做“山歌”,山歌是人们在山间自由抒唱的一种抒情小歌。“花儿”便是这种抒情小歌,是甘、青、宁三省(区)相毗邻的一大片地区内所流行的山歌,更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地方特色、内容最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和政县科托村的调查,把“花儿”这种民歌看作一种文化系统放在文化区域空间背景中进行研究。本文全面展现了1950年以来,“花儿”这一区域文化作为一面镜子,如何反映当地社会文化变迁、如何与社会结构产生互动的过程,以及与当前的政治、经济、商业、旅游以及全球化的关系的探讨。 全文分六个部分:一“人类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的贡献”:主要论述了人类学整体观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二“花儿区域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描述了河州花儿的历史、和政县松鸣岩的历史地理、以及田野点科托村的地理、历史与文化背景和作者进入田野的过程。三“1950年以来的‘花儿'研究及‘花儿'文本:学者视野中的‘花儿'”是对1950年—2008年间“花儿”搜集和“花儿”研究历史的回顾,同时也描述了“花儿学”研究、“花儿”文本与国家政治形势、文化思潮之间如何发生互动的过程,并对以往“花儿”研究及“花儿”文本进行了反思。四“当地人心目中的‘花儿'”:主要是对1950年—2008年间一个民间“花儿”歌手的生活史的研究。从生活历程、冲突事件、花儿艺术学校、他的学生、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五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将人物的事件与思想观念变化结合起来,融合历史记忆与自我评价,表现了个人与文化群体、个人与社会变迁的联系。五“‘花儿会'的时代变迁”:(一)主要讲述松鸣岩“花儿会”的历史起源及神话传说;(二)对1950—2008年间松鸣岩“花儿会”变迁过程的概貌性描述。(三)通过参与观察对2006年松鸣岩“花儿会”的组织结构及相关活动进行了深度描述。(四)通过个案访谈讲述政府部门近几年对“花儿”这种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动向以及文化再生产领域的“花儿”的分析。六主要是对“原生态”概念的反思。 本文强调,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花儿”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也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发生了变迁。本文认为,人类学的整体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原生态”的理解有重要的启示。“花儿”的存在有着它们的载体,即“花儿”歌手及当地的民众,他们是“花儿”赖以存在的基础,离开源于心灵的声音(唱腔)、表情(传情于眉目)、动作(行为与追求)、大自然(高山、峡谷、草滩、森林)的庇护以及庙会的净化、虔诚寄托和保护、人头攒动的热烈氛围等等主体和客体的组成的文化环境,“花儿”的生存和传承的基础将不复存在;“花儿”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系统,它们与“花儿”的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即活态的、多元的、群体性、口头表述性,构成了“花儿”这个区域文化的整体。
当代人类学视野下的“花儿”及其研究
作者: 马莉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类学   花儿   文化遗产  
描述: n the mountains. "Huaer" is such kind of song which is popular in the areas of Gansu, Qinghai, Ningxia provinces. It is a cultural heritage which has the most unique regional charm and features with rich contents in nor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全文:我国民间歌曲中,有一类体裁的歌叫做“山歌”,山歌是人们在山间自由抒唱的一种抒情小歌。“花儿”便是这种抒情小歌,是甘、青、宁三省(区)相毗邻的一大片地区内所流行的山歌,更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具地方特色、内容最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通过对甘肃省和政县科托村的调查,把“花儿”这种民歌看作一种文化系统放在文化区域空间背景中进行研究。本文全面展现了1950年以来,“花儿”这一区域文化作为一面镜子,如何反映当地社会文化变迁、如何与社会结构产生互动的过程,以及与当前的政治、经济、商业、旅游以及全球化的关系的探讨。 全文分六个部分:一“人类学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的贡献”:主要论述了人类学整体观对口头和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重要意义。二“花儿区域的社会历史、文化情境”:描述了河州花儿的历史、和政县松鸣岩的历史地理、以及田野点科托村的地理、历史与文化背景和作者进入田野的过程。三“1950年以来的‘花儿'研究及‘花儿'文本:学者视野中的‘花儿'”是对1950年—2008年间“花儿”搜集和“花儿”研究历史的回顾,同时也描述了“花儿学”研究、“花儿”文本与国家政治形势、文化思潮之间如何发生互动的过程,并对以往“花儿”研究及“花儿”文本进行了反思。四“当地人心目中的‘花儿'”:主要是对1950年—2008年间一个民间“花儿”歌手的生活史的研究。从生活历程、冲突事件、花儿艺术学校、他的学生、国家级文化遗产传承人五个方面进行了叙述,将人物的事件与思想观念变化结合起来,融合历史记忆与自我评价,表现了个人与文化群体、个人与社会变迁的联系。五“‘花儿会'的时代变迁”:(一)主要讲述松鸣岩“花儿会”的历史起源及神话传说;(二)对1950—2008年间松鸣岩“花儿会”变迁过程的概貌性描述。(三)通过参与观察对2006年松鸣岩“花儿会”的组织结构及相关活动进行了深度描述。(四)通过个案访谈讲述政府部门近几年对“花儿”这种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动向以及文化再生产领域的“花儿”的分析。六主要是对“原生态”概念的反思。 本文强调,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花儿”这种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也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变化发生了变迁。本文认为,人类学的整体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原生态”的理解有重要的启示。“花儿”的存在有着它们的载体,即“花儿”歌手及当地的民众,他们是“花儿”赖以存在的基础,离开源于心灵的声音(唱腔)、表情(传情于眉目)、动作(行为与追求)、大自然(高山、峡谷、草滩、森林)的庇护以及庙会的净化、虔诚寄托和保护、人头攒动的热烈氛围等等主体和客体的组成的文化环境,“花儿”的生存和传承的基础将不复存在;“花儿”作为一种文化,它的核心是价值观念系统,它们与“花儿”的表现形式和存在形态,即活态的、多元的、群体性、口头表述性,构成了“花儿”这个区域文化的整体。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