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宋朝宣抚使制度研究
作者: 郑丽萍   来源: 河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央集权   地方军政   行政制度   宋朝   宣抚使  
描述: as the top power in local areas.Famous politician and prime minister in feudal China Li Gang once said,“From the forefather,Xuan Fu was the most important position which can be held by current archon."
全文:

宣抚使又称宣抚、宣使、宣相、宣威等,是宋朝统辖各大战区军政事务的重要使职官员,堪称宋代地方上影响力最大的官员。宋朝力主抗金的著名政治家、宰相李纲就曾讲:“祖宗以来,所置使名莫重于宣抚,多以现任执政官充之”。宣抚使制度在北宋前期就己设立,其后时置时废,前后延续了数百年。两宋之后,元、明、清诸代,仍设立此官职,宣抚使职能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从中可见一斑。 唐朝设立的宣抚使最初为朝廷临时派遣到地方主持赈灾、安抚边民的官员,职衔不高,权势不重,使命完结即回朝复命。北宋前期,宣抚使基本沿袭唐代的旧制,仍为朝廷派遣到地方安抚民众、赈灾、抚绥边境的使臣。这一时期,朝廷爱惜名器,任命宣抚使巡抚地方者甚少。北宋中期以后,随着与西夏长期而激烈的战争,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于内部农民频繁变乱的压力。在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宣抚使的职能和角色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以安抚为主要职责的临时朝廷遣使,开始演变为指挥地方军事作战与平乱的军政长官。北宋后期,随着战争形势的严峻,及内部农民起义的爆发,宣抚使设置更为频繁,辖区日渐扩大,出任宣抚使者官资进一步降低,并出现了由宦官担任宣抚使的事例。南宋时期,随着与金、元长期激烈的战争,宣抚使设置更为稳定,逐渐形成川陕、京湖、江淮宣抚使三大防御区域,选任资格也进一步放低,军事、财政权力进一步扩大。南宋后期,随着宋蒙元战事的吃紧,亦有重臣兼两大区宣抚使者之例,设置也更为频繁。而三大宣抚使所管辖的具体区划在不同历史时期也在不断变动之中。 宣抚使的副贰主要包括宣抚副使及宣抚判官。实际上北宋时,宣抚副使只是副长官,并不单独设置,判官则是重要属官。宣抚副使作为正使之副,协助正使工作。南宋时期宣抚使多为文臣担任,副使多以武将为之。宣抚判官辅佐宣抚使或宣抚副使治本司事,一般以知州以上资序人充。宣抚使有权辟置宣抚判官。南宋时期,宣抚司置判官一到二员。宣抚判官与宣抚副使“礼抗权均”,并负有监视宣抚司军队的使命。宣抚使幕府属官众多,主要包括承受文字官、参谋官、参议官、勾当公事(干办公事)、主管机宜文字等。宣抚使幕僚并非固定编制,各种属官在宣抚司中并不全都设置。宣抚使属官来源复杂,有以路级官员充任的,有以路级官司属官担任的,有幕职州县官担当的,亦有中央官员临时委任的。由于宣抚使司幕僚多由长官辟举,从而形成事实上的举主与门生的关系,因此宣抚使与幕僚一般有着较为亲密的关系,成为整个宣抚司机构正常运转的重要动力。 作为唐宋政治军事变革的产物之一,宣抚使角色的转型正是从职能的变化开始的,军事、治安等职能的增强,是宋朝宣抚使职能的最大特点。这两方面为其主要职能。具体包括组织并参与对周边民族政权的战争、组织军队招募、军队校阅、严明赏罚、体恤军兵、维持军队秩序、调发与管理粮草、武器、战马等军需资料、点检、修筑城池、组织防御、布置战略、平息兵变、叛乱及农民起义、组织并参与对境内少数民族作战等。人事管理也是宣抚使职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能够奏辟、举荐官员,而且对辖区内官员有权进行督察和奖惩。而在四川等特殊地区,宣抚使可以主持科举考试和负责官员的磨勘迁转,决定他们的去留。此外,宣抚使仍保留了最初职能,在地方赈灾、开垦农田、招纳流亡户口、兴修水利等民政领域也保持了重要的参与权力。而宣抚使对地方财权的控制和侵夺,更进一步增强了军政实力,成为地方的实际领导者。宣抚使甚至可以印制钱引、发行度牒,行使一部份中央的财政权力。为保障军队供应、满足自己私欲、讨好中央君主,多层面的原因导致了宣抚使财权的日益增强。此外,宣抚使在外交、文教、地方宗室事务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体现职能的多样性。 宋朝宣抚使作为地方上最重要的使职官员,与各级政府、官员形成了复杂多变的关系。从北宋中期起,宣抚使就取得了一定的便宜行事之权,有权辟置僚属、罢免官吏。至南宋,由于对金作战的需要使宣抚使便宜黜陟之权更是有了较大发展。由于宋朝的国策极力防范地方官员集军政财等大权与一身,以防止出现地方权力的膨胀和割据现象,从而使宣抚使与君主及中央各机构产生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而面对金朝、蒙元的屡屡南侵,宋廷不得不给予宣抚使相当大的权力以保证对金作战的需要。权力的收放成为中央与宣抚使之间争夺的焦点。中央采取了多种手段限制和笼络大权在握的宣抚使。地方上跨路级机构与宣抚使也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关系,宣抚使司受级别更高的都督府节制。由于宣抚使、制置使职能相近,宣、制司长官之间存在一定矛盾。但一般情况下,宣抚使地位高于制置使,对制置使拥有节制之权。经略使、招讨使、招抚使、镇抚使等,地位皆低于宣抚使,受宣抚使节制。总领所作为地方上理财机构,宣抚使对财权的争夺使两司共同措办辖内经济事务中二司矛盾重重。地方上路、州、县各级机构、官员均听命宣抚使指挥,并可受征辟入幕府参办军政事务。 宋代宣抚使制度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设置日益频繁,军政、财政等职权日益扩大,任职者官资趋于下降、辖区固定化、属官增多,文臣为正、武臣为副等特点,一度还出现了以宦官和降将为宣抚使的情况。 宋朝宣抚使制度的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突出地表现在军事领域,宣抚使在北宋时期即成为抗击西夏与辽军,指挥前线军队作战的重要地方统帅。南宋时期,川陕、京湖、江淮宣抚使所领导的军队是南宋抗金作战的主力,维持了半壁河山,一度在对金作战中还占据了优势地位。即使在南宋后期,宣抚使军队的抗击,也有效地阻止了蒙元军队的进攻长达四十余年。而宣抚使对辖区民众的安抚、赈济、治安维护有效地减轻了人民的疾苦,对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其所拥有的人事任免权、科举选士权,为宋代政府招揽了一批有为官僚和人才。当然,不可否认,宋朝宣抚使制度发展中也存在任用非人、监管不力的情况,如童贯之所为祸国殃民,吴曦叛国导致了四川门户大开,开禧北伐的失败。但这些问题并不会影响宋朝宣抚使制度整体评价,它作为宋朝一项重要的地方政治制度,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历史影响,得到元、明、清诸王朝的继承和认可。

宋代都市笔记研究
作者: 郑继猛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武林旧事》   《东京梦华录》   宋代   都市笔记  
描述: , spiri other cultural elements, etc. as its center.
全文:

都市笔记是从都市生活经验出发,以记录城市政治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要素为中心的笔记文,也是“士人阶层对他们失去的生活的追记。”宋代都市笔记是宋代笔记的一部分,也是宋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主要以两宋时期的京城生活为核心,记录两宋繁荣时期城市中的政府典礼仪式,城市设施、城市管理,城市娱乐、饮食、习俗等内容,具有很高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本论文将着重讨论都市笔记的文学价值,探讨其对宋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意义。绪论部分,就研究意义、研究价值、当前的研究状况以及研究方法进行讨论。论文的主体部分,则分为如下七章: 第一章,通过对城市发展史的梳理,考察宋代都市汴梁、临安在城市发展史中地位和状况。第一节讨论宋以前都市的发展过程,考察先秦、汉、唐时期城市的发展过程,讨论城市生活与社会分工和商业繁荣之间的关系。第二、三节分别讨论汴梁、临安城市繁荣的地理、历史、文化条件。 第二章,对宋代都市社会生活做全面考察,主要讨论国家政治理想对城市生活的作用。第一节分析宋代治国政治理想对城市生活的推动和促进意义。第二节分析都市生活与悠游享乐社会风气形成之间的关系,认为这种享乐风气是帝王、士大夫与市民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第三节考察城市救济与市民生活之间的关系,认为城市的繁荣稳定离不开完备的社会保障,这也是宋代都市繁荣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章,考察宋代都市笔记记录的城市声音和城市影像。第一节分析宋代都市笔记记录的都市声响,主要是从国家庆典的雅乐、文人士大夫的休闲燕乐以及市井嘈杂的喧嚣声响等方面,显现出宋代都市歌舞升平的太平景象。第二节分析都市笔记记录的城市景观,包括宫殿、酒楼、服饰、节庆景观以及宋代特有的簪花风气等反映出的城市物质形态美。 第四章,主要考察都市笔记记录的城市“奇”、“观”与都市文化。第一节分析了笔记呈现出的城市之“奇”:丰富神奇的物产、奇术异能的伎艺人及好奇的市民。第二节分析了都市笔记记录的城市之“观”:包括“许观”的意义与“观者如堵”的爱好等。第三节分析了都市笔记所反映出的城市文化类别,分五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讨论分析:政治、民俗、娱乐、饮食和伎艺等,通过分析,论述了都市笔记的重要史料价值和城市文化价值。 第五章,主要讨论都市笔记的文学价值。第一节讨论都市生活与文人的关系。第二节讨论都市笔记所保存的文学史料价值,主要包括文人的城市生活、宫廷文人的诗词唱和、当时的文化思潮以及戏剧话本资料等。第三节探讨都市笔记的文学特征,主要从都市笔记的记事手法,人物形象,语言等方面的创新讨论了都市笔记的文学价值。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讨论两部重要的都市笔记:《东京梦华录》及《武林旧事》。分别考察了作者生平、成书过程、作品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关于《东京梦华录》的艺术特色,主要突出其三个特点:一是开创性的时空结构特点和“逼近审视”的叙事特点;二是作品的情感表达方式;三是使用俗语俚语的写作心理。关于《武林旧事》的艺术特色,主要突出其记事方法:详略得当的剪裁、插叙、诗文互证等艺术手法和典雅的表现风格等。 总之,宋代都市笔记在内容上全面反映了宋代都城的宫廷文化活动、市井生活、都市娱乐、都市伎艺、民俗活动以及部分的政治生活,多角度、多方位展现了宋代都市的太平景象、娱乐精神和创造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惆怅情怀。在艺术上开创性地使用都市生活题材,重视都市市井生活,塑造了众多的下层百姓形象,为后世的都市文学开创了新路: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以纪实为主,兼用插叙、类叙、逼近审视、诗文互证等多种手法,形成了雅俗共赏的风格,极大地丰富了宋代文学的表现畛域。

茶与唐代诗之探究
作者: 梁先润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茶诗     白居易   唐人饮茶之风      
描述: ortant role in advocating it
全文:

唐人饮茶之风,随着茶叶普及和饮茶经验的累积而兴盛起来,陆羽《茶经》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所及,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饮茶。唐代茶文化的研究相当多,包括茶学专著、饮茶历史、茶具发展、茶人茶事、茶道茶德、饮茶方式的流变、饮茶活动所呈现的文化现象……等等,成绩十分超卓。然而,近代学者对于唐代茶文化的研究,大多侧重在整体历史层面的流变介绍或有关社会文化层面的思想内蕴。至于茶与唐代文人诗的作品在一般综合性茶学著作中,虽有立篇说明,但都是琐碎论述茶诗、茶文化相关文学作品,零星而无系统,尚未有专篇针对唐代个别文人之茶诗进行深入考察。所以,对唐代个别文人之茶文学作品的研究,正待进一步的开拓,是相当具有研究价值的题材。 白居易是唐代文人的代表之一,在唐代文学艺术方面,无论是诗、词,他都有其重要地位,他对音乐、舞蹈也颇多研究。凭借全面的学养、卓绝的才华与丰富的人生经验,他把与茶有关的大量事物移入诗坛,从白诗中,我们看到茶在文人中的地位逐渐上升、转化的过程。因此,可以断定,使茶与酒在诗坛中并驾齐驱的是白居易,他以生花妙笔将茶事点化出唐代文化的处处胜景。 在唐代与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白居易那样对于种茶、烹茶、品茶均有心得,又创作了很多茶文学作品,因此,白居易的诸多茶诗,必然成为了唐代茶文化、茶文学研究所关注的焦点。白居易的作品不仅在质、量上有一定的水平与份量,而且其中蕴含的生命力能和作者紧密结合,透过这些茶诗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唐代文人饮茶活动,以及由文人自觉而着意创造的一种「雅化世俗人生」的生活方式。 有鉴于此,兴发本人从事本论文研究之动机,拟以茶和白居易之茶诗作品为研究对象,以探讨白居易茶诗的创作背景,茶与文人和僧人活动的关系,便利读者了解他们的饮茶生活与茶文学内蕴。白居易与茶一生结缘、以茶陶冶性情,于忧愤苦恼中寻求快乐之道,这是他爱茶的又一用意。所以,白居易不仅饮茶,而且亲自开辟茶园,亲自种茶。唐代茶诗以茶沟通儒、道、释,从中寻求哲理,白居易应是其中一位重要的探寻者,他对茶文学的缔造确有许多贡献与深远影响。 本文的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绪论,意在阐明研究动机、目的及方向,并对「茶」字的历史缘起作一探讨,以厘清唐代之前「茶」字的意义,概述唐代是饮茶风气兴盛的重要时期,僧人生活尤其助长了饮茶之风。 第二章论述唐代文人茶诗与茶道生活。对友朋互动的茶文化交往作出探讨。 第三章考察唐代饮茶之风盛行,以见唐代的茶诗、尤其是文人诗中的茶形象(包括茶园山水),重点论诗中对茶色、香、味的刻画。 第四章论白居易饮茶的生活情趣,白居易茶诗的生活美学,茶诗的美学意境,主要由白居易茶诗中的各种情境和心境来作区隔。白居易的茶诗不仅展示了自己的生活,而且提供了生动的图画,从他的茶诗可见:在文人才气纵横的大唐时代,文学创作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茶诗作品纷纷出炉,藉由彼此的交流互动,已帮助饮茶艺术的提升,同时也促使诗歌的发展落实在日常生活美的寻觅之中。 第五章结论。总结全文,期能将唐代「茶」能成「禅」、以「茶」代「酒」等各种茶文化,以茶沟通儒、道、释,从中寻求哲理,修炼出达观超脱、乐天知命的境界。

《茶经述评》的述评
作者: 伍萍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述评   茶经   吴觉农   茶经述评  
描述: enong in his later years.
全文:

《茶经述评》是吴觉农先生晚年主编的一部校译评述唐代陆羽《茶经》的专门著作,按照《茶经》的体例分作十章,各章又分为《茶经》校译以及相关述评部分。校译部分简明扼要,述评部分设置了37个专题,内容详实全面。这是自《茶经》成书1200年来,第一部全面评述、注释《茶经》的权威著作。这部著作以丰富的内容、深刻的见解为学术界所推崇,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新茶经”,是“茶学的里程碑”,主编吴觉农先生也被尊称为“当代中国的茶圣”,因此有必要对吴觉农先生主编的《茶经述评》进行全面的研究,分析其内容,总结其价值。 本文首先叙述了《茶经述评》的成书情况,包括其编写、初版以及再版经过,并概括了其各章的主要内容。接着概述了二十世纪国内外对《茶经》的研究情况,认为其内容都稍嫌简略,对于《茶经》中的不少字词句也有不同的理解,且参考的《茶经》版本也不够全面,有的虽有简单的述评,但也不够深入。 其次,本文在对《茶经述评》进行全面地分析和整理之后,从“对《茶经》的校译与解读”和“对《茶经》的补充与拓展”两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一方面,本文通过研究《茶经述评》对《茶经》的严谨校译、详尽解读,指出其相对于二十世纪校译《茶经》的其他著作的先进性:不仅参考版本全面,同时深入研究,并对有疑义的字句尽可能提出确切的释义,肯定了《茶经》在全世界茶学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为读者深入了解和研究《茶经》提供了帮助。另一方面,本文指出了《茶经述评》在《茶经》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茶学史料、补充图片列表、提出研究课题和前瞻等方面的拓展,并对《茶经述评》中提出的且已解决的研究课题进行了补充。 最后,本文总结了《茶经述评》三个方面的学术价值:一是推进了对《茶经》的深入研究,二是展现了现代茶学的新发展,三是构成了吴觉农茶学思想的精髓。在肯定《茶经述评》的学术价值的同时,本文也指出了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少数注释不够准确,个别观点有待商榷。 总而言之,《茶经述评》被誉为“二十世纪的新茶经”,是“茶学的里程碑”,主编吴觉农先生被誉为“中国当代的茶圣”是当之无愧的。

吴觉农与中国茶叶
作者: 杨妮   来源: 宁波大学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华茶生产   吴觉农   茶学思想   华茶贸易  
描述: ina tea industry, but also was the outstanding patriotic democratic person and social activist. He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 about China tea industry and was known as Contemporary Tea Sage in China.
全文:

吴觉农(1897——1989),浙江省上虞县丰惠镇人,他不仅是我国著名的农业学家、茶业专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社会活动家,对中国茶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当代中国的“茶圣”。 本论文的写作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重点围绕吴觉农在茶学思想、茶叶生产制作、茶叶贸易上的作为三大中心,来层层展现他在中国茶业现代化上取得的卓越成就。 首先,从行业背景及其生平入手,了解吴觉农成长时代中国茶业发展的历史和困境以及吴觉农一生的茶事。其次,吴觉农茶学思想初探部分,内容包括:对两部重要茶业理论著述做出概述,即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茶业复兴计划》、《中国茶业问题》;茶学思想举要;茶学思想的特点。在华茶生产与制作方面的业绩部分,分为三个子目,包括:他重视教育,培养茶业发展所需的各种专业人才,如举办茶叶科系、茶叶学校、茶叶培训班、茶叶研究所等,从根本上解决了华茶发展的人才问题;重视实践和调查研究,考察足迹遍及中国各大茶区;创立茶厂,兴办公司,使茶叶的生产与制作更加标准化、规模化、正规化。在华茶国际贸易方面的功绩部分,分为三个子目,包括:提出各项措施,促进国际贸易发展,实施统制统销政策;首办茶叶口岸、产地检验;以销定产,开展茶业合作运动,开辟华茶外运通道、国际销售市场。最后,从中国茶叶历史发展的视角来解读他在茶业界的影响和地位。 本论文试图通过这样一种结构,将吴觉农对中国茶业困境的认识、为改变这一困境所做的种种努力及其成效呈现出来。从中可以看出他在中国茶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唐代西北民族关系与唐诗创作
作者: 李亚静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北民族   西北民族文化   唐代   唐诗创作   民族关系  
描述: With the expectation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and Northwest national culture.
全文:

本文试图按照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观念和政策,来梳理唐与西北诸族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民族关系深刻影响下的唐与西北诸族之间的往来与互动,研究唐与西北诸族的交流融合所带来的风俗文化诸多方面的文化变迁,进而探讨唐代西北民族关系所带来的丰富的西北民族文化,给唐人进行诗歌创作所提供的大范围、多层面地创作源,使唐诗从题材范围、主题思想、文化精神到艺术风貌上呈现出峥嵘瑰奇、波澜壮阔之姿。以期论证唐代西北民族关系所带来的丰富的西北民族文化与唐诗的繁荣相始终,唐代西北民族关系是唐代诗歌创作臻美的重要因素,是唐诗丰硕、厚重的重要动力。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阐述唐代西北民族关系的状况。从唐代西北诸族的历史渊源、唐王朝处理西北民族关系的观念和政策等方面入手,分析唐与西北诸族之关系的历史背景。 第二、分析唐王朝经营西北的军事策略及唐与西北诸族的和平友好往来情况,探讨由于这种密切往来,带来的文化上的互动及影响。 第三、考察唐王朝在与西北诸族的交往中,丰富多彩的饮食、服饰、物产、节日习俗等西北民族文化,拓展、影响了唐诗的表现范围和题材主题。 第四、从唐代乐府及诗歌传播方式、唐诗艺术表现与意象运用等方面入手,论述唐代西北民族文化对唐诗艺术风貌和时代审美情趣的影响,探究包括作家主体、艺术风格、人文积淀、诗体发展、意象选择等方面,都是受了唐王朝与西北民族关系的影响。

唐代西北民族关系与唐诗创作
作者: 李亚静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北民族   西北民族文化   唐代   唐诗创作   民族关系  
描述: With the expectation to stud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oetry and Northwest national culture.
全文:

本文试图按照唐代处理民族关系的观念和政策,来梳理唐与西北诸族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民族关系深刻影响下的唐与西北诸族之间的往来与互动,研究唐与西北诸族的交流融合所带来的风俗文化诸多方面的文化变迁,进而探讨唐代西北民族关系所带来的丰富的西北民族文化,给唐人进行诗歌创作所提供的大范围、多层面地创作源,使唐诗从题材范围、主题思想、文化精神到艺术风貌上呈现出峥嵘瑰奇、波澜壮阔之姿。以期论证唐代西北民族关系所带来的丰富的西北民族文化与唐诗的繁荣相始终,唐代西北民族关系是唐代诗歌创作臻美的重要因素,是唐诗丰硕、厚重的重要动力。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阐述唐代西北民族关系的状况。从唐代西北诸族的历史渊源、唐王朝处理西北民族关系的观念和政策等方面入手,分析唐与西北诸族之关系的历史背景。 第二、分析唐王朝经营西北的军事策略及唐与西北诸族的和平友好往来情况,探讨由于这种密切往来,带来的文化上的互动及影响。 第三、考察唐王朝在与西北诸族的交往中,丰富多彩的饮食、服饰、物产、节日习俗等西北民族文化,拓展、影响了唐诗的表现范围和题材主题。 第四、从唐代乐府及诗歌传播方式、唐诗艺术表现与意象运用等方面入手,论述唐代西北民族文化对唐诗艺术风貌和时代审美情趣的影响,探究包括作家主体、艺术风格、人文积淀、诗体发展、意象选择等方面,都是受了唐王朝与西北民族关系的影响。

阐释的可能
作者: 胡晓丹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宋代   文人茶   阐释   文本   符号学  
描述: Tea Drinking is so important a event not only in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as a classic subject of art history.
全文:

饮茶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事件,也是艺术创作的经典题材,对茶事茶史的研究古已有之。本文在对传统文化现象的解读中引入西方符号学的“文本”理念和分析方法,将宋代文人士大夫这个特殊群体参与的茶事,分为茶书、茶诗、茶器具、茶经济等几个体系,作为不同领域的文化史“文本”进行客观比较,让文本“说话”,从几个侧面展示了“文人茶”作为一个文化概念所具有的可能性。本文旨在运用现代理论,为传统文化研究补充新的信息、引入新的视野;同时也阐明了开放式的结论:“文人茶”作为一个延续至今的传统文化概念,通过阐释方式的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涵义。以次作为今后更深入和多层面研究的起点。

测试1111
作者: 1   年份: 2019 文献类型 : 地方志 关键词: 1  
描述: 1
< 1 2 3 ... 173 17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