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农村公共服务的社区化问题研究
作者: 贾先文   来源: 湖南农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供给机制   农村公共服务   居民参与   社区化  
描述: "three rural issues".
全文:“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而农村公共服务是“三农”的“短板”。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结构失衡、供给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农村居民多样化的需求。城乡公共服务差距明显,而且有不断加大的趋势。在农村社会发展中公共服务的公共性流失非常严重。这既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也有悖于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为了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采取了积极措施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关键原因在于公共服务供给体制和机制存在问题,作为公共服务消费者的农村居民参与不足,没有发挥农村社区应有的作用。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有利于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对破解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困境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运用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论文首先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理论与现实依据。从理论视角论述了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上存在着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即两极失范),使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处于两难境地,社区作为政府与市场的结合体,又融合了社区社会资本,将之引入到公共服务供给中,部分矫正了公共服务的两极失范,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从实践视角论证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政府与市场失灵状况,剖析了目前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所实行的“村民自治”和“一事一议”的“准”社区化实践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还不是真正的社区化。 接着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宏观环境和微观条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创造了宏观环境。农村社区雄厚的社会资本、不断壮大的社区组织、不断增加的农村社区精英以及新型农民的出现使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在微观上具备的内在条件。 论文着重分析了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的路径选择。构建以社区为平台,社区居民参与决策、监督、管理、评估,多方参与、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公共服务社区化运作机制;发挥社区整合资源、整合组织、整合消费者、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构筑公共服务的社区共有产权和重塑社区公共权威以利于居民的参与、遏制“免费搭车”、减少交易费用。 在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论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培育农村社区社会资本、搞好农村社区规划、动员农村社区居民参与、加强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增加社区投入、创建利于社区居民因公共服务供给状况而流动的机制、合理划分政府与社区的权力边界等等,以促进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实现。 通过研究,本文得出的结论是:首先,社区是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农村社区的道德机制、社区社会资本等对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具有重要作用。社区化是减少交易成本、破解集体行动困境、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途径,能起到矫正公共服务的政府与市场两极失范、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的作用。其次,我国农村在宏观和微观上初步具备了公共服务社区化的条件。再次,有效实现公共服务社区化,必须以社区为平台,重构农村公共服务的社区化运作机制;发挥社区的整合作用,发挥社区化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构筑公共服务的社区共有产权和重塑社区公共权威,促进公共服务社区化的实施。同时,在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过程中要正确发挥政府的作用,界定政府的权力边界,以利于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是实施。 农村公共服务社区化研究打破了以往公共服务的“二分法”,引入“社区机制”来配置资源,开创了农村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的新方式,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突破。论文提出以公共服务社区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思想,将公共服务社区化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连接了起来,在研究视角上有一定的创新。论文将社区融入到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学之中,能升华其学科的内涵,是对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经济学学科的丰富和发展。它将在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作者: 刘丹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供给机制   农村公共服务   江阴模式  
描述: der the new situation. With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moted vigorously and the farmer's
全文: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使得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其多元化趋势也日益加强。新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供给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国内众多学者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普遍认为供给机制和体制上的困境是导致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回顾,并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变迁、现状及其困境进行分析后,认为要解决当前日益激化的供需矛盾,关键就是要改变现行单中心的供给机制。进而以“江阴模式”为例,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采取多中心供给机制是走出现行单中心供给机制困境的有效路径及必然选择。依据多中心理论及“江阴模式”的成功实践,笔者提出构建符合我国现实国情以及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现实需要的多中心供给机制,关键就是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协同模式、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多中心供给决策机制以及构建多渠道的供给筹资机制。通过对多中心供给机制进行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希冀能够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实现由单中心供给向多中心供给的转变起到出谋划策的作用。笔者认为只有采取多中心的供给机制,实现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才能有效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进而才有可能解决当前日益加剧的供需矛盾,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付云春   来源: 重庆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村公共服务   供给   对策   公共服务   问题  
描述: education, health and other public utilities, public services are lagging behind the city, and there is a huge difference.
全文: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相对于飞速发展的城市经济和拥有现代文明的城市居民来说,我国农村在经济、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公共服务领域都落后于城市,出现了巨大的差异。政府在农村公共服务、农村公共品供给上的缺失和低效率,导致了“三农”问题的出现,即我国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困难,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遇到极大的障碍,影响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的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同时也是我国城乡社会发展不平衡的一个主要因素。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新农村建设要增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的供给,要进一步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的公共财政投入,明确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重点,提高政府公共财力提供公共服务和产品的效率。以城市的繁荣来带动农村的发展,进一步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是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公共产品理论在国外研究是相当成熟的理论体系,我国对于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化,在借鉴国外一些相应研究理论的同时,要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起来,构建起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