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研究
作者: 武冠芳   来源: 山西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环境   魏晋南北朝   北方  
描述: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ometimes changed the process of the history of society" .
全文: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自然条件之一,“生态条件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有时曾经改变了社会史的进程”。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及生态环境变迁对历史进程的影响,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生态环境变迁与魏晋南北朝社会的相互影响。从东汉至隋唐的这一时期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寒冷期,是一个气候异常期。经过先秦两汉的开发与无数次战争的涂炭,平原地区已无森林可言,深山地区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该期水资源甚为丰富,野生动物也广为分布,但也呈下降态势。 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频数最高的是水旱之灾,其次为地震、风灾、霜雪、疫灾、蝗灾等。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更是不可小觑。人为地对生态的破坏有战乱狩猎、垦田伐木等人类行为,这些行为较之自然因素为害之烈更加严重。 该期寒冷干旱的气候直接影响着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使其不得不向南迁移,从而加剧了与汉族社会的矛盾。气候的变迁对农业社会的影响更加严重,因农业欠收,兵祸连绵,中原地区农业人口或死于天灾人祸,或逃往他乡,人口急剧下降。游牧民族重又迁入,经济再次由农转牧。由于畜牧经济发展的需要,使一些被开垦的地方重新成为牧场,秦汉以来形成的农耕景观又恢复为草原景观,客观上对自然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 本文还以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为例,进行了气候学原因的分析。北魏的迁都,由北而南,从生产生活方式来说,是由游牧社会渐转为农耕社会的过程。北方少数民族移民南下的根本目的是希冀通过新的经济活动空间的开拓,调节由于气候变迁引起的自然条件的恶化,造成人口相对过剩与生产资料来源相对缩减的矛盾,缓解游牧民族为此而面临的生存危机。
魏晋南北朝绘画构图浅析
作者: 杨玉山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构图   审美   绘画  
描述: creativity. With the collapse of the Han Dynasty, the knowledge class
全文: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社会极混乱,人生极痛苦,同时又极具艺术氛围,极富有艺术创新的时代。随着大汉帝国的崩毁,知识阶层被逐渐边缘化,在多年的政治厮杀中,士人中的一部分开始对社会政治采取了一种疏离甚至弃绝的态度。他们或是走向抽象思辨的领域中,或是隐遁山林、寄情艺术,总之,这些人以一种卓尔不群的傲骨和智慧,体认或者诠释着一个新的时代,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他们追寻着生命、人格、情感、心灵等自我的一面,将“人的自觉”的因素渗透到对艺术的理解、阐释和表现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创新历程,并奠定了中国画几千年来的基本审美情感和审美追求。文人士大夫参与到绘画事业中,使得中国绘画史的发展整体上具有了方向性。顾恺之“紧劲连绵、循环超忽”的用线结构方式、“笔才一二,像以应焉”的“陆家样”还有如“曹衣出水”的“曹家样”先后成为当时中国画坛的经典样式而受到众星捧月般的追模仿效,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中国早期艺术家们(文人士大夫画家与画工)共同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中国画构图形式问题进行着探索和表现,先后提出了“置陈布势”、“经营位置”、“悟对通神”、“自然之势”等理论观点并创造出了大量的绘画作品,使我们得以领略魏晋南北朝时期高逸标举的绘画风貌,并且大量的壁画、画像砖、画像石遗存也为我们今天的理论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料。本文将以这些绘画作品、画论著作等为研究资料,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构图形式从理论与作品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梳理,进一步揭示绘画构图形式所体现出的审美内涵和社会整体的审美倾向。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