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新时期村落叙事中的家族观念
作者: 邓妍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家族观念   血缘共同体   伦理传统   家族衰变   村落叙事  
描述: s which use family
全文:新时期以来,以村落为叙事主体的小说数量繁多且影响力大,其中,以家族制度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作品更是在文坛占领了巨大空间。很多部史诗性、个性化乃至里程碑式的作品都诞生于这段时期,引领了农村小说的又一高潮。乡村生活作为中国最典型的生存模式,一直是作家偏爱的创作题材,尤其在新时期作家笔下,以再现各种历史阶段、各类农村人物为主题的作品越发精彩纷呈。但是截至目前,学界将中国农村生活作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来分析家族制度及其影响的研究文章还并不多见,可以说本文展现的是这类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也希望能在这个独特角度上有自己的创新。同时,作为与其他社会学科有交叉点的研究领域,将文学作品中的村落叙事与社会学、人类学领域的家族制度相结合也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与发掘方式。 中国北方农村至今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传统因素。在传统的视野中,延续了几千年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以家族化合作为根基的,而农村小说所表现的家族观念则是最有代表性的。农村小说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它赤裸裸的反应了人性的真实面,而村落叙事传统又恰到好处的反映了中国农民心中不可回避的封建性和传统性的压抑,这也让全体中国人在心理和行为上,都深深地打上了传统中国特有的家族文化烙印。稳定与缓慢的农业文明所带来的安全感与舒适度已经让几千年的国人沉湎于中,甚至如今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心中还弥漫着浓郁的怀旧情绪。但是,反观现实又会发觉,新的商品化物质力量早已开始动摇乡村中国最为坚固的家族文化和家庭观念,传统的村落制度和家族观念也在经济转型中不可避免的面临着瓦解与衰变。所以,我们仍需探讨的是,这种经济基础的转变是否真的能够冲垮原有的乡村传统,甚至颠覆整个乡土文化与乡土人格的构成。 本文的论述内容主要是:在序言中,总体阐述新时期农村小说的基本特质和代表类型,以及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点;在第一章中,主要论述中国乡村生存逻辑与家族观念的文化氛围,包括对村落叙事和家族观念的具体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引用作品来详细阐释自给自足与互助合作背景下的中国农村伦理,以及封建遗存与伦理规范下的中国家族传统;在第二章中,主要论述对象为中国人特有的乡土情结与血缘共同体理念,这部分内容包括人物亲缘情感与乡土崇拜、村落叙事传统特有的外族排挤、宗族械斗与代际纷争等,并结合大量作品详尽地分析了村落叙事的代表类型与特性;在第三章中,论述的是由前两章延伸出的命题——村落与家族叙事模式下的中国社会进程,涵盖了村落解体与家族衰变背后的深层隐喻,以及家族观念在村落叙事中的转变:传统沿袭与现代转型等内容。 本文论述所涉及的作家作品较多,包括从八十年代的经典文本开始截至当前最新锐的发行作品,主要援引对象为北方中原地区相对古老落后的村落(也比较引用了南方两湖一带风情小说)。本文论述中所指的村落则不仅包括现实中农民们祖辈自发聚居的自然村,还包括已由基础的农耕方式转变为手工合作的广义村镇,或者在改革开放中发家致富的新农村。表现出家族观念的农民们也涉及各个年代、各种类型、各种阶层,具有广义的、较为丰富的代表性。
中国古代水能利用研究
作者: 许臻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资源   水能利用   农业科技史   机械史  
描述: ll use of such a resource.
全文:古代先民在生产实践中很早就对水能的作用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并对这一自然资源加以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中动力的重要来源,并在形成了一套特点鲜明的应用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不仅对我们古代的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甚至对于世界历史和科技的进步也起到过积极的促进意义。 中国古代水能利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商周时期,先民们就开始有意识地通过一些简单的手段进行水能利用。春秋战国,伴随着古代哲学思想的成熟及社会生产的需要,引水、调水、控水等水能利用原理及手段已经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至汉代,水能机械的发明标志着水能利用取得了根本性的进步。魏晋以后,水能机械在北方广泛运用于粮食加工。五代以后,伴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以及北方水环境的恶化,水能利用开始转移至南方。宋元时期,古代水能利用进入全盛阶段。进入明清之际,中国古代水能利用的发展进入停滞阶段。在宏观历史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水能利用的具体技术手段—即水能机械及其相关配套设施,根据具体用途将其归纳为五个部分。农田灌溉机械,如:水转翻车、筒车等;粮食加工机械,如:水碓、水磨等;手工业生产机械,如:水排、水转大纺车;引水器具,如:连筒、架槽;调水装置,如:水闸、水栅。还原我国古代水能利用的真实面貌、生动具体地展示我国古代水能利用的技术水平。结合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考察,从思想、环境和经济三方面,进一步分析影响中国古代水能利用发展的主要社会历史因素,总结历史规律。 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水能开发利用的经验、技术及思想对今人而言是一笔宝贵的遗产。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笔丰富的历史遗产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我国提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唐代粮仓管理制度研究
作者: 袁雅芝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管理制度   使职   唐代   粮仓   监督  
描述: r it Taicang, military warehouses, transhipment warehouse, warehouse, etc. If these granaries from the management
全文:唐代粮仓按照仓谷来源可以分为正仓、义仓、常平仓,同时唐政府为了某种特定需要又设置了太仓、军仓、转运仓、神仓等。这些粮仓若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说又可以分为两种,即由中央直接管理的粮仓和由地方管理、中央监督的粮仓两种类型。每种类型的粮仓都有自己的管理机构,都设有专门的官吏来管理。地方上的正仓、义仓由尚书省户部下的仓部司来管理,常平仓由太府寺下的常平署来管理,太仓由司农寺下的太仓署来管理,转运仓则直接受辖于司农寺。唐朝政府在对粮仓设置严密的管理制度的同时,还设有完善的监督机制,从财务勾检和法律法规方面来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到了唐后期,随着使职的大量设置,使职也在仓储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常平仓更为明显,在唐后期常平仓的管理已经使职化了。另外,粮仓的受粮、粮食在仓窖中的管理和粮仓的放粮制度也是粮仓管理中的重要内容。根据大量的资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的粮仓建筑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能够实现仓谷的长久保存。在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古代封建社会,有如此高水平的储粮技术和完善的粮仓管理制度,无疑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但是,唐代的粮仓管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我认为最主要的是中央和地方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机制,相互脱节。
中国古代正史隐逸传研究
作者: 宋锡玲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正史   类传   隐逸传  
描述: ivities, recluses were a unique social
全文:隐逸现象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非常特殊且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作为隐逸活动的主体,隐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按理说,他们远离政治中心,甚至离群索居,疏离人世,是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他们不仅没有因此而淡出史家的视野,悄无声息地淹没在历史深处,相反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却有十五部专门设立隐逸传,记载他们的事迹风采。这些隐逸传具有重要的文学、史学和哲学价值。本文拟对二十四史中的这些隐逸传做初步的分析和探讨。 除引言和余论之外,论文共分为四章。其中,引言部分简要叙述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第一章介绍隐逸传的产生和发展,主要概括二十四史中隐逸传的写作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隐逸传创作、流传的原因。文章认为,其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隐逸现象的出现和发展;二是史书体例的发展;三是历代史官修史观念的影响;四是统治者的提倡和鼓励。 第二章重点分析隐逸传的文体特征。分析主要从四个角度入手:在结构形式上,隐逸传一般采用“小序+正文+(论赞)”的基本结构;在事类的选择上,隐逸传重视传主的共性特征,但同时又不忽视个性;在叙述风格上,隐逸传中虽然已经有了多种叙事方式,但整体风格仍以简约、朴素为主;此外,在隐逸传中又多有神异性记述。 第三章是隐逸传与隐逸文化建构分析。其中,第一节从理论的角度,分析隐逸传对于隐逸相关理论建立的作用;第二节分析了隐逸传对于隐士日常生活的记载,包括吃穿等物质需求、交游、饮酒、垂钓等生活的记载,对于隐逸实践的记录有重要作用。第三节则综合前两节的分析,从隐逸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了隐逸传在隐逸文化建构、传承中的作用。 第四章主要是隐逸传的文学价值的探讨。隐逸传对于文学的创作、隐逸文学体系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此外,还在隐逸传中保存了大量的诗歌、辞赋及多种应用性文体,是文体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同时,隐逸传中还出现了初步的诗文评论,也可以为今天的文学研究提供借鉴。 最后,余论部分对正史之外历代隐逸传的写作情况作了简要整理,以期与正史中的隐逸传相参照,使得对隐逸传写作情况的描述更加完整。 论文从隐逸传文本出发,通过对材料的归纳、统计、比较分析,探讨其共同的特征,发掘隐逸传的价值。并力求以小见大,寻找类传研究的可能的方向。
我国休闲产业的SWOT分析与对策
作者: 潘媛媛   来源: 燕山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休闲农业   休闲食品加工业   休闲旅游业   SWOT分析   休闲产业   休闲  
描述: he promotion, both at china and abroad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全文:休闲产业作为新兴的服务行业,对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进作用,已经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社会发展的现状表明,围绕休闲产业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正日益成为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对休闲产业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休闲产业的发展,对拉动我国内需市场、促进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将产生现实和深远的影响。 在深入研究国内外休闲产业发展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本文中的休闲产业基本内涵进行界定,并对休闲产业的划分进行合理性的说明。其次,采用SWOT分析方法分别分析休闲农业、休闲食品加工业以及休闲旅游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得出我国休闲产业具有休闲资源丰富、需求旺盛等优势和加入WTO、国际休闲产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存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缺乏科学的建设规划、产品创新能力低、管理混乱、内部非正当竞争等劣势和威胁,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通过对我国休闲产业总体的发展现状进行探析。由于休闲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出一种非均衡的态势,因而从政府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发展休闲产业的建议,并以湖北省为范例,综合分析其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最后对休闲产业的发展进行展望。 本文试图为休闲产业的发展规划和政策取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相信通过合理的政策,可以促进我国休闲产业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宋代荒政研究
作者: 魏伟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仓储改革   灾荒   荒政思想   荒政  
描述: There are direct and indirect damage to human society which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全文: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危害,有直接性的,即灾害本身所具有的巨大冲击力直接造成生命的死亡和生态的破坏,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灾”;也有间接性的,即灾害通过造成农作物的减产绝收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正常的社会秩序,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荒”。灾荒就是“灾”与“荒”的统称。“荒”往往由“灾”而生,是“灾”导致的结果。 荒政正是伴随着灾荒的发生而产生的。它是指国家针对灾荒采取的各种补救措施,通过国家政权颁布、制定的各种救荒法令、制度的方式来体现。制定救荒政策,开展赈灾救荒活动既是国家的一项基本社会职能,也是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必要手段。 本文从宋代灾荒的历史实际出发,以科学理论作指导,对宋代的灾荒与荒政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重点对宋代荒政灾前备荒措施中的仓储制度和体现宋代时代特色的荒政新思想进行了具体且深入的论述,并指出了宋代荒政对我国现阶段赈灾救荒工作的开展具有的启示意义。 正文共分为四大章节: 第一章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整理和分析,阐述了宋代灾荒的概况及其发牛的原因,力图对宋代的救荒措施做出全面的总结。 第二章是笔者着墨较多之处。主要讨论了发生在两宋时期的两次非常著名的仓储改革的历程、内容及影响,并简要地对比了两者的异同之处。认为青苗法与社仓法都为仓储改革增添了新鲜的内容,虽然在客观效果与实际影响上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凝结了当时最优秀人才的汗水与智慧,都是敢于向传统挑战,并付诸行动的伟大创新。 第三章也是本文的重点。笔者选取具有时代特色的苏轼、王觌和董煟的荒政新思想,并对宋代荒政思想的发展状况进行总结与分析,由此得出古代的荒政思想在宋代逐步走向成熟这一结论。 第四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是笔者对宋代荒政特点所做的整体性概括与总结。第二节简略讨论了宋代荒政对当今赈灾救荒工作的开展具有巨大的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
石羊河流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及灌溉对策的研究
作者: 孙世坤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GIS   气候生产潜力   灌溉需水量   对策   CROPWAT  
描述: be given when fully and rational use of local climatic resources such as solar radiation
全文:ArcGIS和Arcview软件分析石羊河流域春小麦、玉米作物蒸发蒸腾量、有效降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空间分布,为流域春小麦、玉米灌溉提供参考依据,提高流域作物现实产量。 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石羊河流
清后期四份嫁妆清单中的服饰研究
作者: 许悦   来源: 东华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服饰面料   服饰款式   服饰颜色   清代后期   嫁妆清单  
描述: corded and bound in a standard form. In Qing Dynasty, people had one import and familiar kind of customer that they use the dowry list in marriage.
全文:嫁妆清单是基于嫁妆产生的一种清单,将嫁妆内容进行罗列,并以一定格式所书写装订的独立文件。在婚礼中使用嫁妆清单,是清代婚嫁中的一种重要习俗。本文选择的研究对象分别为:同治帝大婚阜后妆奁清单、同治帝大婚贵妃妆奁清单、同治帝大婚嫔妆奁清单、百福千祥总录四份包含大量包含服饰信息的嫁妆清单。另收入光绪帝大婚皇后妆奁清单及光绪十五年苏州地区一份妆奁清单,作为研究的参考。根据对清代嫁妆信息的各类史料记载的对应,本文收录的六份嫁妆清单涉及内容进行对照,六份清单中涉及纺织品、生活用器、家具、装饰品等均在相关史料中有所体现。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四份嫁妆清单中涉及的服饰,研究方法主要是先将关键词进行整理和分类,然后在针对关键词进行考察对照,关键词主要为服饰颜色、服饰款式、服饰面料,史料的对照主要采用文字史料或实物史料。颜色的对照主要是采用史料中颜色的染色方法、色彩描述的相关记载,款式对照主要结合清代后期各类类书、会典等记载以及民间的小说、游记、诗词等来对照,面料的对照主要结合一些研究成果,对其进行定义性的描述。在这三类对照中,同时列举一些此类关键词在其他清代史料或者实物资料中的范例。四份嫁妆清单,代表了不同的两个阶层——宫廷和民间,清代服装虽有定制,但是民间尤其是女性的服饰,还依然保留了明代的遗风。作为研究对象来说,本文选取的嫁妆清单数量较少,不足以支持全貌,但是能从四份嫁妆清单中体现出的一些差异,从一些方面反映宫廷和民间的服饰状况。 本文还结合了一些史料对于嫁妆清单的产生和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嫁妆清单的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嫁妆数量庞大。嫁妆的记载在周代就已经出现,当时政治婚姻非常广泛,陪嫁巨额嫁妆也是很经常发生的行为,所以嫁妆清单的产生时间比较难以推断。但从宋代开始,婚嫁中的奢嫁行为逐渐由巨额聘礼转向巨额嫁妆,且奢婚行为从能承担起巨额花费的家庭转向一种全民的行为,也明确出现记录嫁妆内容的“定贴”。所以嫁妆清单的流行,应该在在宋代或以后,而从清代广泛出现的各类关于嫁妆清单名称“奁目”、“奁簿”的记载,或者保存的实物史料,可以证明在清单,使用嫁妆清单是一种非常流行的婚嫁习俗。 嫁妆清单无论是其本身,还是其所记载的物品,对于清代的民俗研究,均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中国古代植物染料研究
作者: 谭光万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商品化   中国古代   植物染色技术   染色文化   植物染料   染料作物  
描述: Before the synthetic dye has been invented, all of the world were used the natural dye, especially the vegetable dye for dyeing.
全文:在合成染料诞生之前,全世界染色都是以天然染料为原料,而其中植物染料为最。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利用植物染料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掌握植物染色技术的国家。染料植物至少在夏代就已被驯化,逐渐成为我国古代很重要的一种经济作物。我国古代丰富的染料作物为植物染色提供了充足的原料,而植物染色技术的发达则为染色提供了技术支持,纺织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衣物色彩的需求为植物染料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植物染料逐步作为一种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到明清时期,植物染料的商品化程度已很高。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色彩与王朝更替和贵贱等级紧密相联,这就使得植物染料的生产和销售具有特殊的地位。 目前对我国古代植物染料的研究还停留在古代染料作物种类的归纳总结以及古代植物染色技术的科学分析层面,缺乏对染料作物种植技术,植物染料商品化以及古代常用植物染料与政治文化关系的研究。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和相关史料,试图从农业史,经济史,技术史和文化史的角度全面考察我国古代植物染料。 首先,根据我国古代农书的记载,结合现代植物学的知识,将我国古代常见染料作物按其所染色系分别进行考证,力求实现名实对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古代染料作物的种植技术,包括播种、栽培、采收、储存。此外,通过对唐、宋和明清时期方志资料的搜检,考察了这几个时期染料作物在全国的种植分布概况,通过对比,得出明清时期染料作物的种植,不论种类还是地域都有很大的扩展。 其次,结合技术史和纺织史的相关研究成果,重新考察了我国古代发达的植物染色技术。我国古代发达的植物染色技术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体现:先进的植物染料提取技术;多样的植物染色法;完备的植物染整工艺;齐全的染色工具和不断扩大的色谱。 再次,根据已有史料对我国古代植物染料的商品化进程进行了初步探讨。我们从史料的内容特点出发,将古代植物染料的商品化进程划分为汉至元、明清两大时段进行考察。汉至元,这一时期是植物染料由自用转为商品性生产并不断扩大,商品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时期。植物染料以贡物和商品的形式在国内和国际间流通,宋代出现政府统一收购。植物染料不仅可以充当赋税上交,而且政府开始对植物染料的贸易课税。基于明清时期地方志资料,我们对明清时期植物染料的在全国的商品性种植,在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流通进行了考察,并重点研究了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染料-蓝靛的种植集中区域和商品化程度。我们认为明清时期我国植物染料已经高度商品化,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为染料作物的种植提供了空间;发达的植物染色技术为植物染料的生产提供了条件;兴盛的纺织业推动了染业的发展。 最后,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染色文化,重点关注了古代染色管理机构的演变;“正色”及其政治文化含义;“五行学说”对各朝正色的影响;历代服饰所蕴含的色彩文化。 近代化学合成染料传入之后,传统植物染料渐渐淡出主流市场。文章结尾对这一过程进行了简要探讨,并将合成染料传入我国的最早时间精确至1897年。化学染料的污染和对人体的毒害,让人们重新开始关注天然植物染料,植物染料的复兴虽然面临着技术上的难题,但使其重放光彩,并不遥远。
论阮籍、嵇康的隐逸意识
作者: 杜建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命意识   隐逸意识   嵇康   理想人格   阮籍  
描述: to a more profound level, This article wishes to Ruan Ji, Ji Kang to make sense of the Recluse 1 system carding,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全文:阮籍、嵇康早年皆有治平之志,但魏晋之际险恶的政治环境迫使他们不得不调整自己的人生方向,于是,他们“越名教而任自然”,试图在逍遥与超越中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其诗文中所焕发出的隐逸意识把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学推向了一个更为深邃的境界。本文旨在对阮籍、嵇康的隐逸意识作一系统梳理,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阮籍、嵇康隐逸意识的历史渊源及时代背景。先秦儒道隐逸观(特别是道家庄子隐逸思想)对阮籍、嵇康有着重要影响。阮籍、嵇康早年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之后因为现实的需要接受了道家思想,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二者既有矛盾,也有调和。此外,阮籍、嵇康隐逸思想的形成也离不开其所处的具体时代环境,魏晋玄学作为当时一种新兴的哲学思潮,是他们隐逸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来源。 第二章:阮籍、嵇康隐逸意识的演变。阮籍、嵇康的隐逸意识并非自始有之,而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转变过程。阮籍、嵇康早年皆有“济世之志”,渴望通过建功立业来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但司马氏集团的残暴统治迫使他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最终,他们放弃了自己的人生理想走上隐逸的道路。一方面以避祸全身,另一方面幻想通过隐逸实现对现实的超越。 第三章:隐逸意识的文化内涵。阮籍、嵇康的隐逸意识既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又与当时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在其放达任诞的隐逸行为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他们的隐逸不单单是为了避祸全身,而是对传统的勇敢反抗,这体现出他们内心深处浓烈、深沉的生命意识;与此同时,他们还努力追求一种理想人格,试图以此来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他们淡泊名利,超越了世俗功利,让自己的身心回归自然,实现了与自然的融合。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