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明罗汝敬事功研究
作者: 王敬伟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罗汝敬   事功   西北开发  
描述: g Bu between Yong Le and Zheng Tong. He had participated in the third recession of ,Ming Dynsty called troops back from An Nan(The Fouth and Fifth Chapter) and affirms his role on the the mut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An Nan. Luo Rujing took an import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han Xi Military-Farmsettlement for ten years. He had made enormous contribution on Shan Xi Military-Farmsettlement's restor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management. Compared with the later period of Yong Le, Shan Xi military farm settlement has restored greatly on a stage as intermediate period of Xuan De. With Luo Rujing's absent from Shan Xi, Military一Farmsettlement in northwest of Ming Dynasty degraded obviously. "Paeificated Jiao Zhi, Carried out the mission successfully" and had come into ShanXi four times to manage in the opening up wasteland and "He contributes in many aspects".
全文:罗汝敬是明代前期的重要文官,在永乐至正统年间历任侍讲、御史、工部右侍郎等职,曾参与《太祖实录》的第三次修订;两次“抚谕交趾,不辱命”;四次入陕督理屯田,“多所建制”。 本文以罗汝敬的生平为主线,重点叙述罗汝敬代表明政府从安南撤军期间的所作所为,对罗汝敬在明安关系的转变中所起的作用给予肯定;罗汝敬对陕西军屯的发展可谓殚精竭虑,其在陕时间长达八年,对陕西军屯的恢复和水利设施的管理贡献巨大,使宣德中期陕西军屯与永乐后期相比有较大恢复。随着罗汝敬的离陕,明代西北的军屯从此一蹶不振。
青海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及民族关系研究
作者: 刘瑶瑶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海西汉族移民   文化变迁   民族关系  
描述: mic development. The fou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hange of marriage culture from aspects of ethnic intermarriage, uxorilocal marriage and village marriage. The fifth chapter mainly investigates and analyzes present situation and characters of Han immigrants' religion belief on Tibetan Buddhism, discusses fusion between Han's folk custom and Tibetan Buddhism. The sixth chapter detailed describes the process of funeral ritual, and illustrates characters and function of funeral ritual. The seventh chapter chooses six variables, namely inhabitation pattern, individual communication, language use, religion belie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and social distance, to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ate ethnic relation, furthermore concludes the characters of ethnic relation and puts forword several suggestions. The eighth chapter is concluding remarks to this topic, which discusses characters and trends of Han immigrants' cultural change, and concludes characters,influencing factors and tendency of ethnic relations in Haixi immigrant region. Hai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Qinghai province lies at northern Qinghai-Tibet Plateau. Most areas are alpine and hypoxia, and natural condition is very bad, which is unfit for agriculture production, so it has been the habitation of nomadic minority groups. As the border area, the past dynasties continuously recruited and migrated Han immigrants to Haixi region to open up waste land and garrison the frontier in order to maintain national stability and secure territorial integrity. For thousands years, in order to improve living environment, develop economy and build multiple cultural
全文:青海省海西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大部分地区高寒缺氧,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不适宜农耕生产,因而自古便是游牧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作为边疆重地,自汉代起,历代中央政府不断从各地招募和迁移汉族群众到海西地区屯田戍边,以达到维护国家安定与保卫领土完整的目的。千百年来,一代一代的汉族移民同当地少数民族一起为改善海西地区的人居生存环境、发展海西经济、构建海西多民族文化体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之后,无论是政府组织移民,还是自发性移民,海西地区移民的数量和规模都是空前的。在同当地蒙、藏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的几十年里,汉族移民在生计模式、婚姻文化、宗教信仰、丧葬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迁。 本文以乌兰县铜普镇四个移民村为考察对象,通过调查村落中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典型性来展现海西州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历程,并以村落中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民族关系现状来反映海西移民地区民族关系的整体状况。 全文由八章构成,大致可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论述本研究的整体背景,阐明本论文的研究意义,概述本选题的相关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本文的研究方法、写作思路、相关概念与调查点的选择理由分别进行说明。第一章概述了调查地点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沿革、各民族等基本情况。第二章对民国至解放后海西地区汉族移民的来源、类型、迁移原因等问题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背景对铜普镇汉族移民的情况进行了探讨。 从第三章到第七章为本论文的主体部分,主要由对田野资料的具体分析构成。第三章对汉族移民生计模式的变迁过程与原因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详尽探讨了汉族移民多元化的生计模式和当地经济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第四章主要从族际通婚、招赘婚姻、村内通婚三个方面对当地汉族移民婚姻文化变迁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对于汉族移民藏传佛教信仰现状与特点进行调查分析,并对藏传佛教与汉族移民民俗的互动、融合进行了论述。第六章对当地汉族移民丧葬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探究了汉族移民丧葬仪式的变迁特点及其功能。第七章通过选取居住格局、个体交往、语言使用、宗教信仰、民族意识与社会距离等六个变量,对当地民族关系现状进行了综合考量,进而探讨当地民族关系的特点,并对如何促进民族关系良性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第八章为本论文的结语,总结海西地区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特点、影响因素,预测汉族移民文化变迁的未来走向,并对海西移民地区民族关系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明清及民国时期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绿洲化荒漠化时空过程研究
作者: 石亮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干旱区   黑河流域   明清及民国时期   绿洲化与荒漠化时空过程  
描述: had been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 In the early Ming Dynasty, the study area had
全文:如下几点: 1.明朝占领黑河流域初期就开始了对这一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人工绿洲规模迅速扩大,此后人工绿洲规模开始逐渐萎缩;嘉靖至万历年间,明朝政府重整屯田,人工绿洲规模逐渐恢复并有所发展。 2.清朝时期
明代河州岷州洮州军屯研究
作者: 肖文清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河州   明代   岷州   洮州   军屯  
描述: y, military and culture in Ming Dynasty。The research on military farming of the Ming Dynasty played the vital role of leading as to the research on the outline the history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Military Farming in three states-- He Min and Tao-in Ming Dynasty, as the epitome of the Ming Dynasty Northwest military Farming, has its characteristics. He Min and Tao military farming not only has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that period, but also has its unique distinguishes, because which is located at the junction of the Han and other ethnic groups, within the area lived many ethnic minorities.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materials and uses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history and ethnology to explain the origin,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litary farming. And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reasons why they declined in the later years and the impacts in a detailed and intensive way. Based on local historical dates and combined with the same period dates, the article analyze mainly the differences among the three states from its preparation, operation, function and impact aspects and deal with the military system of the Ming Dynasty, migration, defense policy, minority administration and policy, economic strategies.
全文:军屯是明代历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和制度,伴随着明代始终,对当时社会生活,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军屯研究,对明代历史的研究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明代河州、岷州、洮州三卫军屯,是明代西北军事屯田的缩影,具有代表性。处于明代军屯大格局中的河州、岷州、洮州三卫军屯,除具有明代军屯的共同特征外,由于地处汉族与其他民族交界之处,境内少数民族众多,因而又具有区别于其他地区军屯的独有特征,军屯所起的作用及影响也是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本文在考证分析相关史料的前提下,运用历史学与民族学相关理论与方法,对明代河州、岷州、洮州三卫军屯的由来、发展、特点、衰败以及作用与影响等方面做了较为深入的阐述、分析和探讨。文章以地方史志为基础,结合同时期相关史料,以军屯为切入点,重点分析了河岷洮三卫军屯与内地军屯在编制、运作、功用及影响等方面的不同,突出其特点,并涉及到明代卫所军制、人口迁移、国防政策、少数民族管理与政策、经济策略及军屯得失等方面的内容。
甘肃省黄河沿岸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作者: 刘建兰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甘肃省   沿黄地区   水资源   承载能力   系统动力学  
描述: th, the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 is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That is to say water shortage has become a global problem.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of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o-economy" composite system. So it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hot topic in water science field nowdays.
全文: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资源,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一生态环境一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已成为当前水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区位于黄河上游,以兰州为中心、黄河为轴线,地处甘肃腹地,是甘肃河东、河西两大块的连接地带,属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带。这里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沟通西域与内地的咽喉所在,为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集中了全省主要的现代工业力量和科技教育资源,已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以农田灌溉为主的农业开发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如今已实现了初步工业化。作为黄河上游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密集区,其可持续发展对甘肃、西北地区乃至黄河流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此地区的各县级单元为对象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根据对未来各年份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区域发展对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专题》中的水资源数据,水资源评价资料所用数据为1956-2006年的平均值,大约为75%的保证率;社会经济数据来自《甘肃农村年鉴》(1993-2007年)。分析时段:以2006年为初始年份,预测年份为2015、2020和2030年。 首先,本文在文献资料搜集、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综述及探讨;并结合甘肃省沿黄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以及水资源概况,通过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灌溉面积、灌溉定额、节水技术、非农产业规模以及生态用水几个变量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较大,为主要因素。 其次,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预测的需要,建立了甘肃省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等相应指标的预测模块;基于甘肃省沿黄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选取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多情景假设,分析各种情景条件下整个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四种典型的情景方案各有利弊,协调发展型的情景方案是可行的选择,在此情景下,区域在2018年出现水资源短缺。 最后,在水资源可流转和不可流转的两种假设前提下,对比分析了甘肃省沿黄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变化趋势以及承载状况。结果表明:在水资源的配置不受空间约束的情况下,区域2020年虽可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但内部的差异巨大,依然存在温饱、宽裕、初步小康和全面小康4种生活水平。即总体平均掩盖了区域内部差异,总体计算所得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于分县相加所得的数据,难以真实反映因各县水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而带来的社会经济差异。 本文以甘肃省黄河沿岸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研究对象,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所得出的结论对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甘肃省黄河沿岸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分析
作者: 刘建兰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甘肃省   沿黄地区   水资源   承载能力   系统动力学  
描述: th, the demand of water resource is continuously increasing. That is to say water shortage has become a global problem.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is the basis and prerequisite of regional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which is significant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water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socio-economy" composite system. So it has become the focus and hot topic in water science field nowdays.
全文: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资源,随着世界各国经济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实现区域“水资源一生态环境一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已成为当前水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之一。 研究区位于黄河上游,以兰州为中心、黄河为轴线,地处甘肃腹地,是甘肃河东、河西两大块的连接地带,属于半干旱向干旱过渡的地带。这里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地理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沟通西域与内地的咽喉所在,为著名的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这里集中了全省主要的现代工业力量和科技教育资源,已成为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域,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以农田灌溉为主的农业开发有力地推动了这一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如今已实现了初步工业化。作为黄河上游地区的人口和产业密集区,其可持续发展对甘肃、西北地区乃至黄河流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此地区的各县级单元为对象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研究,根据对未来各年份水资源承载能力预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区域发展对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甘肃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水资源可利用量研究专题》中的水资源数据,水资源评价资料所用数据为1956-2006年的平均值,大约为75%的保证率;社会经济数据来自《甘肃农村年鉴》(1993-2007年)。分析时段:以2006年为初始年份,预测年份为2015、2020和2030年。 首先,本文在文献资料搜集、分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水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综述及探讨;并结合甘肃省沿黄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以及水资源概况,通过构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田灌溉面积、灌溉定额、节水技术、非农产业规模以及生态用水几个变量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较大,为主要因素。 其次,结合水资源承载能力指标预测的需要,建立了甘肃省沿黄地区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发展等相应指标的预测模块;基于甘肃省沿黄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现状,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选取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多情景假设,分析各种情景条件下整个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结果表明:四种典型的情景方案各有利弊,协调发展型的情景方案是可行的选择,在此情景下,区域在2018年出现水资源短缺。 最后,在水资源可流转和不可流转的两种假设前提下,对比分析了甘肃省沿黄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变化趋势以及承载状况。结果表明:在水资源的配置不受空间约束的情况下,区域2020年虽可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但内部的差异巨大,依然存在温饱、宽裕、初步小康和全面小康4种生活水平。即总体平均掩盖了区域内部差异,总体计算所得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大于分县相加所得的数据,难以真实反映因各县水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而带来的社会经济差异。 本文以甘肃省黄河沿岸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为研究对象,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模拟计算,所得出的结论对该区域未来的发展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草田轮作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业中的作用研究
作者: 曹利民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草田轮作   循环农业模式  
描述: duction in the area is restricted by disadvantageous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including low arable land area per capita, frequent drought events and a landscape dominated by mountains. Forage crop rotation systems could improve soil fertility, increase crop外eld and provide quality forage supplies for livestock production. Additionally, their adoption is considered a suitable means to advance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this study, the role and status of forage crop rotations in Tianshui city were studied.
全文:,对草田轮作在旱作农业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分析,调研了该区草田轮作推广的模式和分布区域,获得如下主要论点: (1)对甘肃省天水市旱作农业区生产条件和现状分析,草田轮作是适合该区农业生产条件的一种科学
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关系及传承研究
作者: 周亮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学性   关系   传承   花儿   音乐性  
描述: The thesis consists of an introduction and the text. with Huaer's Research correlation historical data.
全文:本文由绪论与正文组成(文后附录《花儿研究相关史料》)。正文分为五章,各章既相对独立,又互为结合。本文运用历史的、哲学的、艺术的方法,对花儿文化进行了多角度、逐层次的分析论证,着力于挖掘花儿文化的特性和内在价值,为重新认识花儿这一民间文化瑰宝提供理论依据;由上述研究自然引申到对花儿传承危机的关注,顺着花儿的发生、发展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这条主线,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找出了花儿当代生存危机的根源所在,用发展的理念思考花儿保护传承的策略,提出用高校教育与民间传承结合来化解花儿生存危机的见解,并阐述了高校教育传承的优势和长远意义。 《绪论》简要概括了花儿的概念,强调了花儿不仅具有宝贵的艺术价值,同时又兼有多民族文化交流与情感共融的深刻内涵,是解读中国西北地区特定社会及群体的特殊文本,体现出花儿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进而着力指出花儿在现代社会出现的变异和生存危机、以及花儿研究的相对局限和滞后。本课题关于文学性与音乐性的关系及传承研究,正是一种新的研究途径的尝试和寻求突破的努力,这决定了本课题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 第一章《花儿的起源与流布》,对促成花儿形成的主要因素,从社会历史和多元文化、社会经济和社会结构、地域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地域自然和地理特点等方面依次论述,说明了花儿的成因。对造成花儿流布的内外部条件,从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厘清了花儿流布的来龙去脉。对花儿流布的范围、流布过程中的变化,按照地域、类型、民族进行了划分。 第二章《花儿的文学性》,简述了花儿作为活态口传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基本特征,通过具体例证说明了花儿表现的人生情境和情感世界。通过对花儿歌词的梳理,总结出花儿的方言和格律特色及使用规律,阐述了它们对于花儿特性形成的重要意义。从对花儿艺术构思的分析中,说明了花儿即兴创作的特点。 第三章《花儿的音乐性》,从花儿曲令的产生和衍生变化、曲令的旋律形态、民族特点等方面论述了花儿的曲令概况和音乐特性;从花儿的演唱风格、演唱形式和形态等方面展现出原生态花儿的真谛。文中专门对“现代花儿”的音乐特点做了介绍和一定的分析,以此说明花儿音乐的发展变化趋势。 第四章《花儿的文学性与音乐性的关系》,通过对花儿歌词与曲令关系的深入分析,说明了花儿文学性与音乐性互为条件、互为制约又互为补充的内在联系。通过对现代“花儿剧”的剖析,解析了花儿文学性与音乐性在变异过程中的结合。 第五章《花儿现状与传承研究》,分析了花儿民间传承对环境的依赖性和相应的局限性,说明花儿在现代社会发生变异的必然性;从对花儿生存现状的分析上,论述了花儿主体及传播方式的改变所引起的传承危机,提出了对花儿保护和传承的策略。本文从学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角度,提出了把高校教育作为花儿传承的新的平台。从高校教育与民间传承的分析对比中,阐述了高校教育的多种优势,并列举了这方面的成功案例,说明高校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文后附录《花儿研究相关史料》,在收集、整理大量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花儿研究成果和有关活动进行了归纳,使其具有资料性和学术性。
榆中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
作者: 张俊红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示范区   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综合指数   生态文化   生态经济   生态县  
描述: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 is a region with benign recycle. It coordination 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全文:生态示范区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区域形态,它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传统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强调利用当地的资源和社会优势,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它是一个文明、健康、和谐、充满活力的复合生态系统,也是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1996年,我国为了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1999年,又提出开展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的创建活动,将生态示范区建设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和区域。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是符合我国国情国力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 1995~2007年,全国已经开展了八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这些试点地区均编制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因此加快了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的进程。在生态示范区建实践发展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这些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的分布地域性很强,主要特点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分布较多,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分布较少;在国内还缺少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经验。本文以榆中为例,试图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示范区建设,为今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相关依据. 榆中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西北干旱区,气侯干燥,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榆中发展所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研究,综述了生态示范区的概念、分类和研究进展,并客观的分析了生态示范区目前的研究成果与不足;在概述榆中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状况等基础上,建立榆中生态县评价体系,对榆中生态县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得出榆中生态化水平的程度为一般;利用SWOT分析方法榆中建设生态县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榆中生态县建设的理论依据,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榆中建设思路及建设的重点领域,并从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建设三方面给出了榆中生态县建设的相应对策。
后农业税时代天水市乡镇财政问题研究
作者: 肖雪萍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天水市乡镇财政   后农业税   体制改革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  
描述: Since January 1,2006, China has cancelled the agriculture tax completely and formally.
全文:从2006年11日起,中国正式全面取消农业税,从此中国步入后农业税时代。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财政问题研究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后农业税时代乡镇财政的困境与对策作为研究对象,以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