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研究
作者: 刘丹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供给机制   农村公共服务   江阴模式  
描述: der the new situation. With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moted vigorously and the farmer's
全文: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战略,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推进,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使得农民对公共服务需求的数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其多元化趋势也日益加强。新农村建设最为重要的内容就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然而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多元化需求的快速增长与供给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却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突出问题。 国内众多学者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普遍认为供给机制和体制上的困境是导致我国农村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本文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回顾,并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历史变迁、现状及其困境进行分析后,认为要解决当前日益激化的供需矛盾,关键就是要改变现行单中心的供给机制。进而以“江阴模式”为例,通过实证分析论证了我国农村公共服务采取多中心供给机制是走出现行单中心供给机制困境的有效路径及必然选择。依据多中心理论及“江阴模式”的成功实践,笔者提出构建符合我国现实国情以及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现实需要的多中心供给机制,关键就是要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协同模式、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多中心供给决策机制以及构建多渠道的供给筹资机制。通过对多中心供给机制进行这样一种制度设计,希冀能够为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实现由单中心供给向多中心供给的转变起到出谋划策的作用。笔者认为只有采取多中心的供给机制,实现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才能有效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进而才有可能解决当前日益加剧的供需矛盾,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求。
里耶秦简田官研究
作者: 周玉梅   来源: 湖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田官系统   乡官系统   特点与影响   田官   田官机构  
描述: 田官,是与田地管理事务有关的官署(或机构)及相应职官。 里耶秦简揭示的“基层田官系统”所设机构、职掌和之间的隶属关系比较清晰:田官机构,是中央派驻到县级的都官系统,是与公田管理有关的事务性官署(或机构)。同时,职事和县乡地方行政机构联系密切,具体表现在:田官出禀粟米受到县廷属官令史的监督,到县地方给
全文:田官,是与田地管理事务有关的官署(或机构)及相应职官。 里耶秦简揭示的“基层田官系统”所设机构、职掌和之间的隶属关系比较清晰:田官机构,是中央派驻到县级的都官系统,是与公田管理有关的事务性官署(或机构)。同时,职事和县乡地方行政机构联系密切,具体表现在:田官出禀粟米受到县廷属官令史的监督,到县地方给田间劳动者发放的粮食来源于县仓,有时并入仓曹中一并考核。田官机构官员包括:田官守、田官佐,属于都官。田官守是田官机构在县级的长官,职务范围上可以直接向郡守府汇报“官田自食簿”,下到乡里出禀粟米。田官佐是田官长官的佐吏,辅助其工作,并常作为经手人签字,田官佐和田佐是不同概念,田官佐和乡佐人事升迁考核联系密切。县治所在乡设都田啬夫,是负责官府控制的田宅及具体授田工作的长官。乡级田部机构,是都田啬夫设于“离乡”的机构,并非专门管理公田,还管理民田,与百姓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田部机构官员包括:田啬夫、田守、田部史、部佐(田佐)。田啬夫是田部长官,都田啬夫是田啬夫的直接领导,负责乡中田地管理。田守是田部长官,可以直接向郡府汇报情况,职权比田啬夫大。田部史是田部专门从事文书事务的官吏。部佐既可指田部之佐,也可指乡部之佐,视具体情况而定。田佐是田啬夫的佐吏。田典,是里级主管农田耕作事宜的官员,田啬夫是其直属领导。 田官系统与乡官系统既相互区别又联系密切。一方面,二者性质和职能有明显区别:在性质上,基层田官系统不仅有郡县统辖,还有专属于中央的都官系统;乡官是县下直属的地方行政系统,具有县统辖和乡里自治的双重特征。在职能上,田官系统专门从事田地管理有关事务,主要管辖耕作区,属于土地管理系统,乡官职掌乡里民户控制、维护地方治安,主要管辖居住区,属于民户管理系统。另一方面,二者在行政事务上联系密切,都受到郡县不同程度的管辖,职掌事务时,乡啬夫和田啬夫常合作负责田地管理和民户住宅管理,田典和田啬夫常合作负责征收赋税和维护治安。 里耶秦简田官系统呈现:垂直隶属于中央,职事与地方联系密切;主管田地事务的专门机构,管理完备;职官称谓与职能复杂多样,带过渡性;法治色彩强烈的特点。里耶秦简田官系统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了秦代农业经济的极大发展,二是反映了秦代地方基层官制的完善,三是对当今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