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至民国时期(1644-1949)甘肃地区的旱灾与社会应对研究

日期:2014.05.01 点击数:1248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魏光 

【中文关键词】 旱灾 民国 清代 甘肃 民间力量 政府救灾

【英文题名】无

【中文摘要】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十分频繁,给当地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甘肃地区更是旱情严重,防旱、抗旱事业日渐成为关系甘肃民生的头等大事。研究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总结旱灾的分布规律、分析旱灾的社会影响、探讨当时社会的救灾机制,可以为当前甘肃乃至全国的抗旱事业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在统计分析相关旱灾史料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清至民国时期甘肃旱灾的发生规律、旱灾影响及旱灾的社会应对。在具体的行文之中,又分时期、分地区对旱灾的某些反映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总结出旱灾的演变特点与应灾机制的发展创新。总之,本文通篇是以“旱灾与社会”这两大因素的相互结合为研究中心,通过展开系统地论述,力图将旱灾的研究最终落实到社会应对之上,以求有用于世,服务于当前。 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绪论,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分析了甘肃的自然环境,并详细概括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政区演变,这为下文展开具体研究确定了研究区域。对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论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突出了研究特色。 第一章,首先简要概述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发生情况,以灾害年为统计单位,通过对相关旱灾史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在这306年间,甘肃共发生大小旱灾共187次,体现出甘肃旱灾的整体频发性。在此基础之上,系统分析了甘肃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第二章,本章主要论述了甘肃旱灾的社会影响,分别从旱灾与人口变迁、旱灾与农业经济、旱灾与商品经济、旱灾与社会文化这四个方面展开系统论述。在人口方面,旱灾不但导致人口死亡,而且还造成人口迁移,引发大规模的灾民潮。在经济方面,旱灾对农业经济产生直接的破坏力,并严重阻滞了农业经济的再生产;由于甘肃自古商业不甚发达,故此旱灾极易造成当地经济出现畸形商品化现象。在文化方面,本章主要从旱灾中的女性化与食人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旱灾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价值的体系的冲击影响。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救灾思想、救灾机构及其相关程序。清代救灾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救灾思想的集大成者,民国更是在此基础之上取得了进一步的创新。在救灾机构与程序方面,民国与清代相比要更加的专门化、程序化,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第四章,从官方与民间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两者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旱灾。对于官方的应灾,本章主要从备灾、临灾赈济、灾后补救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仓储是备灾措施的重要代表,仓储的完备与否直接决定着备灾的成败。临灾赈济这一节主要是从粮食赈济、钱币赈济、以工代赈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具体论述,并将其融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评估其实际成效。而灾后补救则主要分为蠲缓、借贷、安辑之策,并分别就其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民间力量的救灾主要包括士绅的个体救灾、社会组织的专业救灾及外国力量在甘肃旱灾中所提供的帮助。自清末至民国,相比官方赈灾的衰落,民间赈灾所起的作用日渐增强。 结论,系统总结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旱灾的时空分布特点、社会影响及相关救灾机制。通过分析这一时间段内的应灾成效,得出政府救灾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民间力量的赈灾不容忽视。与此同时,也得出政治背景与交通条件也是影响抗旱事业的重要因素。

【专业名称】历史地理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年度】2014

【导师姓名】耿占军

【合作导师姓名】无

【英文摘要】During Qing dynasty to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drought in Gansu Province was very frequent, which brought great influence to local populace's production and life.I

【英文关键词】Qing Dynasty; the Republic of China; Gansu (Province);Droughts; Government relief; The folk strength

【语种】无

【基金】无

【UDC】无

【中图分类号】K928.6

【正文总页码】188

【学科】中国史

【研究方向】无

【全文挂接】 全文阅读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