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土族节庆习俗中的生存理念研究
作者: 蔡秀清  日期:2005-04-01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节庆习俗 生存理念 青海土族 
描述:究其来源与活动内容,土族的节日可以分为世俗性节日、宗教性节日和民间集会三大类。节日饱含了土族的认识论。是土族历史传统的沿袭,未来发展的基础,是架在现实生活与想象生活之间的桥梁、族群认同的凝聚点、展现民族文化的大舞台。教育不是节庆产生的原因,但却成了节庆的结果之一。研究土族节庆习俗,把土族在从游牧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变时期,如何把保存民族文化和适应新的生存关系有机地统一起来,凸现人们为了保存生命所作的斗争和思考。从而说明某一民俗活动的产生和变迁是因该民族的实际生存需要而产生和发生变化的,与该民族的生态环境、社会关系、生产方式和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息息相关,从中探索新时期土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新的结合点和心理适应性,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陕西党家村民俗家具传承研究
作者: 孙光瑞  日期:2014-04-01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民俗家具 传承 情感化设计 陕西党家村 新中式家具 
描述:位于陕西省关中地区韩城市西庄镇的党家村,是陕西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整、尚有居民居住的古村落,其中留存的民俗家具数量和质量堪称陕西之最。 本论文深入分析陕西党家村民俗家具的特征,并对影响其形成的文化因素进行探讨;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党家村所处关中地区,研究得到更具普遍性的关中民俗家具装饰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民俗家具研究已有的成果,构建民俗家具传承体系;从情感传承的角度对民俗家具传承体系进行应用探索。本研究将民俗家具置于“历史一现时—未来”的动态发展中看待,以求探索民俗家具研究创新之路。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1)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历史人文环境使陕西党家村民居建筑独具特色,党家村家具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也独具特色,在布局、品类、造型、装饰、用材、结构与制作方面都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党家村家具的艺术风格可以归纳为:造型简练、装饰有度,以方为美、曲以辅之,大气凝重、经济实用,量材制作、淳朴清新,地域特色、雅俗兼备。 (2)党家村地处陕西关中韩城地区,党家村家具必然受到关中文化、当地民俗的影响。党家村家具主要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受党家村商农合一的发展模式影响,党家村人秉承“富润屋,德润身”的古训,建宅与兴教共同重视,党家村家具也受到儒、士、商文化的影响。党家村家具还受到党、贾两大宗族文化影响。 (3)陕西关中民俗家具装饰总体特征是:装饰风格上刚柔并济;彩绘装饰突出;装饰形式规范;尚黑尊红。主要运用髹漆、雕刻等五种装饰手法。装饰题材:内容广泛,寓意丰富、美好,形式多样;依据题材内容可分为七大类。装饰部位成一定范式,重点装饰部位是椅背部、腿足部、牙子部等六个部位,此外还有满雕和个别特殊部位。 (4)民俗家具传承体系的构建能够为民俗家具研究和新中式家具发展之间提供有效联结,该体系包括传承价值、内容和手段。传承价值包括历史、文化、精神、科学、社会、审美、教育和经济七种价值;传承内容包括民族标志、民族精神、情感宝库等七项;传承手段包括教育传承、媒体传承、产业传承、社会传承和民间传承。 (5)现代设计理论中的情感化设计理论可以有效地实现民俗家具和新中式家具之间的情感传承。
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及其民俗文化研究
作者: 刘艺洋  日期:2014-06-30 来源 :西北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传承保护 建筑装饰艺术 民俗文化 窑洞民居 
描述: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最普遍、最活跃的一种艺术形式。陕北的窑洞民居具有黄土高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征,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源远流长,又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文化底蕴。本文秉承着这一观念,尝试着从文化内涵的视角出发,对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的存在形式、艺术风格、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阐述了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形式、艺术审美及人们的文化心理,试图认识到这种建筑装饰的文化价值,唤起人们对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的关注和保护,激发陕北文化活力,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陕北文化品牌,繁荣地域经济。
清代马政对辽西走廊民俗文化的影响
作者: 王颖超  日期:2005-05-01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马政 辽西走廊 清代 影响 民俗文化 
描述:本文选取辽西走廊作为调查与研究的个案,采用田野作业方法与文献法,把清代马政和这一地区的民俗文化联系起来考察,力图从现实性的存在状态去追溯历史因素如何发生作用的视角对这一区域性文化展开论析,主要从物质生产民俗、交通商贸民俗及精神信仰民俗三个方面来探讨清代马政对辽西走廊民俗文化的影响。 正文包括绪论、四个章节及结论三大部分。 绪论部分交待了选题的目的和意义、与选题相关的研究概况、研究方法等问题。 第一章主要交待了选题研究的个案——辽西走廊的概况,对辽西走廊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及辽西走廊在清代的地位作了简单介绍,以便为下文的研究作铺垫。 第二章从农业和牧业两个方面探讨了清代马政对辽西走廊物质生产民俗的影响。指出由于清代满族皇庄和大凌河马场的设置,关内汉族流民的不断涌入,使辽西地区的人口迅速增长,逐渐聚集成村落。这些中原汉人在带来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的同时,还因地制宜,形成适合当地环境和条件的农业生产习俗惯制。在畜牧业经济的生产上,吸收借鉴了国家养马场先进的养殖和管理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牧业生产习俗,并一直传承至今。 第三章探讨了清代马政对辽西走廊交通商贸民俗的影响,指出驿路的开辟和建设,不但有力地推动了整个交通事业的发展,而且促进 了经济的繁荣,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 第四章主要从马神庙的历史变迁这一角度来探讨清代马政对辽 西走廊精神信仰民俗的影响,对如何保护与传承民俗文化,特别是如 何正确看待信仰民俗及庙会的复兴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结论部分从历史性与地域性的角度对清代马政与辽西走廊民俗 文化的形成关系做了总结。指出上层政治制度的扶植、倡导与禁止能 够影响民俗文化的形成和传承,同时,民俗文化也会以其自身的特点 和上层文化发生互动,从而形成该地域所特有的民俗文化。 本选题具有以下两方面的意义:首先,从文化史的角度来说,可 以为研究辽西走廊这一地域文化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料,因为本文掌握 有大量的第一手的文献资料和田野调查资料,研究的是普通民众的生 活史,因此,本选题具有民族志的意义。其次,从民俗文化的应用角 度来说,本选题对辽西农牧业、商业及新时期庙会复兴等问题的探讨 具有为现实服务的意义。 关键词:清代,马政,辽西走廊,民俗文化,影响
文化生态视野下的民族节庆研究
作者: 张莎莎  日期:2014-01-01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那达慕 文化生态 民族节庆 
描述:这是一个需要节庆的时代,民族节庆不仅仅是庆祝和文体娱乐,民族的历史、礼仪、道德规范以及祈福、禁忌等活动都在节庆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它的神秘性加上这一时代对节庆的需求,使民族节成为旅游业最重要的支撑点,且它的价值也远高于后来所创造的新节庆。那达慕是中华文明三大文化源头之一,它是基于传统游牧文化和原始信仰体系,以传统三项竞技——“男儿三艺”为核心内容的集体育、服饰、饮食、歌舞、诗词、交流为一体的民俗节庆活动,它是草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族的文化象征符号。它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如今又与区域节日文化的重构息息相关。我们在大力开发它的同时应避免过去节庆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因过度开发和市场化运作而导致节庆文化的原真性消失,周边生态环境恶化,民族精神丧失和各相关利益方矛盾冲突等问题。这就需要用一种可行的方法对民族节庆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出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使节庆起源于人类并继续服务于人类。 本文以民族节庆为研究对象,首先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文化生态以及民族节庆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一些基本理论进行阐述。然后通过分析国内民族节庆的发展现状,提出民族节庆在演变过程屮出现的普遍性问题,以及其它国家在民族节庆传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接下来,运用文化生态学的方法分别从经济发展、生产方式、外来文化等方面对民族节庆的演变原因进行分析。最后,以内蒙古那达慕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借鉴其他国家节庆开发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内蒙古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从保护当地文化生态的视角出发,分别从品牌建设、产品开发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保护策略几个方面对内蒙古那达慕的开发提出相关建议。希望能够给那达慕大会及国内其他民族节庆的开发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哈萨克族茶俗探析
作者: 赵岩  日期:2014-03-01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哈萨克族 茶俗 茶文化 
描述:本文以阐述哈萨克族茶俗为主线,通过论述茶的传播和各民族茶俗文化的对比,理清哈萨克族茶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播过程。结合历史、文化、自然、社会等因素,分析其内涵和外延。 第一部分为背景介绍分析。梳理了茶的起源传播、哈萨克族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探讨多族源、交通线发达和茶贸易兴盛对于哈萨克族及其先民茶文化的促进作用和影响,成为后面展开介绍的基底。 第二部分为核心内容之一,系统介绍了哈萨克族茶的种类、茶具、茶点、茶礼仪和禁忌以及茶的社会功用,全面、生动的展示了哈萨克族茶文化的各个方面,着重展示了经济生产方式对于茶文化的塑造并引出现代化对其茶文化的影响。 第三部分为核心内容之一,梳理茶的药用、食用、饮用这一发展趋向,梳理哈萨克族茶俗中所保留的汉族茶饮习俗,比较与哈萨克族茶饮有亲缘关系的蒙古族茶俗、藏族茶俗有何区别,最后突出介绍哈萨克族茶俗的特征。 茶从一种单纯的、天然的植物性饮料深入的融合到人们的生活当中,被人们赋予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含义,形成一种超脱其自身物质属性的文化,本身就是值得人们深入研究和思考的,甚至于游牧社会和农耕社会间,更是发挥了一种纽带的沟通作用。于茶俗中体味人生、品味交融、体察变迁,成为民族文化的标志。
六、豆儿匠唱词选
作者: 暂无 日期:2017-03-13 文献类型 :地方志
描述:
从临潭“花儿会”的祭神活动解读甘南汉藏关系
作者: 杨燕  日期:2005-04-15 来源 :四川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临潭 甘南 汉藏关系 花儿会 祭神活动 
描述:“花儿”是西北地区多个民族共同传唱的一种民间歌谣,花儿会则是“花儿”的演唱会场,它们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花儿”与“花儿会”是西北八个“花儿民族”的文化集合体,映射了各民族长期和睦相处的社会内涵,成为民族迁徙、民族交流、民族融合、民族团结、民族发展的最有力的证词。“花儿会”是过去庙会活动的代名词。祭神是临潭“花儿会”中的主要活动,它与唱“花儿”是“花儿会”中两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本文以临潭县新城乡和八角乡的花儿会为个案,以临潭“花儿会”中的祭神活动为线索,解读了甘南地区的汉藏两族在信仰、习俗、文化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并从传说、文化生活、混合性“花儿”等角度加以印证,进而从汉藏“共信”的历史渊缘、汉藏移民及历代统治者和当代政府对藏族实行的民族政策等方面解读了甘南地区汉藏两族民族交往、民族融合、文化互动和渗透的必然性。
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妇女“茶宴习俗”研究
作者: 古尔古丽·木明  日期:2014-05-30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文献类型 :学位论文 关键词:恰依 维吾尔族 习俗 
描述:《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妇女“茶宴”习俗研究》一文对乌鲁木齐地区维吾尔族妇女“茶宴”及其相关的习俗进行了探讨。“茶宴”是维吾尔族妇女社会生活中社会交往、社交礼仪、社会援助、社会网络集一身的传统茶宴习俗。 本文绪论部分,简要介绍了本文相关的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概念进行了解释。 本文第一章,对维吾尔族妇女“茶宴”及其相关习俗的由来及其在城市中的形成特点进行了阐释。并在此基础上,对维吾尔族妇女“茶宴”聚会方式的种类、内容及其形式结合田野调查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了解析。 本文第二章对维吾尔族妇女“茶宴”及其相关习俗的民俗结构及其社会作用进行了分析,总结出这一聚会形式的民俗元素特点,分类出其民俗核心范围和辅助范围。 本文第三章,对维吾尔族妇女“茶宴”聚会方式近30年间的变迁特点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