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研究

日期:2012.06.01 点击数:1248

【类型】学位论文

【作者】李恩 

【中文关键词】 生态农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 人与自然和谐 农村生态文化

【英文题名】The Study of China's Rural Eco-cultural Construction

【中文摘要】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自然灾害频繁爆发,并且出现了几十年不遇的极端异常天气。这些异常情况,在我国也屡见不鲜。这些灾害性天气,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追求高增长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严重破坏。20世纪末,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绿色经典文库,在总序中吴国盛指出:“我国经济正处在高增长时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环境状况不断恶化,但有关调查却显示,我国公众和学界的环境意识均非常欠缺。我们深感,弘扬绿色意识、倡导绿色观念、确立绿色伦理,是我们走向新世纪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文化工程,中国的绿色事业任重而道远。”可直到今天,在高速增长的过程中,追求财富的“企业家”们,对环境的关怀依然少见行动。一轮又一轮的自然灾害与恶劣气候,在反复地提示人们:要关爱地球,关爱自然,关爱万物。正如卡洛琳·麦茜特所描述,“有毒的废弃物、杀虫剂和除草剂,渗透到地下水、沼泽地、港湾和海洋里,污染着盖娅的循环系统。伐木者修剪盖娅的头发,于是热带雨林和北部古老的原始森林以惊人的速度在消失,植物和动物的物种每天都在灭绝。人类与地球之间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伙伴关系。”这是1990年环境关注者发出的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整个星球的呼声,然而直到20年后的今天,这个问题依然没有被真正地关注和重视。新一轮的自然报复行动再次提醒人们要重新审视追求财富增长的发展方式,让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2009年12月,世界气候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如何解决现有经济增长(发展)方式给人类的生存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和造成的严重的生态危机。这种追求高增长的生产方式已经对自然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空前的破坏,这种危机正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在经历了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之后,我国农村建设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首先解决了十三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为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又必须对中国农村、农业和农民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三农”问题将关乎着中国乃至世界未来发展走向和人类的可持续性。在世界环境危机、生态危机频繁爆发的今天,我们必须回归理性来寻找导致这些危机的根源。在理论与实践工作者们寻找的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农业作为生态修复功能的产业时代已经终结,现在为了实现人类(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部分土地稀缺的发达国家)的粮食安全,农业已经成为新的主要环境污染源,农业生产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寂静的春天》里所描述的景象既生动又深刻。美国五十年前所出现的危险景象正陆续发生在我国粮食主产区。过量施肥,滥用农药,大量喷洒除草剂,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显现,对人类的健康已经造成了严重后果。这些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如此严重的破坏来自于农民自我生存的需要,来自于西方科技文化的影响,也来自于农业农村落后现实的无奈。问题的解决,光靠技术进步无法实现,技术只能解决产量提高和资源利用效率问题,而无法解决如何利用资源和如何复活自然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光靠农民自身也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农民作为不完善的市场经济行为主体无法自觉地关注人类的持续发展而放弃现有的生活方式,进而寻找存在极大风险的新的生存出路;问题的解决,光靠经济的方式也无法实现,经济的目标只关注利益,当一项新的选择没有更多的利益出现时,“理性”经济人不会选择这项新事物。所有这一切都需跳出传统的单向解决问题的思路,用更深层次的方式来寻求解决之道。而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将为所有这一切问题的解决提供全新的思路和途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将包括导引方向的精神文化、秩序规范的制度文化和具体实践的物质文化。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中,既要坚持马克思人与自然本质统一的和谐思想,又要发挥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同时也要借鉴西方保护自然的环境伦理。并将马克思批判文化、中华传统主动适应文化和西方解决问题文化结合起来,建立起更具综合性的全新生态文化思想与发展战略,在理论与实践统合中努力前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真正和谐。 生态文化就是人类按照生态规律而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内容。当前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物质生态文化扭曲、制度生态文化建设缺失、精神生态文化建设空白。针对这些问题,结合生态文化建设的本质内涵,提出我国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及出路:将发展生态农业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选择,生态农业可以实现资源、环境、效率、效益兼顾;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综合农协)作为完善农村制度建设的有效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既实现了创建初期的经济功能,更起到了农村社会大发展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文化作为农村文化发展的终极目标,只有全体成员懂得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的精神,才能真正发挥建设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建设中国农村生态文化,还要国家实行与这些路径相配套的保障措施才能确保其实现。确保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国家责任,缩小城乡差距;培养塑造生态化农民,保障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主体的自觉行动;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由家庭向自然地建设生态文化;追求文化自觉,保障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实现;协同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农村综合环境是吸引优秀人才逆向流动的必然选择,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对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福利是一个有效选择。 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不是单一的经济研究可解,也不是单一的社会学研究可解,既不是单一的金融学研究可解,也不是单一的管理学可解,既不是单一的技术进步可解,也不是单一的哲学思维可解,必须将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研究。而农村生态文化作为一项包括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次内容的建设,可以涵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视域,作为一项系统研究,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初步给出了我国农村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

【专业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授予年度】2012

【导师姓名】韩喜平

【合作导师姓名】无

【英文摘要】 In the 21st century, frequent natural calamity broke out around the world, and extreme weather in decades of abnormal arose. The situation also happened in our country.

【英文关键词】 Rural Eco-cultu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Farmers'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语种】无

【基金】无

【UDC】无

【中图分类号】C41

【正文总页码】无

【学科】无

【研究方向】无

【全文挂接】 全文阅读 

3 0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