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西汉时期的西域研究
作者: 周建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设置   作用   建制   职责   西汉   西域都护   考述  
描述: office term likely from the BC20 to BC18. Moreover, a Xiyu Duhu named Qing and he worked during AD1
全文:大龙先生的观点,即西域的前身是西汉政府派往西域的使者。此外,笔者对西域的始置年代也进行了考证,基本赞同李炳泉先生的观点,即西域的始置是在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但是其开施政是在神爵三年
先周豳战争与农耕文化
作者: 王丽娟   来源: 陇东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北豳周祖   深远影响   耕战模式  
描述: 周祖不窋、鞠陶、公刘徙居豳后,继承后稷之业,拓荒垦田,并把当地戎狄游牧文化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了豳农耕文化。在其影响下,周祖以融合、防御为主的战争方式解决与戎狄部族的关系。豳周祖创业之初,采取的这种耕战并存模式对周祖后代的立国思想、战争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代西宁田赋考略
作者: 赵珍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罗卜藏丹津   西宁县   西宁办事大臣   收获物   河湟地区   西宁府   土地占有   军户   赋考   乾隆朝  
描述: 河湟地区有文字记载的田赋征纳始于元忽必烈统治之初,以前,则史无明文记载。中统八年(1267年)规定,西宁州赋税与僧道同,即“白地(旱地)每亩输税三升,水地每亩五升。”然而迨至明代,河湟地区的土地占有关系仍以各种形式的屯田为主,其中以军屯最为常见,其收获物除了军户食需外,悉以“屯田子粒”的名义为国家征取,以供军需。“屯田子粒”是土地税与地租的合一物,不是纯粹的田赋。到明中后期,屯田多被军官吞噬,军
陕西东皮影戏的艺术特点及表现手法
作者: 雷中民   胡茗   来源: 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艺术   皮影   造型手法  
描述: 陕西东皮影有着独特的艺术性及文化特征,保护、传承与创新就是对民族文化重树的当务之需.从东皮影艺术形成的因素入手,阐述了其造型、制做、色彩、演唱等艺术表现手法.分析了皮影在其形成后的社会文化背景与
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及其民俗文化研究
作者: 刘艺洋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承保护   建筑装饰艺术   民俗文化   窑洞民居  
描述: 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最普遍、最活跃的一种艺术形式。陕北的窑洞民居具有黄土高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征,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源远流长,又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文化底蕴。本文秉承着这一观念,尝试着从文化内涵的视角出发,对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的存在形式、艺术风格、民俗文化等方面进
全文: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最普遍、最活跃的一种艺术形式。陕北的窑洞民居具有黄土高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征,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源远流长,又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文化底蕴。本文秉承着这一观念,尝试着从文化内涵的视角出发,对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的存在形式、艺术风格、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阐述了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形式、艺术审美及人们的文化心理,试图认识到这种建筑装饰的文化价值,唤起人们对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的关注和保护,激发陕北文化活力,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陕北文化品牌,繁荣地域经济。
西迁背景下的锡伯族戏曲“汗春”研究
作者: 肖学俊   来源: 中央音乐学院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迁   锡伯族   多重认同   族群意识  
描述: This thesis is a special study on Handucun, traditional opera of Sibe ethnic community of Chabuchaer, Yili Zhou Autonomous Region of Xinjiang.
全文:本论文是对新疆伊犁察布查尔县的锡伯族群民间戏曲艺术汗春所进行的专题研究。论文的写作是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已有研究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本人较为深入的田野工作,对汗春艺术及相关文化背景进行了全面
陕北剪纸艺术在休闲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耿阳   来源: 浙江农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剪纸艺术   陕北剪纸   休闲装设计  
描述: 陕北剪纸是黄土地上广大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地域特色极强的陕北剪纸。它完整的保留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被专家们称为解开中华古老文化的“活化石”。陕北剪纸具有淳朴、粗犷、简练的艺术特点,与休闲装自由的款式设计,图案选择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相吻合。
全文:陕北剪纸是黄土地上广大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地域特色极强的陕北剪纸。它完整的保留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被专家们称为解开中华古老文化的“活化石”。陕北剪纸具有淳朴、粗犷、简练的艺术特点,与休闲装自由的款式设计,图案选择上具有很强的包容性相吻合。将陕北剪纸艺术运用在休闲装设计上,不仅增添休闲装的文化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文化和生命力,还能迎合当下人们对休闲装个性化、感性化消费的需求。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实证考察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大量借鉴中国服装史、休闲装设计等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陕北剪纸艺术及其在休闲装中的应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文章首先介绍陕北剪纸的起源,特点及题材分类,深入探究陕北剪纸图案的文化内涵。其次,以民间剪纸的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研究剪纸艺术与传统服饰的内在联系。第三,结合国内外剪纸服装设计实例,分析陕北剪纸在休闲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和现实意义。最后,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上设计制作成衣,以实践的形式探讨陕北剪纸艺术在休闲装设计中的运用。 在现代休闲装设计中运用陕北剪纸元素,拓宽了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上的表现形式,为传统剪纸艺术形式融入国际化服装设计潮流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设计支撑。这对休闲装的发展以及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均具有深刻的意义。
从画像石资料论东汉陕北农牧业的发展
作者: 武颖华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陕北   养殖业   狩猎业   种植业   汉画像石  
描述: 陕北是我国画像石出土较多的地区之一,其图像直观展现了东汉陕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农牧业画像石是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一类。本文在对画像石资料进行真实性分析后认为其能够作为史料直观且真实地反映陕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因此,笔者尽可能多地收集陕北地区出土的农牧业画像石,通过对比研究、综合分析的方法寻
全文:陕北是我国画像石出土较多的地区之一,其图像直观展现了东汉陕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而农牧业画像石是陕北地区极具特色的一类。本文在对画像石资料进行真实性分析后认为其能够作为史料直观且真实地反映陕北地区的农牧业发展状况。因此,笔者尽可能多地收集陕北地区出土的农牧业画像石,通过对比研究、综合分析的方法寻找不同画像石中同一类图像之间的异同,再结合史料进行研究,尽可能真实再现东汉陕北农牧业的发展状况。 画像石属于考古文物,陕北画像石资料的发掘时间较早,由于技术的落后、环境的限制,我们很难看到当时出土时的原貌,特别是画像石出土时有些有鲜艳的色彩,一经空气氧化便很快消失,因此笔者在涉猎大量考古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深入到绥德、米脂、神木、榆林等画像石出土地、以及汉画像石博物馆仔细观察原石并对当时考古挖掘工作人员进行调研,尽可能真实的还原画像石的本来面目。 通过回顾学术史,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发现学界利用画像石从历史地理学角度对陕北东汉时期的农业地理研究较少,这就为本文研究留有较为广阔的余地,因此本文的序言部分就着力于与本文研究密切相关的学术史回顾,并介绍研究区域和研究内容,为全文的研究提供研究方法和思路。 为了达到研究的目的,本文从种植、养殖、狩猎三个角度全面分析和论述了画像石所反映的东汉时期陕北地区农牧业的发展状况,其中探讨了东汉陕北农牧业发展与少数民族、汉民族的交融的相关性,以及通过狩猎画像石分析陕北动物食物链所反映的生态环境变迁。 关于对东汉陕北地区种植业的发展状况研究,本文通过解读陕北出土的种植业画像石,根据图像分析其反映的农业要素,了解东汉陕北常见的农作物种类、耕作方式、农具类型以及田间管理技术,从而判断东汉陕北主要的农耕区域,总结其发展特点。得出无定河流域的农业生产较其他地区普遍,边郡农业较发达的结论。 对于陕北养殖业发展状况的论述,由于陕北出土的关于养殖业的画像石十分繁多,故本文在对养殖业画像石进行分类整理的基础上,并结合相关史料得出陕北养殖业可分为大牧场放牧和家庭养殖两种类型,通过分析不同牲畜的形象判断其不同的用途。得出陕北养殖业的发展是在游牧民族内迁大的社会背景下,受游牧民族影响出现的经济态势,并且形成了无定河下游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榆林、神木等长城沿线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格局。 在论述东汉陕北狩猎业的发展状况时主要是分析画像石中的狩猎场面。这是因为狩猎场面是陕北画像石中极具普遍性且富有特点的图像,通过解读狩猎画像石中的具体形象,整理得出东汉陕北盛行的三种狩猎方式,即猎手围猎、猎鹰捕兔、猎犬辅助。通过将不同的狩猎画像石以连环画的形式相连复原了东汉陕北的狩猎场面。同时通过对山林、鸟兽画像的分析得出东汉陕北的生态环境,对其所表现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作以小结,得出狩猎画像石的分布地域最广,是陕北地区农业及畜牧业的重要补充这一观点。 最后,通过对不同类型画像石的出土地进行分析整理,得出全文最主要的观点:东汉时期陕北以绥德、米脂地区为代表的无定河下游区域是主要的种植业区域,而以神木、榆林为代表的长城沿线则是畜牧业、养殖业为主的畜牧区。这也正是本文的创新之处,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区域进行微观分区,尽可能细小的展示该区域的农牧业发展状况,做到从细微之处着手,得出全面的结论。
陕北绿色农业模式研究
作者: 晁团光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陕北   模式   农业可持续发展   绿色农业  
描述: d the fragile district of ecology of our country .
全文:陕北榆林地区是晋、陕、蒙能源重化工基地中心地带,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区。自1998年被国家批准建设能源化工基地以来,开发速度和规模逐步提升,推动了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但经济的发展尚未摆脱以资源开发为主导产业的外延式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新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对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传统农业耕作粗放,加之过去滥垦滥伐,过度放牧,水土流失和土壤风蚀沙化加剧,严重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发展绿色农业可以使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发展与生态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经济,能够达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是解决陕北生态脆弱和社会经济贫困两难选择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本文以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了陕北绿色农业发展的成果与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陕北绿色农业发展总体思路,详细分析了各类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的特点与应用条件,并对陕北绿色农业模式的应用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全文共五章: 第一章:导论。主要描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说明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可能创新之处,是文章的引子。 第二章: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了本研究理论依据和方法,是文章的铺垫。 第三章:陕北绿色农业发展现状。阐述了陕北榆林这一具体区位的生态、社会、经济现状以及绿色农业发展的成果与问题,是文章的研究载体。 第四章:陕北绿色农业发展的思路与模式。本章针对前述问题,提出陕北绿色农业发展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并对适合陕北特点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与评价。本章是整个文章的核心。 第五章:陕北绿色农业模式的完善与推广。本章从技术及政策层面提出了促进陕北绿色农业模式发展的建议。
陕北枣树食芽象甲防治技术研究
作者: 唐学亮   赵宏志   张学武   来源: 陕西林业科技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枣树   食芽象甲   粘虫胶   防治  
描述: 枣树食芽象甲是陕北枣区最主要的害虫之一,为了探索高效、无公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和化学农药相比,目前采用粘虫胶防治枣树食芽象甲,防治效果好,同时可大幅降低果树上农药的用量,降低防治成本,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 1 2 ... 20 21 2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