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论“谚语
作者: 霍旭东   来源: 山东大学学生科学论文集刊(人文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信自己   使人   人兄   人民口头创作   人民群众   克雷洛夫   成淹   军众   自我教育   有对  
描述: 前言人民口头创作在民间的流行,谚语一类是占有很大比重的,它似乎比歌谣在社会各阶层流行得更为普遍和广泛。谚语虽然是由三言两语所组成的短小的句子,但它却饱藏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感情
谚语的思想和艺术
作者: 朱泽吉   来源: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相信自己   瑟斋   文学作品   周秦   民间创作   口头创作   水往低处流   民间歌谣   人往高处走   旧时代  
描述: 谚语是民间口头创作中的重要形式之一。虽然它在体制上比起民间歌谣或故事来更为简约,但它同样是以艺术的手法反映了现实,表现了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同样是人民所掌握的宣传教育武器,具有文学作品的特质
民国以来甘肃农谚文献述论
作者: 吉顺平   来源: 河南图书馆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搜集整理   地方文献   文化研究   甘肃农谚  
描述: 民国以来,伴随着歌谣运动和时人对农业的重视,甘肃农谚开始得到搜集整理。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壤普查与气象调查等运动,掀起了农业谚语整理的高潮,形成了大量内部编印文献。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又掀起谚语整理的热潮
中国古代气象灾害(2)
作者: 卢敬华   刘纯武   来源: 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认识   中国古代   防治   气象灾害  
描述: 论述中国古代人们对气象灾害的认识以及时气象灾害的防治,以便为当代的防灾、减灾提供有益的借鉴。
《史记》中歌谣谚语的思想性及其艺术价值
作者: 康学伟   来源: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项羽本纪》   刻骨仇恨   兰陵女儿行   长安古意   颍水   楼护   艺术价值   夏桀   拟咏怀   李将军列传  
描述: 司马迁不朽的史学巨著《史记》,之所以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是和作者卓越的语言技巧分不开的,而广泛引用民间歌谣谚语,也是构成《史记》生动语言的一个重要因素。 查《史记》全书,引用歌谣谚语达一
陕西省冬小麦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
作者: 孔坚文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区划   陕西冬小麦   风险评估   气象灾害  
描述: 陕西省处于我国西北大陆性气候与东南沿海季风气候的过渡带,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区域。由于陕西省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征比较特殊,其农业生产经常受到多种气象灾害的影响,作物的产量损失严重。将自然灾害风险评价
全文:的机理出发,建立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对陕西省冬小麦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 (1)陕西省冬小麦灾害辨识。通过对陕西省冬小麦整个生育期内容易遭受的农业气象灾害进行辨识,判断
第二节 谚语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地方志
描述: 第二节 谚语
西安地区玉米主要病虫害的气象预测
作者: 曲静   王昱   曹瑛   来源: 作物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玉米   气象因子   病虫害   预测模型   西安  
描述: 根据西安地区2002~2011年玉米主要病虫害总发生面积及相应气象资料,采用相关系数法、逐步回归分析方法,筛选出相关显著的气象因子,建立西安地区玉米各主要病虫害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各
中国古代的农业气象科学技术之二——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
作者: 陶毓汾   来源: 农业气象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路有饿殍   气候异常   农业气象灾害   沈氏农书   生产水平   人庶   气候变迁   志上   农业生产   《齐民要术》  
描述: 农业生产的丰歉受气象灾害影响很大,特别是在古代,生产水平较低,抗灾能力较弱的情况下更为突出。每当出现长期的或大范围的气象灾害,往往造成农业严重减产,带来饥馑和灾荒,经济破产,民不聊生。古书和县府志上
《水经注》的歌谣谚语
作者: 陈桥驿   来源: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牛滩   郦学   道元   许伟君   乾嘉   苏轼诗   《水经注》   著名文学家   碑版   经述  
描述: 《水经注》一书,除了它在地理、历史、考古、民俗、文献、目录、碑版等方面的学术价值以外,由于它的文字生动,语言丰富,所以在文学上也有很高地位。唐朝诗人陆龟蒙诗:“山经水疏不离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诗:“嗟我乐何深,水经亦屡读。”说明他们对于此书的爱好。当然,他们对此书的爱好,绝对不是乾嘉学者的热中于考据,而是对此书在文学上的欣赏。我在拙著《论郦学研究及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一文中已经述
< 1 2 ... 3 4 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