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传统农具
作者: 杜怀超   来源: 当代农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里长   最底层   无根   中国的传统   锄禾   王祯农书   中国作协   桀骜不逊   作家协会会员   人的生命  
描述: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色彩,也拉扯着我们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传统农具
作者: 杜怀超   来源: 当代农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客愁   月明星稀   中国的传统   梭罗   一松   陆放翁   客衣   《瓦尔登湖》   作家协会会员   在自然中  
描述: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光芒,也拉扯着我们重新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化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传统农具连枷
作者: 杜怀超   来源: 当代农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竹片   最底层   农忙时节   石碾   中国的传统   条编   当代农机   四时田园杂兴   南宋诗人   禾场上  
描述: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色彩,也拉扯着我们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道家学说与农耕文化
作者: 樊志民   卫丽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社会   大学问   贯穿古今   中国传统农业   申论   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过程   农业文化遗产   生产部门   道家学说  
描述: 有人讲道家是"参天地化育"的大学问,那么道家学说理应与中国传统农业(学)具有比较密切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但是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关注。我们试想就此予以申论,敬希方家指正。一.农蕴诸学农业是古代社会
传统农具石磨
作者: 杜怀超   来源: 当代农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作者简介   中国的传统   磨齿   字脚   给你   当代农机   茅草屋   作家协会会员   黄昏时分   不知道  
描述: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色彩,也拉扯着我们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化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传统农具石碾
作者: 杜怀超   来源: 当代农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乡场上   村前   我不知道   这个世界   石碾   中国的传统   你我   圆木   作家协会会员   一把香  
描述: 作者以散文的形式对中国的传统农具进行了一番别有韵味的记述。娓娓道来中,那细腻而富有情感的文字赋予冰冷的器物以温情而传奇的色彩,也拉扯着我们走进历史,领略五千年中华农耕文明的质朴、厚重与博大精深。
屯田的生财之道
作者: 翁礼华   来源: 浙江经济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财之道   民屯   商屯   国有土地   财政支出   军粮供应   前元   财政收入   元狩   汉军  
描述: 在农业社会能把劳动力与土地结合在一起便能产生财富。屯田生财是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的一项有效手段在农业社会能把劳动力与土地结合在一起便能产生财富。而把国有土地与劳动力结合在一起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就是屯田。屯田生财是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的一项有效手段。屯田有军屯、民屯、商屯三种。屯田,最早始于边防军粮需要。西汉前元十一年(前169),汉文帝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以解决边防军军粮供应短缺问题。正式军屯则始于汉武帝时期,元狩四年(前119)汉军击败匈奴
也谈曹魏屯田史上的“分田术”
作者: 王忠全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分田   古代社会   《三国志》   租赋   田业   官牛   任峻   农业发展史   曹魏时期   黄巾军  
描述: 来讲,对“分田术”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几种论点:1、认为“分田术”就是一种“于官便,于客不便”的办法。2、认为“分田术”就是以是否使用官牛为区别,实行生产物分成制。3、认为“分田术”就是将土地以份地形式分给农民耕种的“授田”之法.
怎样知道古人的食谱
作者: 周立明   来源: 化石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业时代   兽骨   发展水平   史前时代   历史难题   玉米栽培   历史形态   生产力水平   社会情况   分时期  
描述: 古代人们吃什么?这对历史学家来说是极为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呢?因为历史学家研究的是社会的历史形态,而无论什么社会,它能够存在,最起码的条件就是组成这一社会的人们必须生产出足以供自己生存下去的食物,因此,围绕“吃饭”问题展开的生产、消费是任何一个社会最基本的活动。食物的种类与生产力水平、社会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因此,如果能知道古代人们吃什么,对于推知他们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情况、社会情况,都是十分有意义的。然而,历史学家碰到的困难是,怎么才能知道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代人们吃些什么。过去,历史学家主要依靠挖掘出来的与古人遗骨在一起的生产工具,啃过的兽骨、残存的粮食化石等来推测古人的食物,这样的方法虽然也能提供一些信息,但毕竟十分间接,所提供的信息也十分有限、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与片面性。
敦煌文书与王道士
作者: 李索   来源: 江汉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道士   斯坦因   敦煌石室遗书   无意之中   一九   巡防营   敦煌文书   敦煌莫高窟   桔瑞超   佛窟  
描述: 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是一座佛教艺术宝库.由于战乱频仍州到近代,那里早没有佛徒活动了。上个世纪后期(确切年份已难考订),佛窟住进了一位道士。这道士,名叫王国(?),湖北麻城人。有一年大旱,民不聊生,王氏离乡入西北肃州巡防营当兵。退役后,即在酒泉出家做了道士。不久,他到敦煌莫高窟,接管了这个本是佛教活动的场所,并准备将之改为道教场所。一八九九(一说一九00)年,他无意之中发现一处被密封的小洞(因其中
< 1 2 ... 17 18 1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