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陕西白水苹果园土壤元素分布与环境研究
作者: 董红梅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人为富集   土壤剖面   自然富集   元素分布   预测模型   白水苹果园  
描述: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自然资源,而土壤元素的丰缺情况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研究土壤元素的组成,不仅能认识土壤元素的垂直分布特征及成因,而且对揭示人类活动的污染强度和影响深度,对改善土壤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之一,但多年种植造成果园土壤质量
全文:模型。采用单因子和综合指数对土壤剖面的重金属含量进行了环境评价,利用磁化率和色度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快速诊断与预测。 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与认识: (1)土壤以粉砂为主,pH值为7.0-8.3,呈中
蚕丝文化符号对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的表达
作者: 蔡璐   来源: 西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集体意识   蚕丝文化符号   农耕社会  
描述: 蚕丝文化是基于养蚕缫丝纺织生产活动,以物质和非物质遗存为表现形式,所形成的价值观、情感和社会行为方式的总和。华夏文明孕育了蚕丝文化,养蚕、栽桑、缫丝、纺织成为中华农耕社会中重要的经济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蚕丝文化这个抽象概念被具体化,其中甲骨文、神话传说、先蚕礼、陶蚕蛹、玉蚕、蚕形刻划、蚕织图、十二
全文:研究框架,从三大方面研究蚕丝文化符号对中华农耕社会集体意识的表达。最后,充实论文内容,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形成最终的文章。 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通过定性分析揭示蚕丝文化符号与中华农耕社会
明清医学专科目录研究
作者: 张晓丽   来源: 安徽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专科目录   医学   明清   文献价值  
描述: medical books. The medical literatures was very abundance in ancient China ,it were noted in the synthesis ogue.
全文:、脉经诊、针灸、临证各科、养生等类。医学目录类目设置专业化,体现医学的专业性,并根据医学学科发展与时代需要,设置新的类目,设立医学丛书、医案医话等类目。医学目录分类更细,划分二级类目,形成子目,一级类目
古籍智能处理技术研究
作者: 常娥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古籍数字化   自动校勘   古籍整理专家系统   自动编幕   农业古籍  
描述: 我国古籍数字化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主要标志是一批大规模、基础性的古籍著作被开发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产品,并成功走向市场。相关研究论文很多,其中主要对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进行了探讨,对古籍数字化取得的成果、数字化技术进行了介绍,然而很少见到有关古籍内
全文:技术问题,并且就农业古籍整理手段的现代化方面进行了论述,重点研究了农业古籍自动编纂和自动校勘技术及其相关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对古籍数字化相关技术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古籍数字化的关键在于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
作者: 赵凤远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重生观   庄子   天道观   齐物观   生态美学  
描述: 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被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思想家,而轴心时代产生的思想几乎蕴涵了后世所有文化观念的因子,从而能够长久惠及后世并具有永久的价值。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现实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促使庄子深入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些思考呈现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总体特征,其
全文: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被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思想家,而轴心时代产生的思想几乎蕴涵了后世所有文化观念的因子,从而能够长久惠及后世并具有永久的价值。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现实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促使庄子深入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些思考呈现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总体特征,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古典形态的生态美学智慧。为了准确地揭示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本论文分以下几个部分: "导论"说明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的选题依据、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写作思路。"选题依据"包括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说明进行这项研究是建设当代生态文明和生态美学观的需要。"研究方法"说明本文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统帅下,借助当代存在论哲学为指导,认为只有立足于"存在论"的"此在与世界"的在世方式才能获得人与自然、生态与人文的统一。同时它也是架通中西美学研究的桥梁。"研究现状"既概括综述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的前期成果,又指出了本文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点努力。"写作思路"主要说明了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和本文大致的思路。 第一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首先,本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神话传说、图腾崇拜、巫术仪式都是在理论形态的"天人合一"观念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文化现象,但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传递了"万物一体"、"天人相通"的观念,传递了万物"共生共荣"的观念,这些观念蕴涵的生态智慧影响了庄子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其次,本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之一,它所包含的"天人合德"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特别是他的"道",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再次,本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中原地区长期的开发和利用虽然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但是也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有效利用生态资源的思想或智慧。春秋战国时期剧烈变化的时代背景又进一步激发了社会生态方面的危机。这些都为庄子生态审美智慧的产生准备了丰厚的现实条件。 第二章分析了庄子"天道观"的生态美学思想。"道为万物之本"的观点说明了"道"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最根本的概念。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本根说"和"道法自然说",在此基础上对道的看法又有一些新的发展,提出了"道无所不在"的思想。庄子在老子更多地关注"道的本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道的遍在性",强调"道"的整体作用、并提出"自然化生"的思想。"道无所不在"的思想成为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重要根源之一。"以天为宗"的观点说明了"天"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另一个最根本的概念。人们一般将其作为道的从属范畴来理解,这有一定的局限性。庄子将"天"提升为一个与道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范畴。天的自然性是最突出的特征。"天"代表着自然事物的原生态或天地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但是庄子的"天"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神秘性特征,天的自然性和神秘性是浑然融为一体的。庄子所提出的"以天为宗"、"天而不人"、"人与天一"、"无以人灭天"等思想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观念。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也是其"宗天"观念的体现。 第三章分析了庄子"齐物观"的生态美学思想。"齐物观"所蕴涵的平等内涵和理想境界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它说明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等共生"的和谐关系。"齐物观"是"道无所不在"思想的最好说明,丰富了"万物一体"的生态审美观念。庄子的"齐物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本章探讨了诸子有关人与万物关系的思想对庄子的影响,并且从文字源流的角度阐述了"齐"字的初始内涵。庄子站在"道"的立场上看待人类和万物的生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生态平等"蕴涵的思想观念。"天钧"与"天倪"的思想蕴涵着古典生态环链意识和审美境界观念。"吾丧我"与"物化"的思想蕴涵着对"自我中心"的自觉放弃。"无用之用"的思想蕴涵着一种符合生态的价值观念。"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则蕴涵着倡导"平等共生"的生态情怀。"以遂群生"的思想则蕴涵着为了使其他生命能够理想化生存应该对人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观念。 第四章分析了庄子"重生观"的生态美学思想。"重生观"所蕴涵的尊重人与自然万物生命的思想也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本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对个体生命的重视。"重生观"更多地体现于如何通过现实的生活实践和人生的修养去实现所追求的境界。这也是一个生态审美实践的话题。庄子"重生观"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首先,庄子重视"养生"。庄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之所以存在不和谐的现象,是因为人不能站在"道"的立场上看问题。为了达到"重生"的目的,庄子认为必须通过"心斋"、"坐忘"等精神修养的方式,回归自然之道。其次,庄子重视"游世"。现实社会中充满了令人极度压抑和愤懑的现象,生命在那个时代显得脆弱和微不足道,如何从乱世中求得生存,庄子主张游于"人间世"。庄子"游世"思想的背后还包含着"逍遥游"这层意思。"逍遥游"更加侧重于精神境界的超越性。"游世观"体现了一种生存的策略和方式。最后,庄子重视"乐生"。乐生蕴涵着一种生态之乐,它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生命的关爱与欣赏、对人生死现象的达观以及对于理想生态社会的向往。"乐生"是"重生"的最高理想和现实归宿。 第五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这种当代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代人追求审美的生存所具有的启示:首先,庄子智慧地预言了生态灾难,对于人们生态危机意识的形成具有警示作用:其次,庄子的"齐物观"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平等"意识和审美境界;第三,庄子的"重生观"有助于人们从事生态实践活动和审美生存;最后,庄子"天道观"促使人们对大自然保持适度的尊重和敬畏,限制和削弱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妄自尊大的任意征服行为。 结束语:庄子生态美学思想对于当代人的审美生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其还具有相当大的历史局限性。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毕竟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和直观性。如果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发掘其积极的一面,使其与当代形态的生态理论相结合,实现一种现代性的转换。
黄河文明之近代转型研究
作者: 曲丽丽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母亲河   农耕文明   黄河文明   近代转型  
描述: 中华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地,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的主体和核心。20实际八十年代的电视纪录片《河殇》指出黄河能给予我们的已经给予了我们的祖先,在旧机体上生发不出新文明,简单粗暴的宣判了黄河文明的死刑。《河殇》的出现正是五四以来中
全文:大多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华汉字衍生于黄河流域;儒、道、墨、、兵、阴阳等中华元典智慧体系诞生于黄河流域;以“四大发明”为主体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诞生于黄河流域;以二十四节气为主的天文历法体系诞生在黄河流域
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
作者: 李永芳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会组织   活动   清末民国时期   性质   特点   发展  
描述: 近代中国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民从传统的血缘关系、宗族组织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主体,而农会作为超越宗族关系的社会组织则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于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清朝末
全文:起来的。1921年9月成立的浙江萧山衙前农民协会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具有鲜明阶级色彩、以解决农村社会矛盾为已任的新型农会。随后,广东海丰赤山、湖南衡山岳北等地农民协会相继建立。1924年1月国共合作实现后,国民党
汉代农业生产管理研究
作者: 黄富成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耕文明   小农经济   农业技术   汉代   农业生产   政府管理  
描述: 农业是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的统一,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是整个古代世界具有决定性的生产部门。两汉时期,为巩固集权统治地位,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干预的程度,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各种资源性要素,如土地配置、人口流动、技术传播、铁器布控、经济交流乃至农本文化的宣教、农田开发等因受集权政府政治、经济发展的战略及制
全文:”就是“代田”推行过程中,由大农相关专门机构研发的起翻土作用的带犁鐴大铁犁。由于它是铁官标准化生产的专用器物,价格昂贵,体积较大,不给也不适用于小农生产,因此“不给民用”。但翻土部件的出现为以后铁犁形制
< 1 2 3 ... 18 19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