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论陕西安塞剪纸和广东潮州剪纸的差异
作者: 吴文轩   来源: 装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   剪纸   民俗   潮州   安塞  
描述: 本文从自然地域和人文文化的角度出发,揭示在自然、人文和民俗的影响下,陕西安塞剪纸和广东潮州剪纸的种种差异,并分析两地剪纸的功用、手法、题材、纹样、风格的不同。
陕北低产枣园改造技术
作者: 郭燕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陕北   低产枣园   改造技术  
描述: 主要通过对枣园的整地、水肥管理、合理修剪、病虫害防治以及品种改良等技术措施来有效改造低产枣园,以提高佳县红枣的质量、数量,达到优质、丰产的目的。
西安地方剪纸文化及其相关习俗
作者: 王智   来源: 地方文化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剪纸   西安地区   造纸   纸扎   纸习俗   纸文化  
描述: 近百年来,因各种原因迁入西安的移民群体,陆续将各地的剪纸技艺和习俗融入西安,使得西安剪纸形态更为多样、复杂和更具包容性。纸文化在西安地区有过辉煌的历史,史料记载不绝,无论是考古发现,还是古代文学
延安剪纸
作者: 靳之林   来源: 装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剪纸艺术   炕围花   艺术内容   抓髻娃娃   劳动妇女   给你   艺术享受   事使   延喜   西河口  
描述: ,安详地离开了人间。老人在世时没有名字,人们都用她儿媳妇的名字叫她为延喜芳的婆婆。这件事使我很感动,也使我深思。在延安,在陕北,农村妇女们大都会剪纸。她们大都是“上炕剪刀下炕镰”的劳动妇女,逢年过节,一把剪刀,
剪纸艺术的文化之光
作者: 鹿燿世   来源: 浙江工艺美术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体系   剪纸艺术   油画家   中国古代传说   熔于一炉   抓髻娃娃   黄河中上游   延安大生产运动   基层工作   博物馆藏  
描述: 剪纸,是人人熟悉的民间艺术。在乡村农舍、商店橱窗、美术画廊,都不难见到那红艳艳,暖融融,喜洋洋的影像。而剪纸作为我国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其悠久的历史渊源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就鲜为人知了。70年代初,一个曾
剪纸探源
作者: 沈之瑜   来源: 文物参考资料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立春日   李夫人   贾充   美化生活   艺术加工   刻纸   元舆   艺术才能   种民   东坡先生  
描述: "剪纸"、"刻纸",虽然名称不同,但两者都是以纸为艺术加工的对象,运用不同的工具,同样达到造型目的的一种民间艺术。它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艺术才能与美化生活的愿望。近几年来各地出版了许多"剪纸"、"剔纸"等集子,有的是某一个人的作品的选集;有的是某一地区里的优秀作品的汇编。它们都是在"百花齐放,
新疆民间剪纸
作者: 陈竟   来源: 新疆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几何纹样   团花   鞋花   印染工艺   中原汉族   图案纹样   蓝印花布   民间剪纸   刻镂   历史文献记载  
描述: 一新疆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吐鲁番古墓出土的印花绢间歇纹样和纸钱、纸鞋、纸人等实物考证,远在西凉(东晋),新疆已将剪纸用于印染工艺的镂花版和礼神祭祖的随葬品。到南北朝时,新疆民间剪纸无论在
剪纸装饰与陶瓷艺术
作者: 宁钢   来源: 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作品   陶瓷装饰   新彩   釉上彩   民间美术   洁白如玉   色相对比   宁钢   审美价值   古彩  
描述: 陶瓷与剪纸都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将剪纸作为陶瓷装饰,有着独特的审美价值。本文论述了剪纸装饰的方法、特点和效果
民间剪纸中的“锯齿”和“月牙”
作者: 仉凤皋   来源: 装饰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运动感   团花   阴刻   表现规律   处理手法   中都   特殊表现形式   南北朝时期   民间剪纸  
描述: 民间剪纸作品中的“锯齿”和“月牙”是由特定工具和材料所规定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也是塑造剪纸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对某些不甚理解或不善于运用民间剪纸特有的程式化的表现方法的新剪纸作者、以及一味以剪纸追求
中国剪纸艺术
作者: 赵忠     段福林   来源: 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剪纸艺术   美术工作者   美化生活   劳动妇女   艺术小品   民间剪纸   古代科学  
描述: 剪纸是一种装饰艺术小品。我国民间剪纸有悠久的历史,经历近一千五百年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民族艺术中一枝传统的鲜艳之花。它扎根于民间,为广大群众直接掌握,特别是成为农村劳动妇女美化生活的一项艺术活动。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