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分期分区及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 周静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分期   齐家文化   磨沟墓地   分区  
描述: Qijia culture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provides a new way, and the cemetery in the transition to the Siwa Culture Remains found was Qijia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wa culture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We will Qijia 2008 Mogou based on newly discovered tomb, the tomb
全文:磨沟墓地的发现,丰富了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研究的资料,为深入探讨齐家文化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提供了新材料,而该墓地中向洼文化过渡遗存的发现,为齐家文化与洼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
两汉护羌校尉研究
作者: 谢绍鹢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设置   羌人   评价   护羌校尉   事迹   官署组织   两汉  
描述: 在叙述两汉时期羌人的分布地域、支系、人口和家庭、牧农业等生计情况、社会性质和奴隶的基础,指出汉羌的接触交往,即汉人拓地征服、设郡县属国、徙边戍边;羌人的内徙,引发汉羌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矛盾冲突。 进而分析护羌校尉的设置有外交战略的需要、实际利益的需要、治理的特殊需要。重点探讨其始置时间分歧:武
全文:在叙述两汉时期羌人的分布地域、支系、人口和家庭、牧农业等生计情况、社会性质和奴隶的基础,指出汉羌的接触交往,即汉人拓地征服、设郡县属国、徙边戍边;羌人的内徙,引发汉羌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矛盾冲突
20世纪20-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
作者: 温艳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20世纪20   救灾   西北地区   灾荒   40年代  
描述: 20世纪20—40年代是民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灾荒发生最频繁、最惨烈的时期,几乎无年不灾,无时不灾、无处不灾。各种自然灾害连续并交叉发生,形成灾害链;水旱等灾害呈现出与邻近省份的相同性。从整体
全文:20世纪20—40年代是民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灾荒发生最频繁、最惨烈的时期,几乎无年不灾,无时不灾、无处不灾。各种自然灾害连续并交叉发生,形成灾害链;水旱等灾害呈现出与邻近省份的相同性。从整体
临潭磨沟遗址马家窑文化早期遗存研究
作者: 张士轩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早期遗存   磨沟遗址  
描述: 马家窑文化是主要分布于甘青地区的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其起源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一般认为甘青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期经由石岭下类型发展为马家窑文化。但是,经过发掘的马家窑文化早期遗址不仅数量少,而且在一些地区尚存在空白,阻碍了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201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
全文:,对认识马家窑文化早期遗存的特征、分布范围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意义。在系统整理资料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出土陶器器型和彩陶纹饰的类型学研究,将遗址分为前、后两个发展阶段。并通过与周边遗址的比较分析
论陕北民间剪纸对当地区域性平面设计的影响
作者: 加纯华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区域性文化   陕北民间剪纸   民族化   区域性视觉设计  
描述: I’ he folk paper-cutting in China is rich in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全文:。 陕北民间剪纸是黄土高原剪纸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民间剪纸体现着本地区域性的文化特征和思想内涵。在造型和审美,陕北民间剪纸的创作由原来的实用性目的逐渐转变为实用和审美的结合。陕北民间剪纸是
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小麦种植与推广研究
作者: 李成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史前至两汉时期   面食加工技术   黄河流域   小麦   种植  
描述: 在中国农业史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作农业体系曾发生过重大转变:小麦种植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取代粟成为北方地区的首要栽培作物。考古资料显示,小麦在黄河流域最早出现的确切时间是龙山时代,然而此后却长期在农业生产中不受重视;从西汉晚期开始,才逐渐在该地区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与此同时,小麦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提
全文: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时期与小麦有关的出土资料和文献记载,对该时空范围内的种植与推广历程、特点、因素及影响展开研究;在此基础,尝试探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脉络,以及技术创新、文化交流等条件的内在联系与
唐代关中农田水利、水利管理及立法研究
作者: 陈雨梅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唐代关中   水利法规   农田水利   水利管理  
描述: onstruction wa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survival of dynasty.
全文:西夏《天盛律令》及李好文的《长安志图》中相关水利法规探讨对唐水利法规的继承性。第五部分主要介绍与水相关的几个问题,以泾河上的碾硙为例,探讨水利具体执行过程与水利法规的冲突;唐代关中水利在唐前后期的变化及其原因;唐代关中名胜古迹与水的关系;关中农田水利对生态的影响。
仰韶文化二次合葬墓及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 朱忠华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二次合葬   社会结构   葬俗   仰韶文化  
描述: r is constituted by two or more graves.The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orms of human skeletons which lie in the graves, Secondary Joint Burial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Straight limb-like, piled up and
全文:演变的基础,进一步探讨二次合葬墓发生及演变的社会背景。 本文通过对包含二次合葬墓的墓地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有多种墓地结构。仰韶文化早期有三级墓地结构:墓群——墓区——墓地。史家墓地、姜寨二期上层墓地、下
多元文明聚落中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特点研究
作者: 马进虎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河湟地区   回汉藏文明交往  
描述: 河湟(黄河、湟水谷地)地处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代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南端,属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汉族农耕区和藏族游牧区的分界线,同时,从唐代开始,河湟地区渐渐地向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三教鼎立”的局面演化。到元朝时,那种八个民族世居(藏、汉、回、撒拉、土、蒙古、东乡和保安),三种
全文:”。和就是三方相互尊重,相安无事:不同就是存异,不强求一致。因为三者的教义理念既有相互补充的一面,也有差异较大的一面,总的看,差异大于共性。儒家的仁礼和合,佛教的慈悲情怀:伊斯兰教的清洁精神,理论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东天山地区聚落遗址研究
作者: 习通源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游牧   东天山   半农半牧   聚落遗址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描述: 公元前二千纪开始,在我国新疆东天山地区开始出现以经营农业为主的人群,这些人群同时兼营一定程度的畜牧业、狩猎业和采集业,属于半农半牧经济模式。这一时期,哈密盆地绿洲地带和巴里坤的河湖地带都分布着许多农业聚落遗址。在公元前一千纪左右,欧亚大陆大部分区域进入了青铜时代晚期和早期铁器时代,随着气候的剧变,经
全文:的基础,对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东天山地区分布的农业聚落遗址和游牧聚落遗址进行了对比分析,推演了从半农半牧经济向游牧经济演变的过程,最后分析了东天山地区聚落形态变化与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的关系。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