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历史时期西部基本农区的变迁研究
作者: 蔡泉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西部地区   历史时期   农区变迁  
描述: 本文所谓西部,是现代划分法,包括了陕甘宁青新、云贵川藏渝等十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 西部地区是我国的农业发源地之一。由于其重要的军事意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周秦时期,内地王朝已开始以关中为核心农区,对广阔的西部疆域进行拓边、开发,其间历经几起几落。本文从农区衍变的角度出发,引用生态经济学和历史地理学的
全文:,进而总结出其中的规律性,为本地区在今之“西部大开发”中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历史的启迪和根据。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 1.历史时期的西部农区开发,呈现出时间上的不连续性和地域上的不平衡性,农区与牧区不断迭
甘肃农田氮磷钾养分资源特征研究
作者: 张树清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氮磷钾   甘肃农田   施肥区划   养分特征  
描述: 甘肃省农田氮、磷、钾养分特征尚无系统研究结论,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 一重大问题。本文以甘肃及其不同生态区域农田为中心,以提高土壤生产和 平衡推荐施肥为目标,通过宏观调查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运用控制论的 黑箱理论及生态系统平衡理论,系统研究了甘肃省土壤、肥料养分资源状况及 演变和农田养分平衡状况与
全文:甘肃省农田氮、磷、钾养分特征尚无系统研究结论,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 一重大问题。本文以甘肃及其不同生态区域农田为中心,以提高土壤生产和 平衡推荐施肥为目标,通过宏观调查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运用
黄土旱塬农田土壤有机碳、氮的演变与模拟
作者: 郭胜利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演变与模拟   农田土壤   施肥措施   种植措施   黄土旱塬   土壤有机碳、氮  
描述: 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地生产的重要因素。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水分、防止土壤侵蚀和退化、提供植物养分特别是氮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黄土高原是我国主要生态脆弱区,了解这一地区管理措施对有机质周转影响,分析该地区土地生产潜力是调控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基础。本文以中国科学院长武试验站的长期试验(始于1985
全文:土壤有机质是影响土地生产的重要因素。有机质在改善土壤结构、保持水分、防止土壤侵蚀和退化、提供植物养分特别是氮素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黄土高原是我国主要生态脆弱区,了解这一地区管理措施对有机质周转影响
宁南旱区应变型种植制度的机理与技术体系构建
作者: 王龙昌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机理   应变型种植制度   决策系统   技术体系-   干早   旱区农业  
描述: 旱地农业在我国和世界农业生产中都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人口增长,人类面临的食 物短缺、水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的形势更加严峻,旱地农业发展受到广大旱区国家高度重视, 并在早区农作制度研究方面取得许多重大进展。 宁南旱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北端,属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旱作农田占总耕地面积的 90%。该区气
全文:、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偏旱区。由于降水数量欠缺,年内分布不均,年际间变率 大,加上严重的水土流失,干旱常常困扰着本区的农业,农田作物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粮食 自给能力低下,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困难,使得本区
《诗经》农事诗研究
作者: 张春霞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以农为本   天人合一   农事诗   乐天知命   农业文化  
描述: 本文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理论分析了《诗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的一 个重要主题——农事诗,共四章。第一章就农事诗的概念和基本篇目作了简单的 说明,将农事诗界定为:《诗经》中描述农事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 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诗歌;其篇目从狭义上定为《七月》、《楚茨》、《信南山》、《甫 田》、《大
全文:农业生产的整体面貌及当时的生产的发展状况;农业社会生活面貌及春祈秋 报的农业礼制风俗。政治层面从两个角度,即文本本身所反映的重农精神和历代 经学家所给予的政治意义来分析农事诗所蕴涵的政治观念。哲学层面从
陕甘宁边区灾荒研究(1937—1947)
作者: 冯圣兵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评价   救治   陕甘宁边区   灾荒  
描述: 本文按照《中国救荒史》的体例,运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对陕甘宁边区前 十年间的灾荒概况、特点、成因和救治思想、救灾组织、救济工作程序以及救治措 施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灾害社会学的理论和比较的方法,对其救治 成效给予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中共领导边区渡过严重灾荒的主客观原因,并为现 实社会的
全文:本文按照《中国救荒史》的体例,运用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对陕甘宁边区前 十年间的灾荒概况、特点、成因和救治思想、救灾组织、救济工作程序以及救治措 施进行深入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灾害社会学的理论和比较的方法,对其救治 成效给予客观的评价。从而揭示中共领导边区渡过严重灾荒的主客观原因,并为现 实社会的灾荒救治、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边区的人为灾害主要是战争、匪患等,且多发生在周边地区。其自然灾害则呈 现出多样性和普遍性并存,频发性和群发性明显,损失的严重性突出等特点。饥荒 虽然年年都有,但要比革命前和陕西国统区轻微得多。究其灾荒成因,除战争大环 境外,还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严重的植被破坏和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密切相关。 在实践中,边区确立了相信科学,反对迷信、预防为主,救济为辅和灾民生产 自救与群众互济为主,政府救济为辅的灾荒救治思想。其救灾机构比较复杂,经费 来源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在工作中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边区救济工作讲究民主, 程序严密细致,充分保证了救济能及时、合理发到灾民手中,发挥应有效果。 边区对灾荒救治的治标和治本措施兼收并蓄,不仅采用了前人已有的各种办 法,还推陈出新,创造和运用了不少富有特色的举措。其中,赈济、互济、安置移 难民等治标措施和加强农业生产,增加粮棉产量、减轻人民负担,增加人民积蓄、 兴建义仓,加强粮食储备等治本措施颇有成效。 边区的灾荒救治工作成效卓著,无论是与本地区革命前比还是与同时期陕西国 统区比,都有巨大进步。这主要是因为,它极大地削弱了人为灾害诱因,明显改善 了人的自然和社会生存条件,显著提高了人的生存能力,大大减少了人力损失,从 而使灾害转化为严重饥荒的现象急剧减少。但是,其灾荒救治工作同时也带来了不 可忽视的负面效应。这主要表现为开荒、挖草根和乱砍滥伐严重破坏了森林植被资 源,从而导致了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反过来又加重了自然灾害。 笔者以为,灾荒起因于人类和自然界之间的平衡、社会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 衡、自然界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从这个意义上讲,灾荒救治工作就是 重建这三大平衡。而且,只有同时实现这三大平衡才能根治灾荒,仅有其中某一方 面的平衡远不足以减轻灾害损失和防止灾荒发生。因此,人类在发展中绝不能只满 足于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社会制度的完善,还必须注意与自然界协调关系,保护好生 态环境。否则,索取的越多,享受的越多,受的惩罚也越重,最终还会毁了自身。
黄土高原旱地长期定位试验土壤酶活性研究
作者: 樊军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微生物数量   土壤酶活性   土壤酶动力学   微生物量碳氮   长期定位试验  
描述: 本论文对设在黄土高原旱地农田上的两个长期定位试验土壤酶活性进行研究,包括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蛋白酶,结合土壤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等性质对旱地农田的土壤酶活性进行综合研究,探索旱地长期施肥与轮作等农业措施对土壤生物学性质,特别是酶活性影响的实质原因,并用酶活性综合评价土
全文:离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占总酶活性的1%左右,结合酶促反应动力学参数研究证实:旱地土壤酶活性主要是累积在土壤中酶的活性,它与土壤有机无机胶体紧密结合,受其保护,稳定性很高;对土壤0~200cm剖面酶活性
渭北旱塬农林复合系统水量平衡要素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
作者: 朱首军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壤水分   农林复合系统   水量平衡  
描述: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模式尽管延续了上千年,但作为一门学科,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还是近十年来的事。目前,关于土壤水分运移的研究,绝大多数是针对纯农田或纯林地的,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土壤水分运动的研究还很少,且大都局限于探讨土壤含水量对林木生长、作物生长以及产量的影响等。为此,我们应用土壤水动力学的一些方法对渭
全文:如下几点结论: 1.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花椒为浅根性树种,根系在0~120cm土层中的垂直分布呈“V”字形,垂直分异明显,并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具水十分布范围为0~250cm,随根系的水平延伸呈阶梯状分布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