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当归与3种作物间作对当归早期抽薹及麻口病的影响
作者: 武延安   李向东   郭增祥   曹占凤   王冯爱   来源: 甘肃农业科技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麻口病   当归   早期抽薹率   间作  
描述: 采用裂区设计方案,研究了当归间作苦参、蚕豆、大蒜对当归早期抽薹及麻口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期抽薹率以间作苦参处理最高,间作大蒜处理较高,间作蚕豆处理最低。当归折合产量以间作苦参处理表现最高,但不同株距处理间变幅较大。当归麻口病感病株率以间作蚕豆处理最小,间作苦参处理次之,间作大蒜处理最高。
主要的古代文明发源地生态地理环境初探
作者: 白光润   来源: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谷物文化   二期文化   四季文化  
描述: 本文分析了主要古代文明发源地共同性的生态地理特征,论述了在草原、森林草原环境中产生的谷物文化是人类早期物质文明的基础,具有与自然相协调的干湿两期节奏,以及这种二期文化向后来四季文化过渡的过程。
西垂盐业、农业:秦人崛起的基石
作者: 鲁建平   来源: 甘肃高师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基石   西垂   农业   盐业  
描述:早期,挣扎于戎狄和周王室夹缝中的西垂秦人族群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问题,而西汉水流域的西垂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即充足的井盐和发达的农业。透过对西汉水流域的多维考察,认为盐业和农业是秦人生存、崛起、鼎定天下以至实现霸业的基石。
刀耕火种对周代生态环境的影响
作者: 李金玉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周代   生态环境   刀耕火种   影响  
描述: 刀耕火种是我国原始农业产生以来影响深远的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的固有属性决定了其必定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作为早期农业的重要生产方式,刀耕火种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导致了生态环境
中国古代耕作制度的演变
作者: 杨怀森   来源: 河南职技师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荒耕作制   百亩   种麦   轮种耕作制   新石器时代早期   熟制   社会经济条件   稻麦两熟   用地养地   一岁数收之法  
描述: 中国自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便产生了耕作制度.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耕作制度也不断地发展演变,具有明显的价段性和顺序性.中国古代耕作制度大致经历了生荒、熟荒、休闲、轮种和多熟等五个阶段.由于各地
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的几个问题
作者: 曹婉如   来源: 自然科学史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通论地理学   区域地理   物候历   地理知识   地理现象   地理志   河源地区   地理学研究   地图知识   近代地理学  
描述: 普遍性的规律,又有自己的特点。以下试就我国古代地理知识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一、地理知识的产生;二、早期出现的某些特点;三、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四、实地考察与地理知识的发展;五、近代地理学的启蒙,初步探讨如下。
秦石鼓文与渔猎文化研究
作者: 李向阳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石鼓文   渔猎研究    
描述: 石鼓文自唐初出世以来迄今将近1400年。在这期间,因为石鼓文的残泐导致关于石鼓文的归属、时代及内容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即使到了民国时期的马衡、罗振玉、郭沫若等著名学者主张的石鼓为秦刻石得到确立,其具体年代问题仍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如马几道、陈昭容等坚持“春秋晚期到战国早
全文:,其具体年代问题仍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上个世纪90年代,一些学者如马几道、陈昭容等坚持“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之间”的说法在目前没有新的材料及考古发现情况下不失为一种比较合理的提法。诚然石鼓文时代问题是破解
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研究
作者: 李永芳   来源: 四川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会组织   活动   清末民国时期   性质   特点   发展  
描述: 近代中国是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大变革时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民从传统的血缘关系、宗族组织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农村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主体,而农会作为超越宗族关系的社会组织则在这一变迁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于清末民国时期农会组织的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清朝末
全文:。这是一种以绅商为主体、旨在农业改良、依附于政府的咨询性的近代社会团体。 二、民国早期作为政府咨询机构的农会。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后,无论是始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的孙中山,还是其后执掌国家政权并开始
河西绿洲灌区保护性耕作的节水保肥效应研究
作者: 张凤云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绿洲灌区   土壤微生物量   留茬免耕   水分动态   土壤生态特性   保护性耕作  
描述: 水资源短缺、水分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荒漠化是制约河西地区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实践证明,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很好的节水和减少风蚀、水蚀的耕作措旌。为探讨河西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的可能性,必须对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灌漠土耕层土壤养分状况、物理性状和生物特征的变化进行深入研究。为此,本文以传统耕作为对照,设计20
全文:558.02%、43.40%、47.27%、23.78%、20.69%、8.56%。 2.留茬覆盖免耕保护性耕作的节水效应 1)留茬和秸秆覆盖的抑蒸保墒效果主要发生在小麦生长早期的耕作层,并且随留茬量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