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农田土壤水分有效性评价及动态模拟
作者: 王磊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土壤水分   作物蒸发蒸腾量   水分运动模拟   有效性  
描述: 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有效性评价和土壤水分运动的模拟长久以来一直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研究热点问题,是灌溉预报和节水灌溉科学管理的理论依据。本论文对甘肃武威石羊河流域的春小麦、春玉米和裸地等不同作物类型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评价了农田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田分层土壤水分运
全文:类型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评价了农田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田分层土壤水分运动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获得以下主要结果: (1)石羊河流域裸地、春小麦地和春玉米地土壤水分
黄土高原旱地施肥对小麦与苜蓿土壤水分养分含量的影响
作者: 陈磊   郝明德   张少民   高长青   来源: 草地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定位施肥   产量   土壤养分   苜蓿   小麦  
描述: ,提高产草量;苜蓿地土壤干燥化明显,施用氮磷有机肥后小麦地也出现干燥化趋势;长期施磷肥有利于改善土壤磷素有效性,其中苜蓿地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增加了13.6%和83.8%,小麦土壤增加了22.9
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热量资源分布演变分析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作者: 车向军   周忠文   张谋草   杜军   韩世昌   来源: 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热量资源   积温   气候变化   终霜日  
描述: 为了研究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热量资源的变化,提高为农气象服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笔者对庆阳市具有代表性的环县、庆城和西峰的1960—2013年的气温资料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庆阳在近54年以来
震后重建中村落生产—生活空间的整治模式研究
作者: 王懿娜   来源: 天津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震后重建   村落   产业结构   空间布局   防灾减灾  
描述: isasters in China, the earthquake caused the largest number of deaths accounted for 54% of the total number, and 80-90% of China's earthquake occurred in rural areas.
全文:提出一定的要求。 最后,在对村落空间模式研究进行理论分析后,将以汶川县映秀镇渔子溪村修建性详细规划为例,结合实际工程阐述理论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希望通过对灾后重建村落空间的模式研究,为防震减灾以及震后
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
作者: 李智君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河陇   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   历史文化地理  
描述: 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河西和陇右地区,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始终承担着双重角色。首先是沟通。沿着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从旧大陆的中西部传向东方,把北部和西部的草原文化渐次输入内地。同时把中华农耕文化的文明由这里输出至旧大陆的中部和西部。其次是防御。纵横于亚欧草原通道上的
全文:地带防御的有效性,塞内农耕民族力量与塞外游牧民族力量始终在反复的拉据中寻找双方在势力在空间上的均衡点。长城防线由陇右向河西、河套的推进与退守,正是双方势力对比变化在空间上的反映。这一反复过程,极大
边塞农牧文化的历史互动与地域分野
作者: 李智君   来源: 复旦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河陇   游牧文化   农耕文化   历史文化地理  
描述: 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河西和陇右地区,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始终承担着双重角色。首先是沟通。沿着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从旧大陆的中西部传向东方,把北部和西部的草原文化渐次输入内地。同时把中华农耕文化的文明由这里输出至旧大陆的中部和西部。其次是防御。纵横于亚欧草原通道上的
全文:地带防御的有效性,塞内农耕民族力量与塞外游牧民族力量始终在反复的拉据中寻找双方在势力在空间上的均衡点。长城防线由陇右向河西、河套的推进与退守,正是双方势力对比变化在空间上的反映。这一反复过程,极大
不同耕作措施对麦—豆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作者: 毕冬梅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碳素有效率   耕作措施   碳库管理指数   土壤有机碳库   轮作  
描述: 本文以甘肃农业大学定西旱农综合试验站的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对麦-豆轮作次序下不同耕作措施间的土壤有机碳、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以及水溶性有机碳的含量进行了测定,计算了土壤碳素利用效率和碳库管理指数在各个序列中变化。 本试验设4个处理,即T:传统耕作;NT:免耕不覆盖;TS: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NTS
全文:各个序列中变化。 本试验设4个处理,即T:传统耕作;NT:免耕不覆盖;TS: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NTS:免耕秸秆覆盖。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两种轮作次序下,NT和NTS处理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高于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