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屯田制研究
作者: 朱绍侯   来源: 史学月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东汉   西汉   屯田制  
描述: 中国的屯田制是从西汉开始的,它由秦朝的更戍制、初的"募民实边"和"北假田官"发展、演变而来。西汉只有边区屯田,到东汉才出现内地屯田。汉代军屯与民屯并存。屯田不仅为军队提供粮草供应,还保卫了边区,加强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对边疆的开发,也可减轻人民的租税负担。
从简牍材料看秦汉婚姻家庭问题
作者: 董宏义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家山汉简   睡虎地秦简   婚姻   家庭  
描述: ween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And these bamboo slips material provide physical evidence to prove that there are some failings in the historical texts .And' thus bamboo slips help to fill
全文: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的出土为进一步了解秦汉时期的婚姻家庭关系提供了实物证据。这些简牍材料佐证了传世文献的观点,弥补了存在的不足。首先,睡虎地秦简中所涉及的婚姻家庭问题,主要有秦时期的择偶标准
秦汉农学文献研究
作者: 康丽娜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秦汉农学   学术价值   农学文献   农业发展史  
描述: e in the whole system of China's agriculture.
全文:秦汉时期是我国传统农学的发展和逐步成熟时期,其在中国农学整个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秦汉农学上承先秦农学“三才”理论的精粹并对它加以发展创新,奠定了我国古代北方旱地精耕细作的技术基础。秦汉农学又对后世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之后的中国农学在秦汉农学奠定的基础上,向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发展,使中国农学体系更加完善,分科更加细化。 反映秦汉农学发展状况的农学文献大体的分布是:各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中著录的专业性农书;分散在秦汉其他典籍中的相关农学文献,如《淮南子》、《论衡》中就包含有丰富的农学思想、农学知识的内容;出土的简牍文献中也包含有大量的农学资料,如《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田律》、《居延汉简》中的农学文献资料和《敦煌悬泉汉简》中的《四时月令诏条》等内容。史书《艺文志》、《经籍志》中著录的秦汉时期专业性农书至今均以亡佚,现仅有《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两个辑佚本。学者对这两本农书的研究多仅限于其中具体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其农业技术之外的价值未进行深入挖掘。《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除具有较高的农学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文献学价值。在体例上,《氾胜之书》奠定了我国传统农书中综合性农书体例的基础;《四民月令》则奠定了月令体农书的体例基础。在史料价值上,这两本农书也有关于农业经济史、农业教育史等资料可供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秦汉农书失传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与时代背景联系较为紧密的有三个方面原因:秦汉“重农”思想背后蕴藏着“鄙农”观念;秦汉农书未能弥补中国科技重技术、轻理论的缺陷;秦汉农书的载体、流传方式具有时代局限性。 秦汉较为分散的农学文献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基本上涵盖了秦汉农学的各个方面,其中有反映秦汉生态环境状况、农田水利兴修情况、农业生产水平、农业农谚的文献记载等。我们把仅有的两个秦汉农书辑佚本和分散在史书中的相关农学文献结合起来之后,基本能从整体上把握秦汉时期农学、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当然,秦汉时期还有相当一些有关农学的资料未能记载和保存下来,我们要了解这方面的相关情况还有必要结合已出土的考古材料,并有待于新的考古材料的出土。
秦汉农学文献研究
作者: 康丽娜   来源: 河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秦汉农学   学术价值   农学文献   农业发展史  
描述: e in the whole system of China's agriculture.
全文:秦汉时期是我国传统农学的发展和逐步成熟时期,其在中国农学整个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作用。秦汉农学上承先秦农学“三才”理论的精粹并对它加以发展创新,奠定了我国古代北方旱地精耕细作的技术基础。秦汉农学又对后世农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之后的中国农学在秦汉农学奠定的基础上,向更广的范围、更深的程度发展,使中国农学体系更加完善,分科更加细化。 反映秦汉农学发展状况的农学文献大体的分布是:各代正史《艺文志》、《经籍志》中著录的专业性农书;分散在秦汉其他典籍中的相关农学文献,如《淮南子》、《论衡》中就包含有丰富的农学思想、农学知识的内容;出土的简牍文献中也包含有大量的农学资料,如《睡虎地秦墓竹简》中的《田律》、《居延汉简》中的农学文献资料和《敦煌悬泉汉简》中的《四时月令诏条》等内容。史书《艺文志》、《经籍志》中著录的秦汉时期专业性农书至今均以亡佚,现仅有《氾胜之书》和《四民月令》两个辑佚本。学者对这两本农书的研究多仅限于其中具体的农业生产技术,对其农业技术之外的价值未进行深入挖掘。《氾胜之书》、《四民月令》除具有较高的农学价值外还具有一定的文献学价值。在体例上,《氾胜之书》奠定了我国传统农书中综合性农书体例的基础;《四民月令》则奠定了月令体农书的体例基础。在史料价值上,这两本农书也有关于农业经济史、农业教育史等资料可供进一步发掘和研究。秦汉农书失传有多方面原因,其中与时代背景联系较为紧密的有三个方面原因:秦汉“重农”思想背后蕴藏着“鄙农”观念;秦汉农书未能弥补中国科技重技术、轻理论的缺陷;秦汉农书的载体、流传方式具有时代局限性。 秦汉较为分散的农学文献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基本上涵盖了秦汉农学的各个方面,其中有反映秦汉生态环境状况、农田水利兴修情况、农业生产水平、农业农谚的文献记载等。我们把仅有的两个秦汉农书辑佚本和分散在史书中的相关农学文献结合起来之后,基本能从整体上把握秦汉时期农学、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当然,秦汉时期还有相当一些有关农学的资料未能记载和保存下来,我们要了解这方面的相关情况还有必要结合已出土的考古材料,并有待于新的考古材料的出土。
护羌校尉略考
作者: 谢绍鹢   来源: 人文杂志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级别地位   护羌校尉   军队构成   两汉   职掌  
描述:时期作为中央王朝为治理羌人设置护羌校尉一职。其职掌的内容为:政治抚绥,巡行理事;监视羌人动向,警备边境,保护交通;兼理屯田。护羌校尉秩别仅为比二千石,但因持节而位尊权重,是主持对羌军务方面长官
论古代中国北方的农耕与游牧──对两种文化关系及发展趋向的探讨
作者: 高翔   刘凤云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融合   一体化   文化圈  
描述: 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二者间的交融与冲突曾直接影响着王朝盛衰、世代隆替,同时,也左右乃至规定了它们自身的发展方向。就历史而言,农耕与游牧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
论古代中国北方的农耕与游牧──对两种文化关系及发展趋向的探讨
作者: 高翔   刘凤云   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族融合   一体化   文化圈  
描述: 具有完整意义上的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二者间的交融与冲突曾直接影响着王朝盛衰、世代隆替,同时,也左右乃至规定了它们自身的发展方向。就历史而言,农耕与游牧的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
屯田制中的三个问题
作者: 朱绍侯   来源: 许昌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屯   居延汉简   屯田制   军屯  
描述: 屯田制是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由秦时更戍制、初的募民实边和北方的假田制演化、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制度。居延汉简中反映出其时是军屯、民屯共存,军官、田官共管的管理形态。这种形态既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民众。
秦汉地方农官建置考述
作者: 王勇   来源: 中国农史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秦汉   农业管理   地方农官  
描述: 秦汉时期在地方上建立了多层次、多系统的农官体系,进行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其中农监、都田、田啬夫、田典等属于都官系统,负责管理散处于郡国的公田;郡县两级的田曹掾史、劝农掾史、力田等属于地方行政系统,主要职能是劝课农桑、指导农耕;农都尉、农令、部农长、别田令史、农亭长等属于屯田管理系统,负责边郡的屯田事务。由于西汉后期以来,公田的经营方式逐渐从假民公田变为赋民耕种。东汉建立后,都官系统的农官被撤销,公田改归郡国管理,边郡农都尉也转属了郡太守。
青海民间传统刺绣特征叙略——以青海湟中县的绣品为例
作者: 万国英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刺绣   特征   湟中县  
描述: 据考证,早在汉代霍去病、赵充国垦殖河湟、屯田戌边时,就将刺绣这种民间艺术带到了河湟地区,深受青海各族人民的喜爱。在青海湟中,刺绣、互助土族刺绣、同仁吾屯刺绣最为出众。从刺绣在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中
< 1 2 3 ... 35 36 3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