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环县道情皮影的民俗文化与造型观念
作者: 王博颖   来源: 中国艺术研究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环县道情皮影   造型   民俗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描述: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的是甘肃环县的道情皮影戏。侧重于演戏的民俗活动,以及民俗文化渗透下的造型观念对皮影造型设计的影响,同时探索皮影艺术造型渊源及环县皮影造型特色。其次是研究皮影的制作工艺,并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进行田野调查,观察它所面临的困惑、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本篇论文的重点第一是演影戏的民俗
全文:本篇论文主要研究的是甘肃环县的道情皮影戏。侧重于演戏的民俗活动,以及民俗文化渗透下的造型观念对皮影造型设计的影响,同时探索皮影艺术造型渊源及环县皮影造型特色。其次是研究皮影的制作工艺,并且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进行田野调查,观察它所面临的困惑、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本篇论文的重点第一是演影戏的民俗文化。环县皮影的演出、制作都融入了民俗文化。民间美术的观念也好,演戏的程序及禁忌也罢,从头至尾,从内容到形式,都包含着民俗与信仰。第二是民俗文化对皮影人物造型设计的影响。皮影人物的设计融入了许多民俗相术学因素,比如人物面相造型表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暗示着人物的命运变化。中国艺术更有着程式化、象征性的特点,这些特征正是民俗观念的滴滴渗透,尤其是民间美术,它是以民俗文化为依托的。本论文的第二章会着重分析民俗观念对皮影造型艺术的影响,并引申到皮影的历史与造型渊源,中西美术特征比较等论题,从中渐渐得出民间美术的意义并不单纯在艺术本身,而是一种有信念的生存智慧,一种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和气质。第三是对环县皮影戏里的一种大量存在又极具艺术特色的地狱影戏的研究。因为不论从皮影戏的起源还是内容都与神戏有着深厚的渊源。通过对剧本和皮影件的整理,探索它的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深入分析了皮影戏的来源及其教化功能。证明演地狱戏是教化民众的一种方式,传播忠、孝、仁、义、礼、智、信,抒发着普通民众的爱恨情仇。第四是对皮影的制作技术进行研究,尤其是对核心技艺和即将失传的技艺进行记录保护。并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总结环县皮影戏保护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从而联系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藉此希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有所益助。
敦煌文献服饰词研究
作者: 叶娇   来源: 浙江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唐五代   敦煌文獻   服飾詞   俗字  
描述: uage and
全文:的语料價值,再结合服饰祠的实隙用例,论證了敦煌服饰词的研究封敦煌学研究、近代汉捂研究、服饰研究、害编纂的实際参考價值。第四章是第三章的造一步深化和补充,著重探封了服饰词的结構和應用,反映了唐五代時期
西北回族宴席曲与“花儿”的比较研究
作者: 郭德慧   来源: 西南师范大学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演唱风格   比较研究   宴席曲   “花儿”   艺术特色  
描述: 内容摘要 宴席曲是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回、撒拉、东乡、保 安等民族群众婚典喜庆场合演唱的一种民族传统风俗歌;而“花儿” 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以唱为主的山歌。宴席曲有独特的演唱形式、 曲调、拍子
全文:内容摘要 宴席曲是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区回、撒拉、东乡、保 安等民族群众婚典喜庆场合演唱的一种民族传统风俗歌;而“花儿” 是流行于西北地区的以唱为主的山歌。宴席曲有独特的演唱形式、 曲调、拍子
临夏砖雕艺术
作者: 张伯智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临夏砖雕   画像砖   镂空雕   河州砖雕   门罩   小麦加   浅浮雕   线雕   真教寺   伊斯兰文化  
描述: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素有“小麦加”之称,秦汉以来历为丝绸之路要道,伊斯兰文化和穆期林风情独具特色。临夏砖雕,又称河州砖雕,更是民族特色浓厚、深受回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奇葩。 砖雕是我国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发展源远流长,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砖雕,各自呈现出不同的
全文:多姿多彩,雕镂精细,构图严谨,立意新颖,形象生动,古朴多姿,富于极强的想象和表现力,主要用于寺院庙观和民居建筑中,在西北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它既具有独立的的观赏价值,又和整体浑然一体,以景拖,幽雅
古代花朝节俗的农耕文化透视
作者: 张丑平   来源: 艺术百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俗艺术学   审美特征   花朝节   中国传统文化   祭花劝农   农耕文化  
描述: 本文主要通过农耕文化的视角透视花朝节日的发展演变以及节日中种花挑菜、饮酒食糕、农事祭祀和劝耕、农业气候观测和占卜等民俗风情,旨在更深入地了解花朝节俗演变的内在文化背景和传统民俗心理。
秦、豳风诗与近楚风诗的比较研究
作者: 赵璐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秦风》   《诗经》   文化背景   近楚风诗   《豳风》  
描述: 《诗经》之中没有设“楚风”,但江汉一带的一些姬姓小国和陈国因地理位置与楚相邻,又屡次为楚侵伐,并先后被并入楚国,受到楚地文化的影响。产生于这一地域的二《南》及《陈风》反映了楚地的自然风貌与民风民俗,具有楚歌独特的风情和韵味,因此可以将这些作品称为“近楚风诗”。江汉一带的姬姓小国,民风民俗与楚相似,但
全文:《诗经》之中没有设“楚风”,但江汉一带的一些姬姓小国和陈国因地理位置与楚相邻,又屡次为楚侵伐,并先后被并入楚国,受到楚地文化的影响。产生于这一地域的二《南》及《陈风》反映了楚地的自然风貌与民风民俗,具有楚歌独特的风情和韵味,因此可以将这些作品称为“近楚风诗”。江汉一带的姬姓小国,民风民俗与楚相似,但他们是周王室分封的诸侯国,因此在二《南》中也反映出周礼文化的特征。陈本是东夷后裔,东夷民族有崇巫信鬼的民族特色,陈国又与同样好祭祀的楚相邻,其开国夫人大姬亦“好巫觋祷祈鬼神歌舞之乐”。春秋时期陈国统治者荒淫无道,上行下效,陈国巫鬼之风盛行,《陈风》中就多表现苦恋情结的爱情诗,体现出自由浪漫的诗歌风格。 《豳风》是周人早期居地岐豳一带的作品,产生时代较早,表现了周人早期的农业生产生活以及周初的重大历史事件,反映了周人的农本思想。西周末年,秦襄公“将兵救周”,并护送平王东迁。周平王封其为诸侯,与诸侯通聘享之礼。秦文公收复岐豳之地,“收周余民而有之”,融合了周人文化。秦人是东夷族的一支,早期从东方迁往陇右,与戎狄杂居,好射猎游牧,时常与西戎之间发生战争。西周末年秦人势力逐渐强盛,向东发展,周礼西渐,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周文化。因此秦文化的构成显得比较复杂,既包括本民族的文化因素,又融合了戎狄文化与周文化的因子。《秦风》中反映了秦文化的多元性,其中既有反映周礼乐制度的诗歌,又带有尚武的民族特性。《秦风》与《豳风》这两组诗歌因产生地域上有部分重合,自然地理风貌亦相差无几,因此在诗歌主题上具有相似性。但又因产生时代及所依托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豳风》产生较早,时值周人一边经营农耕产业,一边谋求发展,因此《豳风》敦朴务本;《秦风》产生于西周末、春秋初,时局动荡,秦人又好武,因此《秦风》体现出悲慨豪迈的特征。 二《南》、《陈风》与《秦风》、《豳风》因地理环境的差异、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色。但在诗歌产生过程中均受到周礼文化的影响,反映了先秦时代“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 全文共四部分。绪论主要介绍秦、楚关系与“楚风阙如”的原因,并提出“近楚风诗”的概念。第一章从文化特征与诗歌主题两方面论述二《南》与《陈风》,着重以二《南》中的婚恋诗与《陈风》爱情诗为研究对象,并结合楚地佚诗加以比较。第二章主要介绍《秦风》与《豳风》的主题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第三章从文化特征与主题两方面对近楚风诗和秦、豳风诗进行比较。 本文是在《国风》地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因此侧重于探讨各风诗产生的文化背景,并结合作品进行诗歌主题的分析。
中国节假日娱乐习俗的形成及文化意义
作者: 王定璋   来源: 文史杂志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上巳   庞元英   放鞭炮   中秋赏月   马端临   历史孕育   观灯   龙舟竞渡   贴春联   八月十五  
描述: 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孕育了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与独特的民俗风情;表现在节假日娱乐习俗方面,虽然南北东西略有差别,但趋同却是其基本特征。比如,无论我国什么地区,有着如何不同的民俗,然而对节假日的安排及节假日娱乐的内容,仍是大体一致的,像正月初一年节的玩龙灯、耍狮子、放鞭炮、贴春联门神,元宵观灯,清明奠扫祖茔、踏青,端午龙舟竞渡,八月十五中秋赏月
谈民间剪纸艺术
作者: 沐正戈   来源: 民族艺术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民间玩具   民间剪纸艺术   鞋花   东方民族   审美意识   夹纱灯   民族服饰   艺术语言   中国美术馆   乡土风情  
描述: 每个民族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民间剪纸正是这样的艺术。民间剪纸虽然很“土”,但在它那夸张、含蓄、稚拙、质朴的形象中,我们不难看到华夏民族热情、善良、勇敢、纯洁的性格,和东方民族古朴、庄严而富丽的审美意识,以及他们的乡土风情,生活习俗;不难看出我们的祖先对“真”的探索,“善”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因此,对民间剪纸艺术进行研究、探索是极为有意义的。
甘肃“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作者: 齐敏敏   来源: 现代妇女(下旬)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新发展   传承   花儿  
描述: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演唱形式,深深根植于西北人民群众之中,它反映着流传地方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民愿,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西北"花儿"的发展陷入瓶颈,文章拟从促进"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思路出发,研究解决民歌发展面临的难题,将这一艺术形式保护和传承下去。
陇东面塑
作者: 冯华茂   来源: 陇东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陇东面塑   传承   发展  
描述: 基本理论的贫乏严重阻碍了民族文化宝贵遗产的深入开掘与研究。陇东面塑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对于陇东面塑的起源、传承和发展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使我们追寻乡土、民族风,从民间艺术中汲取更多地营养来完善艺术创作。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