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陕北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 黎李莎白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晓梅   剪纸   继承   创新  
描述: 在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与欣赏性。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在中国是作为一种母体的民间艺术存在的,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农耕文化、民俗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创造、应用并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1]随着时代
全文:劳动人民在农耕文化、民俗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创造、应用并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1]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今天的社会形态下,传统的剪纸,传统的民间艺术甚至传统的文化都要和时代
西北地区新农村节约型庭院建设模式研究
作者: 陈明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定边   四节技术   庭院   新农村  
描述: iculture, farmer and countryside problems, is always the core work of party and state, Bu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technology revolution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conomy, technology and talents resource are flowing to the city, villages are relatively in high marginalized situation, the agriculture develop difficult and the peasants' income grow slowly.
全文: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近6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因此“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但由于现代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经济、技术、人才都在向城市高度聚集,农村濒临相对边缘化的境况,农业发展步履艰难、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然而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农村建设是挑战更是机遇,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实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 农民增收乏力,农村规划滞后以及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在全国的新农村建设中具有代表性。本文选取陕西省定边县的十个村庄作为研究对象,该地区处于干旱气候区,水资源短缺,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着村级经济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如何建立适合我国西北地域特点的农村建筑模式和新能源利用模式是我国新农村建设面临的迫切任务,对缓解我国能源供应的压力,最终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首先系统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的背景、国内外农村建设的发展概况、庭院建设基础理论,结合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条件,对于该地区乡村住宅建设中节水、节能、节地、节材技术的应用研究,通过分析专家学者关于农村庭院的研究成果和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在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运用系统分析法、文献综合法、社会调查等研究方法,总结了生态庭院建设模式,在此基础上,结合这些村庄具体农宅庭院实例,分析了定边地区生态特点、地理气候条件,农民的生活习惯,以及当地经济状况。通过以上内容的研究,论文将“四节”技术运用到建筑空间布局中去,使其组合更优化,功能更齐全,使用更人性化,进而提出了定边地区5种典型村庄建设模式;最后提出了适合定边地区节约型庭院建设的目标和要求,阐述了优化设计了四套节约型的生态住宅庭院,来满足不同类型村民的需求,希望能为西北地区农村生态农宅庭院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地域性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联性研究
作者: 胡蓉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域性景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   文化环境  
描述: 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全文:地域性景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决定了我国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截然不同的内容和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其得以繁衍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其存在的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构成了一个专属于此地域的文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内的各个变量相互作用、平衡运作维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稳健的发展。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化形态的地域性景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前提。地域性景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前提条件,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中形成了新的地域性景观。在两者的关系中,地域性景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是先导性的,没有特定的自然环境条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可能,同时也不具有其独特的地域性。正是由于我国拥有辽阔的疆土和由此而形成的南北迥异的地域性景观,才会产生如此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的新的地域性景观是对已有地域景观的有益补充,充分显示了人作为文化创作主体对于环境的适应性和创造力。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最易受科技影响的脆弱的自然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使人类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达到一种平衡并且处于一种整体和谐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就需要我们既依存于自然环境,又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方法息息相关。 文章中以陕西安塞腰鼓和兰州黄河水车为例,通过分析这两种分别属于精神生活领域和物质生活领域的非物质文化形式的起源与历史、现状与发展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说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与景观要素不仅给与传统文化艺术奠定物质基础,还深刻的影响到人们的性格、精神风貌、习俗习惯和生产方式,并且直接的赋予这些传统文化一种特定的地域色彩和个性。充分的说明了地域性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密切联系,由此验证在整体性和真实性保护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应该全面地历史性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这一命题。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