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构件视角的秦简牍和楚简帛构形差异比较研究
作者: 楼兰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楚简帛文   特異構件   秦简牘文  
描述: At this
全文:件系統比較對文字材料豐富完備程度的要求,本文把比較的對象限定爲秦簡牘和楚簡帛文字兩種材料。 具體比較研究的思路是:以秦簡牘和楚簡帛直接構件作爲考察範圍,整理出二者相對特異者。在此基礎上,完成這些特
《天水放马滩秦简》、《周家台秦简》及《里耶秦简》词语通释
作者: 林雅芳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詞語通釋   里耶秦簡   周家台秦簡   《吏》篇   天水放馬灘秦簡  
描述: ian, Zhoujiatai Qinjian and Liye Qinjian. A study of vocabulary based on these documents is needed, for we can know a lot about the whole phenomenon of ancient language from it.
全文:近年來,各類秦代簡牘的相繼出土,彌補了秦代獻資料匱乏的缺陷。1986年4月甘肅出土的天水放馬灘秦簡,主要內容為《日書》,1993年湖北周家台出土的周家台秦簡除了日書和曆譜之外還有多枚病方簡
敦煌俗字与宋本《玉篇》文字比较研究
作者: 井米兰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比较   俗字   敦煌俗字   宋本《玉篇》   类型  
描述: gions and nationalities as it was discovered. As a result, an international learning has taken shape,that is the Study of Dunhuang, which contains the study of history, religion, culture,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s, geography,ect. See from the angle of spoken and written languages,
全文:——敦煌学。从语言文字角度来看,洞中数以万计的写卷文书保存了西晋至唐五代前后的大量文字资料,在文字使用上亦有汉文、藏文、回鹘、突厥、于阗、梵文、粟特、希伯来文等多种文字,反映了当时社会用字的真实
日常生活变迁中的教育
作者: 顾月琴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识字   职业教育   社会变迁   杂字   明清   教材  
描述: ty and
全文:士农工商,四民分业思想古已有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早期,教育一般是贵族的特权,汉代儒学取得独尊地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教育与文化底蕴。隋唐科举制度实行后,学优则仕便成为普遍法则,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更成为士子读书进仕的法定教科书。他们希冀通过科举考试而跻身封建社会的主流阶层,因此往往追求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精英文化,重人文政务而轻自然科学及技能技艺的学习,导致中国古代农工商等实科教育不发达。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辟土殖谷的农民,作巧成器的百工,通财鬻货的商人,为应对写信记账等生活需求,也有了读书识字的愿望与可能。而科举竞争的激烈,产生了大量的落第文人,这些受过精英教育的落榜者由雅入俗,与市井中人同流,冲破儒家思想约束,编写了大量的杂字教材。这类杂字是我国古代流传在民间与“三百千”并行的识字教材,一般句式短小,语言通俗浅显,内容简单实用。与儒家经典注重修齐治平鄙视工商的思想不同,杂字较少引证古代圣贤言论,除介绍人情世故及自然科学外,还大胆传授农业生产知识、商业经验、百工技艺等实科内容,将识字教育、知识教育及职业教育融为一体,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百科全书,促进了中国古代民间教育的发展。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杂字成书从体例到内容都是对汉代以来“经学”传统的背叛,元代政府甚至明令限制乡塾使用“杂字”教学,似可作为历代统治者对其抱有偏见的旁证。但由于杂字顺应时代发展趋势,迎合百姓“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的观念,因此明清时期杂字种类增多,内容也日益丰富,它的读者不限年龄,不拘身份,成为当时中下层百姓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事实上,发展到明清时期,杂字已逐渐突破识字教材的功能,成为对底层百姓进行知识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实用教材。由此,儒家精英教育与杂字大众教育相结合,满足了不同阶层的文化需求,中国教育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使中国传统文化以无所不在的力量渗透于社会各个角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及教育的普及。杂字非但在中原地区广泛流传,而且还被少数民族学习采纳,出现了少数民族杂字。杂字甚至还跨洋越海,远播台湾、日本等地,对这些地区的教育与文化做出了贡献。因此作为中国民间俗文化的一部分,杂字在中国教育史及文化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其功不可没! 本论文从大量原始资料入手,追溯杂字从古至今的历史轨迹,力求透析商品经济发展下,明清杂字盛行原因及其特点,并寻求杂字与社会变迁的内在张力,以期为当今中国的教材改革、扫盲教育及农村教育提供借鉴作用。全文包括正文和结语部分,正文部分共分五章: 第一章:分别论述本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综述、研究方法及论文基本框架等内容。 第二章:主要追溯了杂字的历史轨迹。杂字作为书名起源较早,远在汉魏时代已有所见,《隋书·经籍志》就著录多种杂字,但这批早期杂字多已亡佚。宋以后识字课本丰富多样,杂字也成为当时百姓子弟农闲时接受教育的常用教材。明清时期杂字获得长足发展,其种类渐趋繁多,内容也日益丰富。民国期间新学兴起但依然有百姓使用杂字教学,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后,为配合扫盲教育全国各地也编写了多种杂字教材。 第三章:讨论明清时期杂字在民间盛行的原因。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城乡生活的变迁,人们日常经济生活需要一定的读写能力。价值观念的转变,科举竞争的加剧,“弃儒经商”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而市民阶层的壮大,激发了市民阶层主体本身对精神生活的向往,他们对通俗娱乐的需求,包括对读物的需求日渐明显。北宋以来印刷术的广泛应用,为杂字的刊行提供了技术条件。明清时期私塾教育极大发展,杂字也被大量用作补充教材。因此明清时期杂字种类渐趋增多,内容日益丰富,并在民间广为流传。 第四章:系统分析杂字与其他蒙学教材相比的不同特点。传统蒙学教材注重灌输儒家伦理道德,尤其是两宋后受理学思想影响,许多蒙学教材更多抽象的道德说教。而杂字教法灵活,内容多为日常事物名称及农工商等实科知识,贴近百姓实际生活,多用方言口语,通俗易懂,有的还蕴含敦亲睦族、勤俭节约、惜时上进、反对迷信等思想教化,将识字教育、知识教育、职业教育与思想教育融为一体,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实用价值,大大便利和丰富了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我国古代民间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五章:研究了杂字在国内外的流播情况,包括中原西北部边疆少数民族及台湾、日本等地的杂字,介绍了与杂字类似的明清商业书,分析了杂字与传统识字教材“三百千”的异同。民国期间新式学堂普遍建立但杂字依然为百姓所接受,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后,为配合农村扫盲教育,全国编写了各类杂字教材来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这些都体现出杂字对后世教育的深远影响。 该论文结语部分指出杂字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它不仅是民间识字课本,更是对底层百姓进行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实用教材。杂字与儒家经典命运迥异,虽然没有受到封建统治者应有的重视,但对普及我国大众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民国时期包括建国后的农村教育、成人扫盲教育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