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磨
作者: 暂无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地方志
描述:石磨
辘轳
作者: 吴蔚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书   《天工开物》   杠杆原理   木轴   提水灌溉   横木   空桶   北方农村   筒头   逐水而居  
描述: 辘轳是一种古老的井上汲水工具,至今有数千年历史。由于汲水工具缺乏,人类最初都是过着逐水而居的生活,采用肩挑手的方式去采集江湖等地表水,供人饮用和浇灌农田。人类最早发明的简单汲水工具
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小麦种植与推广研究
作者: 李成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史前至两汉时期   面食加工技术   黄河流域   小麦   种植  
描述: 在农业生产中不受重视;从西汉晚期开始,才逐渐在该地区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与此同时,小麦的社会地位也逐渐
全文:在中国农业史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作农业体系曾发生过重大转变:小麦种植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取代粟成为北方地区的首要栽培作物。考古资料显示,小麦在黄河流域最早出现的确切时间是龙山时代,然而此后却长期在农业生产中不受重视;从西汉晚期开始,才逐渐在该地区得到了大范围推广。与此同时,小麦的社会地位也逐渐提高,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等方法,分析梳理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时期与小麦有关的出土资料和文献记载,对该时空范围内的种植与推广历程、特点、因素及影响展开研究;在此基础上,尝试探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脉络,以及技术创新、文化交流等条件的内在联系与相互作用。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史前至两汉时期小麦在黄河流域的种植与推广历程划分为试种、劝种和广种三个阶段。试种阶段从龙山时代至西周,该时期小麦分布呈“西少东多”的特点,黄河下游和黄淮平原的种植面积多于其他地区;小麦在农作物中所占的比例极为有限,表明当时人们对其缺乏重视。劝种阶段从春秋至西汉早期,该时期小麦在黄河下游及附近地区的分布有所扩大,但同时关中地区却出现了“不好种麦”的情况;“五谷”的出现反映出人们逐渐认识到小麦的重要性,而政府“劝种”冬小麦则标志着其地位的提升。广种阶段从西汉中晚期至东汉,该时期小麦栽培除了在黄河下游附近继续得到较快发展之外,还在关中及河西地区得到了大力推广;而从小麦在政府颁发的农事诏令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亦可看出当时其已成为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组成。 第二部分,对小麦种植与推广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因小麦生长特点与黄河流域降水量分布不均的自然环境相矛盾,导致其长期无法得到广泛种植;黄河下游和黄淮平原的气候与降水条件更为适合小麦发育,是其试种阶段分布特点形成的基础。随着人类适应并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不断增强,耕作技术、生产工具和水利灌溉等方面得到了较大发展,带动了黄河流域小麦栽培技术的进步;与此同时,冬小麦由于生长周期的季节性差异,在作物体系中逐渐凸显出互补性优势,使得统治者意识到其对于农业生产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而推动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西汉中期以前,由于转磨普及程度的低下和面粉生产的滞后,使小麦的食用方式难以为人们所接受,导致其缺乏种植积极性;西汉晚期至东汉,转磨形制及筛粉工具的发展提升了面粉磨制的质量,发酵技术的成熟也令面食加工技术得到了显著进步,不仅使小麦的优势得以充分展现并被社会认可,还促进了其在黄河流域的广泛普及。 第三部分,在考古发现的基础上,总结古代新疆地区的小麦种植和面食制作技术特点,并分析其与同时期黄河流域技术系统的差异。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新疆与内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较大发展;在此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区的食品加工技术相互影响、取长补短,促使黄河流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麦面食系统,进而对小麦种植在该地区的普及产生了推动作用。这一历史进程充分反映出文化多样性与互补性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积极意义。 第四部分,探讨汉代以后小麦种植业从黄河流域向各地区扩张的情况、及其对于古代社会人口增长的影响,进而揭示各历史阶段小麦地位的变化。尽管两汉时期小麦推广未能动摇当时粟在农业的优势地位,然而其栽培与加工技术的发展,为以后麦作农业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着唐代中期以后面食为主的饮食文化在中国北方地区逐渐确立,小麦也取得了与粟同等重要的位置。 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农学、食品工程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从技术手段和实践应用层面对资料证据进行比较;同时在宏观上把握小麦种植与推广历程的整体脉络,探讨各种因素内在的相互联系。这是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
沈氏、张履祥论灾害防治——以《农书》和《补〈农书〉后》为中心
作者: 周邦君   来源: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张履祥   灾害防治   《农书》   沈氏   《补〈农书〉后》  
描述: 明末清初,沈氏、张履祥分别在《农书》和《补〈农书〉后》中论及一系列灾害防治措施。在农业技术方面,农民要沟铲地,防治春花灾害;讲究养殖方法,防治猪羊病虫害;经营桑基鱼塘,创业防灾;施肥、编篱,预防
洮岷花儿与藏族民歌
作者: 谈士杰   来源: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藏汉语   衬词   青年男女   单音   藏族民歌   尼玛   人民的智慧   土登   句型结构   拉伊  
描述: 值得深思,很可能是藏族伊中的衬词“若化”一词被汉化的结果,或由它演变而成的。 “花儿”源于何时?目前众说纷纭。据一些研究者的见解,大致倾向于明代。 藏族民歌“伊”是藏族民歌中的一种。“”是山的意思,“伊”是歌的意思,合起来叫山歌。藏族民歌历史悠久,正如雪康·土登尼玛所说:“西藏的历史有多
河曲马
作者: 如江   来源: 中国畜牧杂志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高山草原   草原区   平坦开阔   尼玛   春期   玛曲县   碌曲   年雨量   体尺   马腹  
描述: 河曲马产于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碌曲、玛曲县,其中尤以该区的乔科、尼玛、欧、齐哈玛和阿万仓等地最为集中而品质最好。该区地势是西北较高,东部略低,海拔3300—4000公尺,属高山草原,气候寒冷,雨量充沛
从《禾谱》看北宋吉泰盆地的水稻栽培
作者: 尹美禄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安止   水稻栽培   著名文学家   宋元明   文献通考   苏文忠公诗集   农家类   禾谱   吉泰   农业著作  
描述: 》在宋元明时期还一直流传于世,到明代末期仅空存其目。关于此书的内容,苏轼在其“秧马歌”及其文集中只字未,学者们也不甚了解。
甘肃河西地区节水农业发展研究
作者: 王江海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节水农业   战略分析   河西地区  
描述: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战略性。甘肃河西地区素有“陇原粮仓”之称,但由于水资源短缺,加之长期无节制的掠夺式开发利用,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水危机四伏,生态环境恶化,公地悲剧上演。在全面加快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战略中,水资源是河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倘若继续“压榨式”的开发
全文:研发措施等“四位一体”途径推进河西地区高效节水农业建设,牵住“水鼻子”,调结构、效益、促发展,保障河西地区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
巧中现拙·雄里藏秀
作者: 白璐   来源: 西安美术学院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靖边剪纸   程式化   造型特征   平面设计   审美内涵  
描述: 剪纸艺术是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流传广泛。靖边剪纸是陕北剪纸中的分支,其艺术风格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南北剪纸风格结合的产物,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江南文化相互融合、渗透的结果,是封建专制下产生的民主艺术,他们将梦想、审美、情趣寄托在剪纸中并将之与民风相结合使其剪纸于今仍保存着浓郁的
全文:、功能等进行分门别类的梳理,对靖边剪纸的色彩、造型、构图的特征以及民俗文化进行剖析探研,进而对靖边民间剪纸构成的图形元素进行了析,以此为基本图形语言,将靖边剪纸元素与现代平面设计之融合做了探索性
18—20世纪前期鄂尔多斯农牧交错区域研究
作者: 哈斯巴根   来源: 内蒙古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牧交错   区域社会史   18   鄂尔多斯   移民   20世纪前期   准噶尔旗  
描述: 20世纪,清代蒙古史和近代内蒙古地区史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18-20世纪前期蒙古史、内蒙古区域社会史和移民史领域的研究尚为薄弱,有许多问题还须深入研究和解决。18—20世纪前期是内地汉族向内蒙古移民的重要时期,也是当地蒙古族与汉族移民从冲突、磨合到共处的历史阶段。在此过程中鄂尔多斯地区形成
全文:。第二章比前人更加深入地论述了鄂尔多斯地区社会制度的演变情况。其中围绕移民和蒙汉交涉案件的管理、处置,对理事司员、总甲和牌头、达庆和达古等新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蒙旗制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