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一夜连枷响到明”——打连枷的力学
作者: 周靖   来源: 力学与实践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动量定理   铰链机构   连枷   拍打  
描述: 简要介绍了中国传统手工脱粒农具——连枷的结构与脱粒原理,通过对连枷运动过程的分析,指出了连枷使用的基本要点,解释了操作者持柄双手为什么不受连枷拍打时产生的冲击力作用,并对清代宫廷画作《耕织图》中所绘的连枷结构提出了质疑.
中国传统水车研究
作者: 方立松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统水车   农具史   农田灌溉  
描述: large-scale farming tool that can water continuously from the ground-surface water in the rivers, lakes, or pools, and is mainly applied to lifting water to the high ground or drain water in the low-lying farmland. Due to the reason that the traditional
全文:翻车,最后是手摇翻车。 明清时期是传统水车推广力度最大、应用最普及的时期,这不仅得益于良好的自然环境,而且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如蓄、引、提一体化;水车与各种水利设施紧密配合;水车作为灌溉过程的终端
水稻插秧器具莳梧考——兼论秧马
作者: 曾雄生   来源: 中国农史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插秧机   莳扶   莳梧   秧马  
描述: 考证。文章认为中国最早的水稻插秧器具不是秧马,而是莳梧。莳梧主要流行于清代至20世纪50年代的江苏南通一带农村。流行过程中,有音无字,故有莳梧、莳扶、莳芴、莳武和莳物等多种写法。本文以"莳梧"为题,从其溯也。同时本文还提供了一条秧马用途的新证据。
灌溉农具水车的发展及其在农业文明进步中的作用
作者: 母元红   来源: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灌溉农具   农业文明   水车  
描述: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其种类也不断地创新和改进,但可以称为"水车"的只有三、四种,即翻车、筒车、井车,再加上刮车。尤以筒车、龙骨车最为著名。文中从科技史和农业文明的角度,对水车的演进及机械特点作进一步的考释。
监利竹编农具形态设计研究
作者: 陈彬   来源: 湖北美术学院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图案   监利竹编农具   形态设计   造型  
描述: 长期以来,人们对竹编农具认识不足,资料较少,主要是由于普遍认为竹编农具在编织技术上比竹编工艺品粗陋,造型上普遍不及竹编工艺品美观,但它自身所具有的朴素情趣和接近自然的审美韵味,在中国的竹编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多的研究以浙江、四川、福建、安徽等地的竹编工艺品居多,我们不可否认这些地方具有地理优势
全文:,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笔者通过对监利竹编农具的考察、收集、整理和研究,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以及监利竹编农具实例,真实而全面的围绕形态设计的两大层面即宏观(人文因素、环境因素、能源因素)、微观(造型、编织图案、设色),对监利竹编农具进行归纳和分析。
地域性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互联性研究
作者: 胡蓉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地域性景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生态   文化环境  
描述: 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全文:产生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物化形态的地域性景观,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互相影响,互为前提。地域性景观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的前提条件,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在
历史时期灌溉农具水车的演变及地域应用
作者: 王为华   来源: 暨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翻车   筒车   地理分布   龙骨车   水车  
描述: opment, the kind had
全文:水车,又称翻车,是我国古代使用最广泛、效用最好的农业灌溉机械。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发展过程中,其种类也得到不断地创新和改进,尤以筒车、龙骨车最为著名。对于灌溉农具的研究,历来学者关注不少,或从科技史角度
秦石鼓文与渔猎文化研究
作者: 苏海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   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   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互动关系   历史地理学   考古学  
描述: 渭河上游和西汉水上游是中国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考古发掘表明,本区保存有丰富的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文章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以流域和文化板块为单元,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本区原始经济形态、历史文化景观格局以及环境变化与古文化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 该区地处关陇交通枢纽,至迟在旧石器时代末
全文:),本区原始农业经济由“刀耕火种”的农耕方式向锄耕农业转变,发展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即衰落期(4800aBP-4200aBP)、再度繁荣期(4200aBP-4000aBP)、再度衰落和消亡期(3900aBP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