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道家学说与农耕文化
作者: 樊志民   卫丽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代社会   大学问   贯穿古今   中国传统农业   申论   农业生产   农业发展过程   农业文化遗产   生产部门   道家学说  
描述: 有人讲道家是"参天地之化育"的大学问,那么道家学说理应与中国传统农业(学)具有比较密切的相互作用与联系,但是并未引起学术界的充分关注。我们试想就此予以申论,希方家指正。一.农蕴诸学农业是古代社会
殷周政治与宗教关系研究
作者: 张荣明   来源: 南开大学 年份: 199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Western   Shang   political   power   Zhou   theocracy   religion  
描述: ,no concerted Rttempt Was made to d<}fine r_he meaning of this "Divine Authnrity"Authority.'1"hi
全文:“决嫌疑”。从理性的角度看,人们提出了“天”、“保民”的政治纲领。“天”就是尊从以上帝为中心的鬼神世界。这是殷周最重要的思想原则。“保民”,就是安邦治国。殷代把这一政治任务称为“承民”、“畜民
论当代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及构建
作者: 董洪文   来源: 齐齐哈尔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哲学基础   构建   生态文明  
描述: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越来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何摆脱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己成为当今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各国政府和社会民众开始积极地探求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于是,对文明发展的探讨开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事实上,工业
全文: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使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越来越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如何摆脱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己成为当今社会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各国政府和社会民众开始积极地探求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于是,对文明发展的探讨开始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事实上,工业文明衰败之日,正是生态文明兴起之时。生态文明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主导力量,已受到全社会普遍关注。特别在中国,生态文明己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流文明成分和主要推动力量,是人类在新时代面对深重的生态危机和对传统文明发展模式做出深刻反思之后所选择的一种新的文明发展模式。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生态文明正是以这样一种跨越时空的恢宏视角深刻揭示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和道德评价。因此,关于生态文明的研究将对解决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轴心,通过对文明与自然关系的阐述,追溯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弊端,并在对其进行一系列反思的基础上,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形态—生态文明的界定、内涵、特征和意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在此基础上着重阐述了构建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从哲学世界观、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结合的视角深刻阐释了生态文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蕴含;洞悉了中国古代儒家、道家等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并分析了其对生态文明构建的现代价值;同时深入研究和反思了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等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学思想,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生态学思想为构建生态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本文从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思维方式三个维度对如何构建生态文明,以及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进行了一系列探讨。
中国道教农业史——农业思想初探
作者: 赵文杰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学   道家   农业   道教   思想  
描述: he civilization of agriculture of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全文: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鲁迅先生曾在《致徐寿裳信》中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中国的农业文明源远流长,道家、道教思想根植于这种农业文明,反映了一定的农业思想。中国的科学技术在道家、道教中获得了
传统儒家家庭伦理及其对我国现代家庭伦理建设的启示
作者: 裴夕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家庭伦理   启示   儒家家庭伦理   建设  
描述: and trends, these new situation on the traditional family ethics raised new challenges in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family ethics formed a huge impact.
全文:当今家庭中的紧张状态的价值;传统儒家家庭伦理中的慈、孝、贞、、悌等规范,对今天的家庭伦理建设的启迪意义。并且在探讨传统儒家家庭伦理恒常价值的基础上,找出传统儒家家庭伦理与现代家庭伦理思想的结合点,把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学观点的研究
作者: 左小航   来源: 第四军医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现代价值   天人合一   天人二分   传统   科学发展观   生态伦理  
描述: 生态伦理学(ecological ethics)作为一门着重研究生态价值和人类对待生态应抱什么样的道德态度的应用伦理学科,初步形成于20世纪中期,70年代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至今已是一门受到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并被纳入联合国重大会议讨论的热门学科。可以这样说,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推动了生态伦理学的形成
全文:都衰落了、消失了。这里的原因很复杂,但华夏农业文明中由于有生态文明的光辉,得以使这一农业文明延续下来,的确是毋庸质疑的。我们不妨将中国古代生态伦理文明看作是中华五千年明史得以延续的道德力量,是华夏
榆中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
作者: 张俊红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态示范区   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生态综合指数   生态文化   生态经济   生态县  
描述: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 is a region with benign recycle. It coordination 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全文:生态示范区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区域形态,它强调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强调传统技术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强调利用当地的资源和社会优势,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它是一个文明、健康、和谐、充满活力的复合生态系统,也是具有高度生态文明的人文环境系统.1996年,我国为了解决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创建活动;1999年,又提出开展生态县、生态市和生态省的创建活动,将生态示范区建设扩展到了更大的范围和区域。生态示范区的建设是符合我国国情国力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模式. 1995~2007年,全国已经开展了八批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这些试点地区均编制了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因此加快了我国生态示范区建设研究的进程。在生态示范区建实践发展的同时,我国学者也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然而,这些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的分布地域性很强,主要特点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分布较多,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分布较少;在国内还缺少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经验。本文以榆中为例,试图研究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示范区建设,为今后经济欠发达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提供相关依据. 榆中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西北干旱区,气侯干燥,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发展也比较落后。因此,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成为榆中发展所面临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大量文献研究,综述了生态示范区的概念、分类和研究进展,并客观的分析了生态示范区目前的研究成果与不足;在概述榆中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状况等基础上,建立榆中生态县评价体系,对榆中生态县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得出榆中生态化水平的程度为一般;利用SWOT分析方法榆中建设生态县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榆中生态县建设的理论依据,并依据评价结果,提出榆中建设思路及建设的重点领域,并从自然生态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建设三方面给出了榆中生态县建设的相应对策。
中国农业伦理问题研究
作者: 方金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政策伦理   农业环境与资源伦理   农业伦理   伦理型农业体系   农产品生产与交易伦理  
描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的重大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政策有了很大调整,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空前繁荣,农业新技术日新月异,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然而,在这些重大变化的同时,农业领域以及农产品生产与交易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生物技
全文: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农产品生产与交易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并就伦理型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交易战略的构建进行了研究。最后,对我国更加公正和合乎伦理的农业体系构建提出了初步设想。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
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
作者: 赵凤远   来源: 山东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重生观   庄子   天道观   齐物观   生态美学  
描述: 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被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思想家,而轴心时代产生的思想几乎蕴涵了后世所有文化观念的因子,从而能够长久惠及后世并具有永久的价值。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现实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促使庄子深入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些思考呈现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总体特征,其
全文: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他被雅斯贝尔斯称为"轴心时代"的思想家,而轴心时代产生的思想几乎蕴涵了后世所有文化观念的因子,从而能够长久惠及后世并具有永久的价值。中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现实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促使庄子深入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些思考呈现出"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总体特征,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古典形态的生态美学智慧。为了准确地揭示庄子的生态美学思想,本论文分以下几个部分: "导论"说明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的选题依据、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写作思路。"选题依据"包括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说明进行这项研究是建设当代生态文明和生态美学观的需要。"研究方法"说明本文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统帅下,借助当代存在论哲学为指导,认为只有立足于"存在论"的"此在与世界"的在世方式才能获得人与自然、生态与人文的统一。同时它也是架通中西美学研究的桥梁。"研究现状"既概括综述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的前期成果,又指出了本文在前人已经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所做的一点努力。"写作思路"主要说明了进行整体性研究的必要性和本文大致的思路。 第一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形成背景。首先,本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文化背景。神话传说、图腾崇拜、巫术仪式都是在理论形态的"天人合一"观念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文化现象,但是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传递了"万物一体"、"天人相通"的观念,传递了万物"共生共荣"的观念,这些观念蕴涵的生态智慧影响了庄子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其次,本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理论背景。《易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源头之一,它所包含的"天人合德"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智慧。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特别是他的"道",蕴涵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再次,本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形成的现实背景。中原地区长期的开发和利用虽然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但是也破坏了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有效利用生态资源的思想或智慧。春秋战国时期剧烈变化的时代背景又进一步激发了社会生态方面的危机。这些都为庄子生态审美智慧的产生准备了丰厚的现实条件。 第二章分析了庄子"天道观"的生态美学思想。"道为万物之本"的观点说明了"道"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最根本的概念。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的本根说"和"道法自然说",在此基础上对道的看法又有一些新的发展,提出了"道无所不在"的思想。庄子在老子更多地关注"道的本原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道的遍在性",强调"道"的整体作用、并提出"自然化生"的思想。"道无所不在"的思想成为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重要根源之一。"以天为宗"的观点说明了"天"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另一个最根本的概念。人们一般将其作为道的从属范畴来理解,这有一定的局限性。庄子将"天"提升为一个与道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范畴。天的自然性是最突出的特征。"天"代表着自然事物的原生态或天地万物自然而然的本性,但是庄子的"天"在很大程度上又具有神秘性特征,天的自然性和神秘性是浑然融为一体的。庄子所提出的"以天为宗"、"天而不人"、"人与天一"、"无以人灭天"等思想都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学观念。庄子"安时而处顺"的思想也是其"宗天"观念的体现。 第三章分析了庄子"齐物观"的生态美学思想。"齐物观"所蕴涵的平等内涵和理想境界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它说明了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平等共生"的和谐关系。"齐物观"是"道无所不在"思想的最好说明,丰富了"万物一体"的生态审美观念。庄子的"齐物观"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本章探讨了诸子有关人与万物关系的思想对庄子的影响,并且从文字源流的角度阐述了"齐"字的初始内涵。庄子站在"道"的立场上看待人类和万物的生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生态平等"蕴涵的思想观念。"天钧"与"天倪"的思想蕴涵着古典生态环链意识和审美境界观念。"吾丧我"与"物化"的思想蕴涵着对"自我中心"的自觉放弃。"无用之用"的思想蕴涵着一种符合生态的价值观念。"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思想则蕴涵着倡导"平等共生"的生态情怀。"以遂群生"的思想则蕴涵着为了使其他生命能够理想化生存应该对人的活动进行限制的观念。 第四章分析了庄子"重生观"的生态美学思想。"重生观"所蕴涵的尊重人与自然万物生命的思想也是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本章主要论述了庄子对个体生命的重视。"重生观"更多地体现于如何通过现实的生活实践和人生的修养去实现所追求的境界。这也是一个生态审美实践的话题。庄子"重生观"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首先,庄子重视"养生"。庄子认识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之所以存在不和谐的现象,是因为人不能站在"道"的立场上看问题。为了达到"重生"的目的,庄子认为必须通过"心斋"、"坐忘"等精神修养的方式,回归自然之道。其次,庄子重视"游世"。现实社会中充满了令人极度压抑和愤懑的现象,生命在那个时代显得脆弱和微不足道,如何从乱世中求得生存,庄子主张游于"人间世"。庄子"游世"思想的背后还包含着"逍遥游"这层意思。"逍遥游"更加侧重于精神境界的超越性。"游世观"体现了一种生存的策略和方式。最后,庄子重视"乐生"。乐生蕴涵着一种生态之乐,它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生命的关爱与欣赏、对人生死现象的达观以及对于理想生态社会的向往。"乐生"是"重生"的最高理想和现实归宿。 第五章分析了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这种当代价值和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代人追求审美的生存所具有的启示:首先,庄子智慧地预言了生态灾难,对于人们生态危机意识的形成具有警示作用:其次,庄子的"齐物观"有助于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平等"意识和审美境界;第三,庄子的"重生观"有助于人们从事生态实践活动和审美生存;最后,庄子"天道观"促使人们对大自然保持适度的尊重和敬畏,限制和削弱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妄自尊大的任意征服行为。 结束语:庄子生态美学思想对于当代人的审美生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但是我们不应忘记其还具有相当大的历史局限性。庄子生态美学思想毕竟是农业文明时代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和直观性。如果要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应该发掘其积极的一面,使其与当代形态的生态理论相结合,实现一种现代性的转换。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