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古代水能利用研究
作者: 许臻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自然资源   水能利用   农业科技史   机械史  
描述: ll use of such a resource.
全文:古代先民在生产实践中很早就对水能的作用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并对这一自然资源加以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中国农业生产中动力的重要来源,并在形成了一套特点鲜明的应用体系,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成就
中国古代正史隐逸传研究
作者: 宋锡玲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正史   类传   隐逸传  
描述: ivities, recluses were a unique social
全文:隐逸现象是中国文化中一种非常特殊且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作为隐逸活动的主体,隐士是中国古代一个独特的社会群体。按理说,他们远离政治中心,甚至离群索居,疏离人世,是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然而在漫长
马疏及“日损益斋”诗文研究
作者: 王忠禄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马疏   农事诗   唱和诗   陇右地域文化   陇右文学精神   日损益斋古文   陇右文学   日损益斋古今体诗   题画诗  
描述: e points about studying of Longyou area literature.
全文:本文共分四章。绪论部分,结合陇右地域文化,对陇右文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陇右曾产生了一大批杰出作家和著名作品,陇右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相较于其突出贡献而言,学界对陇右文学的关注
中国古代“天人观”与当代生态价值观的建构
作者: 孙静   来源: 青海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建构   生态价值观   天人观  
描述: 中国古代“天人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的重要伦理问题,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同伦理学基本问题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而且构成环境伦理的逻辑起点。中国古代“天人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自然之道与文明之仁的协调,强调生养万物的仁慈之德,也突出了人对天地的道德责任和伦理关怀。中国古代“天人观”所反映
全文:中国古代“天人观”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的重要伦理问题,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不仅同伦理学基本问题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而且构成环境伦理的逻辑起点。中国古代“天人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强调自然之道与
中国古代植物染料研究
作者: 谭光万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商品化   中国古代   植物染色技术   染色文化   植物染料   染料作物  
描述: Before the synthetic dye has been invented, all of the world were used the natural dye, especially the vegetable dye for dyeing.
全文:商品化,并进一步探讨其原因:明清时期农业的发展为染料作物的种植提供了空间;发达的植物染色技术为植物染料的生产提供了条件;兴盛的纺织业推动了染业的发展。 最后,从文化史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传统染色文化
中国北方前仰韶时代石铲研究
作者: 李艳红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石铲   原始农业   型式演变   北方   前仰韶时代  
描述: Stone shovel is one kind of important agricultural tools in periods from Neolithic Age to Xia, Shang and Zhou Dynasty.
全文:石铲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直至夏商周时期一种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也是北方前仰韶时代出土数量较多且最具特色的生产工具之一。目前对于北方前仰韶时代的石铲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著作和论文尚不多见。本文从考古类型学的角度对北方前仰韶时代的石铲进行研究,以期探索石铲型式演变的规律和所反映的当时原始农业发展状况。 早期对北方前仰韶时代石铲的研究缺乏新的考古发掘资料,显得不够全面。近年来随着考古发掘资料的不断增多,北方前仰韶时代的文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对于其出土的石铲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尤为必要。 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北方前仰韶时代文化的概念、发现经过及其各文化的内涵。第二章详细介绍了北方前仰韶时代各文化出土的石铲。第三章是论文的主要部分,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石铲进行分型研究,探索其形式演变的规律。第四章主要结合现代微痕分析对于石铲的装柄、使用方式进行论述,并结合其它的出土伴随物探讨北方前仰韶时代的原始农业发展状况。
中国古代土壤改良技术研究
作者: 陈凡学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农业技术   土壤改良  
描述: eat attention to adopting various techniques to improve soil quality when plowing the soil, so that the soil could keep sustainable fertility and high rate of yield.
全文:、种植、盐碱土改造等措施,来改良土壤。中国古代土壤改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之上,这包括古代对土壤结构与性状的认识、“地力可变”的思想、“地力常新壮”的学说以及土壤“治之得宜,皆可成就”的理论。古代在土壤
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
作者: 邵侃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灾害史   农业灾荒文献   减灾技术   灾荒赈救   灾害预防  
描述: n the 1920s when China was called “the Land of Famine” by an American relief worker, the phrase immediately gained currency.
全文:,“饥荒的国度”这一称谓便被冠之于中国。据本文统计,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的两千六百多年间,共发生农业气象灾害的年次为4152次,农业生物灾害716次,农业环境灾害362次,其中包括水灾1251
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
作者: 邵侃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灾害史   农业灾荒文献   减灾技术   灾荒赈救   灾害预防  
描述: n the 1920s when China was called “the Land of Famine” by an American relief worker, the phrase immediately gained currency.
全文:,“饥荒的国度”这一称谓便被冠之于中国。据本文统计,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的两千六百多年间,共发生农业气象灾害的年次为4152次,农业生物灾害716次,农业环境灾害362次,其中包括水灾1251
中国古代农业灾害防减体系研究
作者: 邵侃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灾害史   农业灾荒文献   减灾技术   灾荒赈救   灾害预防  
描述: n the 1920s when China was called “the Land of Famine” by an American relief worker, the phrase immediately gained currency.
全文:,“饥荒的国度”这一称谓便被冠之于中国。据本文统计,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1911年的两千六百多年间,共发生农业气象灾害的年次为4152次,农业生物灾害716次,农业环境灾害362次,其中包括水灾1251
< 1 2 ... 6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