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禹贡》——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人文地理学著作
作者: 刘盛佳   来源: 地理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五服   区域研究模式   禹贡   九州   圈层地域结构模式   农业区位模式  
描述: 总体规划,内分分区国土整治开发,分系统国土整治开发和国土整治开发战略。战略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五服说在理论、内容、方法上,都显示了超前水平,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域人文地理学著作。
古代“屯田积粟”的军事经济思想
作者: 谢守和   李益敏   来源: 军事经济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赵充国   治粟都尉   思想宝库   军事经济理论   军事经济研究   军民结合   因粮于敌   古代文化   古代军事   中国特点  
描述: 我国古代的军事经济同古代文化一样,是我国军事思想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研究它,有助于我们继承和吸取前人的宝贵经验,提高军事经济理论水平,促进军事经济研究的健康发展。粮草是古代作战中的头等
传统农业时代的农业减灾技术研究
作者: 邵侃   商兆奎   来源: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业减灾技术   自然灾害   传统农业时代  
描述: 为土壤耕作技术、田间管理和收获储藏技术、耕作制度、抗灾作物品种选育和引进推广四大类。结论传统农业减灾技术措施的实行,提高了减灾行动的主动性,有效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在传统农业时代的减灾备荒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当今农业防灾减灾的理论和实践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国农科教结合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作者: 司洪文   来源: 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技术推广   农业科研   发展趋势   农业教育  
描述: ,以此来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和生产的稳定协调发展,探讨其“三农”结合的理论依据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意义,更好地合理利用人、财、物资源,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为加快实现我国农业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服务。
试论我国早期阴阳五行说与地理的关系
作者: 唐锡仁     黄德志   来源: 天津师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阴阳说   《管子》   黄帝内经   《尚书·洪范》   《春秋繁露》   《吕氏春秋》   阴阳理论   阴阳五行说   《淮南子》   《国语》  
描述: 一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古代的哲学理论,它的起源很早,依据现存材料,阴阳说可说最先表现于《周易》,五行说可说最先表现于《尚书·洪范》。在其后的《左传》、《国语》、《老子·道德经》、《列子》、《管子
知识哲学视域中的农业科技推广
作者: 滕瀚   孙超   来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业科技推广   共同体   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统一   通约性   地方性知识  
描述: 地方性知识对解决我国当前农业科技推广中的困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启迪意义。文章从地方性知识的情景性特征出发,论述了农业科技推广要强调普遍性农业科技知识与地方性农业知识的通约性;从地方性知识产生的协商性
论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的农业生态哲学思想
作者: 陈晓利   王子彦   来源: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徐光启   生态哲学   农政全书  
描述: 、生物等环境资源的观念方面。分析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对于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农书中关于有机农业的若干有价值信息,对于建构和完善我国生态哲学以及可持续农业的科学理论均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哲学基础
作者: 刘素盼   来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态农业   自然界的优先地位   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描述: 了马克思生态农业思想的哲学基础。也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辩证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以及自然界优先地位的思想体现了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生态农业观。
中国生态农业的哲学思考
作者: 吉龙   来源: 产业与科技论坛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态农业   唯物辩证法   哲学社会科学  
描述: ,就是在实践、认识的辩证发展的具体过程中,不断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循环往复,每一次循环都递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使我们对生态农业的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因此,实行生态农业是实践和理论具体的历史的有机统一。
中晚唐农事诗勃兴之原因探析
作者: 刘贵生   来源: 衡水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晚唐   农事诗   勃兴原因  
描述: 中晚唐时期,这种冷清的局面才有所改变,农事诗在中晚唐的大量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新乐府诗歌理论的推动及其诗人们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儒家价值观的影响等方面分不开的。
< 1 2 3 4 5 6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