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甘肃“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
作者: 齐敏敏   来源: 现代妇女(下旬)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新发展   传承   花儿  
描述: "花儿"作为一种民间演唱形式,深深根植于西北人民群众之中,它反映着流传地方的社会风貌、风土人情、乡俗愿,具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西北"花儿"的发展陷入瓶颈,文章拟从促进"花儿"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的思路出发,研究解决民歌发展面临的难题,将这一艺术形式保护和传承下去。
临夏砖雕艺术
作者: 张伯智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临夏砖雕   画像砖   镂空雕   河州砖雕   门罩   小麦加   浅浮雕   线雕   真教寺   伊斯兰文化  
描述: 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素有“小麦加”之称,秦汉以来历为丝绸之路要道,伊斯兰文化和穆期林风情独具特色。临夏砖雕,又称河州砖雕,更是民族特色浓厚、深受回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奇葩。 砖雕是我国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发展源远流长,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砖雕,各自呈现出不同的
全文:临夏回族自治州地处甘肃省西南部,素有“小麦加”之称,秦汉以来历为丝绸之路要道,伊斯兰文化和穆期林风情独具特色。临夏砖雕,又称河州砖雕,更是民族特色浓厚、深受回族人民喜爱的民间艺术奇葩。 砖雕是我国独特的建筑雕刻艺术,发展源远流长,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中的砖雕,各自呈现出不同的工艺手法和风格特点。区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的个性特征也反映于砖雕艺术中,形成了中国砖雕艺术博大精深的面貌。回族砖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元时回族先民们所建清真寺和他们墓地的建筑中,如元代所建的杭州真教寺大殿砖砌的墙面上伊斯兰风格的砖雕,非常精美,显示了回族先民们高超的砖雕艺术。明清以来,回族在吸收我国汉族传统的砖雕艺术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临夏回族砖雕艺术从汉代祠堂、墓室、宫殿等建筑物上的雕刻、画像砖演化而来,起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能工巧匠辈出,作品多姿多彩,雕镂精细,构图严谨,立意新颖,形象生动,古朴多姿,富于极强的想象和表现力,主要用于寺院庙观和民居建筑中,在西北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它既具有独立的的观赏价值,又和整体浑然一体,以景拖情,幽雅飘逸,具有强烈的生活趣味。 临夏砖雕的制作工艺主要分“捏活”和“刻活”两种,一软一硬。“捏活”就是捏软泥,即先把配制好的粘土泥巴用手工或模具捏制、倒压成各种图案,然后入窑烧制为成品,作为建筑材料,主要用于屋脊、墙面、墙角等处使用。捏活好做,关键靠烧窑师傅掌握火候。其图案多为龙凤虎狮、花卉禽鸟等民间喜闻乐见的题材。所谓“刻活”,即在烧好、打磨光滑且土质良好的青砖上用刻刀镂刻成各种图案,通常一个图案由几十块青砖拼接在一起,砖雕用砖一般使用长宽各25厘米、厚7厘米的大块方形绵砖,由砖雕艺人分头按图纸雕刻,最后组合必须达到巧合无缝,这种砖雕艺术作品大多装饰在门庭、照壁之间,山墙、台阶及槛墙、须弥座等部位。穆斯林传统中青色蓝色是上上色,所以,一般砖雕工艺都用青砖。砖雕艺人的功夫主要看他的刻活,刻活在硬砖上刻,匠人的刀法一目了然,图案的棱角线条很流畅,质感强,而且细腻,像花卉的瓣和蕊,叶子枝干的展开部分的动态,鸟兽的神态,都能刻画出来。刻活的工具都很锋利,镩,专门用来镂绷处,平刀专门刻长线纹,斜刀往深往侧面拉,粗处细处斜面侧面都到位,效果就出来了,花草树木就是一片叶子都很精致,动态十足。雕刻制作过程分制胚、烧砖、粗刻、细刻、对接五道工序,其中细刻工艺最为考究,要运用多种工具,进行多层次雕刻,即阴线雕,凹面线雕、凸面线雕、镂空雕、“浅浮雕”、“高浮雕”等等,多层次雕刻也
花儿的语言艺术
作者: 屈文焜   来源: 宁夏社会科学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朱门酒肉臭   独特感受   个人感受   感情共鸣   人民口头创作   语言美   你我   语言艺术   乐府诗   新乐府  
描述: 花儿是宁夏、甘肃、青海等地各族人民口头创作的一部“诗经”。它不仅具有高超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同时也具有人文科学的多种学术价值。本文试就其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个重要因素——语言艺术,作一点简要论述和介绍。
朱仲录对“花儿”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作者: 魏泉鸣   来源: 民族文学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甘肃临夏   张亚雄   上去高山望平川   花儿会   研究学会   魏泉鸣   朱仲   西北人民   花儿集   音协  
描述: 录同志写于1953年8月5日的《花儿介绍》一文。此文先后被收入1953年第八期《西北音运资料》,青海研会1963年编的《花儿评介、讨论、研究专集》,魏泉鸣1981年编的《花儿研究集》,青海研会1982年10月编的《少年(花儿)论集》等集中,成为一篇十分珍贵的花儿学研究史料。
甘肃“花儿会”
作者: 杨鸣键   来源: 中国音乐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河州花儿   衬词   西北地区   野曲   二郎   花儿会   盘歌   三十里   炳灵寺   娱乐形式  
描述: “花儿会”,是我国西北地区洮,岷、河、湟一带几个民族的人民群众定期汇集,利用当地庙会之机进行自发性“花儿”演唱活动的一种大型娱乐形式。它是乡气浓郁的民族狂欢节。“花儿”绕青山,袅袅紫烟映蓝天。“花儿会”的会期,从每年农历正月中旬始,到十月底止,各会相衔,络绎不绝,其中,以农历四、五、六月尤为集中。这时成千上万乃至数十万的各族
“花儿”语言艺术三题
作者: 齐安   来源: 甘肃理论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结构助词   西北地区   时态助词   明初   青年男女   “把”字句   方言词汇   语言艺术   语法作用   重叠形式  
描述: “花儿”是产生于甘肃、青海,流传于甘、青、新、宁等地的一种西北地区民间文学特产。她产生的时代,虽尚无确论,但在明初就有流传则已被考证确实。从那时算来,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了。她流传的范围,就地域而言,遍及西北数省;就民族而言,有回、汉、撒拉、东乡、保安、藏、裕固、土族等。影响越来越大。究其原因,除了她所反映表达的都是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青年男女真挚的爱情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
“花儿”溯源
作者: 柯杨   来源: 兰州大学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产生年代   明初   张亚雄   中国音乐史   花儿会   榆中   西凉伎   民族民间音乐   松鸣岩   花儿集  
描述: “花儿”是流行于甘、青、宁三省区的一种民歌,深受汉、回、土、东乡、保安、撒拉等六个民族人民的喜爱。对于这种民歌的大规模搜集与研究,开始于三十年代,以甘肃榆中张亚雄先生的《花儿集》为代表。解放以来,“花儿”的搜集整理工作成绩显著,研究论文也时有披露,这两方面,以青海、甘肃的工作搞得最好。尤其是近年来对
论“花儿”的旋法特点及艺术规律
作者: 张谷密   来源: 音乐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角音   民歌小调   花园里   民间音乐   旋律线   五声音阶   音列   旋法   艺术规律   民间歌曲  
描述: “花儿”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优秀的民间歌曲,但它在祖国民间音乐的百花园里大放异彩,却是在我国建国以后,是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之下,才使这朵瑰丽的花儿芬芳吐艳,香飘万里,受到全国亿万人民群众的喜爱和赞赏。“花儿”是一种高亢而抒情的山歌,流传在青海、甘肃、宁夏的广大地区,地方色彩十分
论河州“花儿”及其改编曲的语言特点
作者: 王金山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语言   民歌   河州“花儿”  
描述: Language is that human being transfers information,spreading culture implement,nation and regionality is important language characteristic.
全文: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传播文化的工具,民族性和地域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客观上造成了我国复杂的语言情况。方言是指同一个民族在不同的区域里说着大同小异的话。民族因素和地理因素对方言的形成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并以口头流传为主要传播形式的音乐体裁。民歌演唱使用的大多是当地的方言,方言语言形式大大影响着民歌音乐旋律的走向和构成,也就形成了符合各个方言区民众的音乐审美的、地域性很强的地方民歌。 河州“花儿”是由生活在甘肃、青海等地区的各族人民共同使用河州方言演唱的、主要反映人们爱情生活的一种山歌。 河州“花儿”的演唱语言丰富、精炼、淳朴;“花儿”辞令中大量使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人们的爱情生活;特殊的语言习惯和结构特点使“花儿”曲带有独特的具有泥土味道的芳香;各种形式的衬词的使用更是大大增强了“花儿”的感染力……。传统“花儿”曲如此,新时期“花儿”改编曲的语言风格则抓住传统“花儿”语言的这些特色进行夸张的艺术加工,使歌曲既有民族地域特色,又有时代气息。
河湟花儿体系的确立及其概貌
作者: 卜锡文   来源: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化区   词式   文化一体化   藏族民歌   河湟地区   土族花儿   湟水流域   河湟花儿   民族属性   撒拉花儿  
描述: 河湟花儿是花儿三大体系之一。其词式独特,曲令众多,风格鲜明,影响至深至广。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特定的地理、历史背景,是河湟地区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也是该地区各族人民向着文化一体化方向前进的突出标志。因此,对河湟花儿体系的探讨,其所涉及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某些多民族共有的民歌品种及其规律的认识。河湟花儿发源于甘肃和青海交界的黄河、湟水流域,这里山川壮丽,民族众多,是一极有特色的历史文化区。自古以来,众多民族的历史在这里展演,不同族属的文化在这里交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