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救荒活书》研究
作者: 马兰胜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救荒活民書》成書考   思想與主張   荒政  
描述: 南宋董煟著的《救荒活书》作为中国荒政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灾荒救济与管理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不仅大量收录了历代荒政的思想和做法,还标志著宋代荒政所达到的较高水准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荒政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还为研究北宋一代之思想、政治、文化提供了独特视角。《救荒活书》的成书既有其社会背景又与作
全文:南宋董煟著的《救荒活书》作为中国荒政史上第一部系统研究灾荒救济与管理的著作,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它不仅大量收录了历代荒政的思想和做法,还标志著宋代荒政所达到的较高水准为我们研究中国古代荒政史提供
清代河西仓储研究
作者: 王玉春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河西   清代   救荒能力   社会保障   仓储  
描述: 清代河西仓储系统已经趋于完备,除官仓、常平仓、义仓外,河西地区还有大量的社仓,且仓法体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可以说清代是河西仓储制度的完善时期。本人将河西诸色仓依照其性质分为官仓(包括常平仓)和仓,并
全文:清代河西仓储系统已经趋于完备,除官仓、常平仓、义仓外,河西地区还有大量的社仓,且仓法体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可以说清代是河西仓储制度的完善时期。本人将河西诸色仓依照其性质分为官仓(包括常平仓)和仓,并
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及其民俗文化研究
作者: 刘艺洋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传承保护   建筑装饰艺术   民俗文化   窑洞民居  
描述: 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最普遍、最活跃的一种艺术形式。陕北的窑洞民居具有黄土高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征,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源远流长,又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文化底蕴。本文秉承着这一观念,尝试着从文化内涵的视角出发,对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的存在形式、艺术风格、民俗文化等方面进
全文: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是最普遍、最活跃的一种艺术形式。陕北的窑洞民居具有黄土高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特征,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既源远流长,又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生活文化底蕴。本文秉承着这一观念,尝试着从文化内涵的视角出发,对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的存在形式、艺术风格、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阐述了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形式、艺术审美及人们的文化心理,试图认识到这种建筑装饰的文化价值,唤起人们对陕北窑洞民居建筑装饰的关注和保护,激发陕北文化活力,更好地发挥文化资源优势,打造陕北文化品牌,繁荣地域经济。
陕北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作者: 黎李莎白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张晓梅   剪纸   继承   创新  
描述: 在中国,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与欣赏性。中国的传统剪纸艺术在中国是作为一种母体的民间艺术存在的,它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农耕文化、民俗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创造、应用并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1]随着时代
全文:劳动人民在农耕文化、民俗生活中为了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需要创造、应用并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1]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今天的社会形态下,传统的剪纸,传统的民间艺术甚至传统的文化都要和时代
清至民国时期(1644-1949)甘肃地区的旱灾与社会应对研究
作者: 魏光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旱灾   民国   清代   甘肃   民间力量   政府救灾  
描述: 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十分频繁,给当地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甘肃地区更是旱情严重,防旱、抗旱事业日渐成为关系甘肃民生的头等大事。研究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总结旱灾的分布规律、分析旱灾的社会影响、探讨当时社会的救灾机制,可以为当前甘肃乃至全国的抗旱事业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价
全文: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十分频繁,给当地人民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近年来,甘肃地区更是旱情严重,防旱、抗旱事业日渐成为关系甘肃民生的头等大事。研究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总结旱灾的分布规律、分析旱灾的社会影响、探讨当时社会的救灾机制,可以为当前甘肃乃至全国的抗旱事业提供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本文在统计分析相关旱灾史料的基础之上,重点研究清至民国时期甘肃旱灾的发生规律、旱灾影响及旱灾的社会应对。在具体的行文之中,又分时期、分地区对旱灾的某些反映方面进行了系统比较,总结出旱灾的演变特点与应灾机制的发展创新。总之,本文通篇是以“旱灾与社会”这两大因素的相互结合为研究中心,通过展开系统地论述,力图将旱灾的研究最终落实到社会应对之上,以求有用于世,服务于当前。 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绪论,论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分析了甘肃的自然环境,并详细概括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政区演变,这为下文展开具体研究确定了研究区域。对目前学术界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又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论述了本文的创新之处,突出了研究特色。 第一章,首先简要概述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旱灾发生情况,以灾害年为统计单位,通过对相关旱灾史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在这306年间,甘肃共发生大小旱灾共187次,体现出甘肃旱灾的整体频发性。在此基础之上,系统分析了甘肃旱灾的时空分布规律。 第二章,本章主要论述了甘肃旱灾的社会影响,分别从旱灾与人口变迁、旱灾与农业经济、旱灾与商品经济、旱灾与社会文化这四个方面展开系统论述。在人口方面,旱灾不但导致人口死亡,而且还造成人口迁移,引发大规模的灾民潮。在经济方面,旱灾对农业经济产生直接的破坏力,并严重阻滞了农业经济的再生产;由于甘肃自古商业不甚发达,故此旱灾极易造成当地经济出现畸形商品化现象。在文化方面,本章主要从旱灾中的女性化与食人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旱灾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价值的体系的冲击影响。 第三章,主要论述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地区的救灾思想、救灾机构及其相关程序。清代救灾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救灾思想的集大成者,民国更是在此基础之上取得了进一步的创新。在救灾机构与程序方面,民国与清代相比要更加的专门化、程序化,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第四章,从官方与民间两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两者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去应对旱灾。对于官方的应灾,本章主要从备灾、临灾赈济、灾后补救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仓储是备灾措施的重要代表,仓储的完备与否直接决定着备灾的成败。临灾赈济这一节主要是从粮食赈济、钱币赈济、以工代赈这三个方面展开的具体论述,并将其融入到当时的社会背景中,评估其实际成效。而灾后补救则主要分为蠲缓、借贷、安辑之策,并分别就其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民间力量的救灾主要包括士绅的个体救灾、社会组织的专业救灾及外国力量在甘肃旱灾中所提供的帮助。自清末至民国,相比官方赈灾的衰落,民间赈灾所起的作用日渐增强。 结论,系统总结了清至民国时期甘肃旱灾的时空分布特点、社会影响及相关救灾机制。通过分析这一时间段内的应灾成效,得出政府救灾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民间力量的赈灾不容忽视。与此同时,也得出政治背景与交通条件也是影响抗旱事业的重要因素。
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植物遗存研究
作者: 孙永刚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早期青铜时代   西辽河上游   植物遗存   生业方式   新石器时代  
描述: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西辽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与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人类活动、植物遗存与生业方式的关系。本文涉及的年代范围是距今10000-3500年间,约相当于地学界的全新世初期至大暖期结束时期,或考古学界的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
全文: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古文化遗址(兴隆沟、魏家窝铺、哈忙哈、三座店和二道井子遗址等)发掘过程中,采用浮选法,发现了大量的炭化植物遗存。通过对典型遗址出土的炭化植物遗存进行分类、种属鉴定
伦理视野下的甘肃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研究
作者: 陈玉婷   来源: 西北民族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甘肃贫困地区农村   伦理关怀   养老  
描述: 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养老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本文特以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甘肃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为例,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吸收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
全文:中国正在步入老龄化社会,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养老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养老问题,已成为影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养老问题更加突出。本文特以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甘肃贫困地区的农村养老为例,从伦理学角度出发,吸收借鉴了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同时又对甘肃贫困地区的背景、现状进行分析,利用最新的政策和数据为导向,以从古至今国内的多种养老方法为辅助;得出了伦理视野下,甘肃贫困地区农村养老所面临的困境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健全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制度的具体路径。结论指出,为了使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得到充分的解决,必须从全社会出发,政府、企业、团体和人民都要发挥其相关效能和作用。从根源上解决贫困地区农村养老问题:必须运行法律法规来保障各项养老政策的具体实和落实,实现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各项权益;加大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养老保险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投保意识,实现医保和低保并存的局面;继续提倡鼓励农村劳务输出、提高农村外出务工收入水平,从而增加农民的基本收入;考虑不同地区的相关需求,建立养老机构和社会性福利机构,丰富贫困地区老年人的日常和业余生活;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孝”,使得中华美德源远流长;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发展新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最终实现全社会“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教、老有所医”的目标。
从考古发现看辽上京地区契丹人习俗
作者: 杨婷婷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契丹   辽上京   习俗  
描述: 辽上京的营建,为契丹辽王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辽上京地区的发展进程,本文拟利用该地区考古发现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结合历史文献,对当地契丹人风俗习惯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以期有助于深化上京地区契丹人习俗的研究。风俗习惯与历史演化是相辅相成的,对一个地区的风俗习惯 的充分了解,更有利于了
全文:的。1、从上京周边瓷窑遗址分布及出土器物上看,当时辽上京手工业发展较好,出土辽瓷造型粗犷但工艺精美,是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实用工艺品。这些历史文化遗物,既反映了契丹民族历史文化特点,又反映了契丹族和汉族
西北神话初探
作者: 鲁小娜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神话   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   西北  
描述: 本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关于西北神话与自然界及日、月神话体系的形成研究: 西北神话的发生与流传与西北自然界密不可分,因此本章重点阐述西北自然风貌、地理环境与西北神话之间的联系。探索昆仑文化与西北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通过古文献中“明夷”与“石夷”以及日、月之母、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的记载梳理西北日、月
全文:、农业文化两方面之间的关系: 1、西北神话反映了民族战争与民族迁徙的历史现象。本文结合历史学知识,讨论禹伐三苗之战,黄帝、蚩尤争战以及西王母的历史迁徙轨迹与神话色彩分析古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在神话中
两汉农民生活研究
作者: 陈冬仿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生活   人际关系   国家认同   聚落形态   精神文化   生产活动   两汉   农民  
描述: 汉代社会以农耕文明为基础,农民人口是社会的主体,农民生活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本文重点探讨两汉农民居住场所、生产活动、人际交往、政治及精神文化等生活状况,力求勾勒出那个时代农民生活动态和立体的画卷。 根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两汉乡村聚落形式和建筑结构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经过人为规划的聚落和自然
全文:机能相对弱化。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考虑,汉代统治者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给予农民一定的优遇。以儒术取士的选官制度使农民具有参政的权利和可能;出于受教化的需要他们有一定的受教育机会;享有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