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西周农事诗中反映的粮食作物选种及其发展
作者: 范楚玉   来源: 自然科学史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野生植物   浙江余姚   稻秆   长江流域   考古发掘资料   保纯   《毛传》   驯化栽培   灰坑   黄河流域  
描述: 我国是世界上农业发生最早的国家之一。现有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至少在距今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已有以种植耐干旱的为主的原始农业,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稻谷、稻壳、稻秆、稻叶,则是距今六、七千
《救荒本草》的通俗性实用性和科学性
作者: 周启基   来源: 中国农史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野生植物   苦苣菜   版本情况   食伤   十二经脉   植物学特性   《救荒本草》   中国植物志   慢性关节炎   实枣儿  
描述: 三、二日即成酒,味似葡萄酒甚佳,亦可熬烧酒,可经年,味力愈佳”。桑椹古有滋养补血、明目安神之效,慢性关节炎亦有效果。现今对桑椹利用得如何呢?“无花果采果食之治病…心痛,用叶煎汤服甚效”。“苦苣菜…甚益人,久食轻身,少睡,调十二经脉利五脏”。此类记载颇多,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造福人民。
中国古代的农田淤灌及放淤問題——古代泥沙利用問題之一
作者: 姚汉源   来源: 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熙宁   程师孟   水利措施   次生盐碱化   王沿   元丰二年   漳水   黄河流域   侯叔献   泥沙沉积  
描述: ?牧颊釉蟮刂饕欠庞俚淖饔谩?专门放淤自汉代开始,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期形成一个高潮。当时农田放淤为农田水利的主要內容之一,规模很大,但效果不能巩固維持。北宋以后,只有劳动人民长期保持这一良好經驗,統
考古资料所见汉代河洛地区的农业
作者: 江亚冰   来源: 郑州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业   汉代   河洛地区  
描述: Han Dynasties, this region wa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for its special political status.
全文:出土的农业考古资料看:自西汉中期起,铁农具及牛耕普遍使用,农耕技术先进,农田水利建设持续发展,井灌与渠灌相辅相成,农作物品种丰富多样,形成了具有河洛区域特色的以麦、稻、三种粮食作物为主的种植业发展
元代农业灾害研究
作者: 龚光明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赈济   元代   防治   农业灾害  
描述: 元代农业灾害频繁,几乎各种灾害都发生过。农业气象灾害、生物灾害、环境灾害三大灾种差异大,各灾种内也极不平衡;它们又有共性,发生频率高,多大灾、连灾及群灾。灾害众多既有客观原因,亦有人为因素,尤其是大规模的屯田和砍伐森林造成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与农业灾害频繁有密切联系;此外,元代的围湖造田、赋税苛重、
全文:,还有大批农学家著书立说传播农业技术。元统治者在应对灾害的过程中,认为“灾害可”,并认识到“天灾”、“人祸”之间的内在联系;但其灾害防治过程中始终存在“”与“敬”的矛盾,出现很多禳灾活动,影响了灾害
中国北方现代人扩散与农业起源的环境考古学观察
作者: 吉笃学   来源: 兰州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文化对环境的响应   BP事件   新旧石器过渡   中晚期过渡   现代人起源   农业起源   新石器   末次盛冰期   7.2   6.4kyr  
描述: 环境考古学是通过环境和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来揭示人类如何适应环境变化,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以缓解各种压力,从而实现规避风险保全自己的目的,为人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人类对环境变化的反应一般采取两种策略:一是响应;二是适应。目前,现代人扩散和农业起源是了解和认识人类适应策略的最理想的案例。为
全文:的环境反应模式。结果发现: 1.在22kyr BP和21kyr BP左右的末次盛冰期,宁夏彭阳和甘肃秦安相继出现了与现代人有关的细石器制品,说明现代人已扩散到陇西黄土高原的腹地。 2.ZL005地点的黄土
西辽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植物遗存研究
作者: 孙永刚   来源: 内蒙古师范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早期青铜时代   西辽河上游   植物遗存   生业方式   新石器时代  
描述: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探讨西辽河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与北方旱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以及不同考古学文化时期人类活动、植物遗存与生业方式的关系。本文涉及的年代范围是距今10000-3500年间,约相当于地学界的全新世初期至大暖期结束时期,或考古学界的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
全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对西辽河上游地区古代文明产生的动因与过程的探讨。 论文共分为7章: 第1章,绪论。明确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20世纪20-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
作者: 温艳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20世纪20   救灾   西北地区   灾荒   40年代  
描述: 20世纪20—40年代是民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灾荒发生最频繁、最惨烈的时期,几乎无年不灾,无时不灾、无处不灾。各种自然灾害连续并交叉发生,形成灾害链;水旱等灾害呈现出与邻近省份的相同性。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西北灾害的发生具有范围越来越广、频率越来越高的特点。严重的灾荒不仅使得西北地区人口锐减,体质下降
全文:的救灾模式,建立了较为有效的新型救灾管理制度,在救灾中实行标本兼,防救结合,推动了中国救灾体系的日益科学化、现代化。以华洋义赈会为代表的民间救灾团体和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成为这一时期西北救灾活动的新特点。
秦汉时期西部开发的地域差异与文化互动
作者: 邓燕平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秦汉时期   地域差异   西部开发   文化互动  
描述: 秦汉时期出于政治统治和军事防御的需要,对西部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开发举措。这也是我国历史上西部大开发的第一个黄金时期。由于自然环境、民族族属、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的不同,西部地区可分为西北与西南两个不同的区域。由此导致秦汉政府对这两个区域的治理政策和开发措施的差异。在西北地区为了边防的需要,治理政策主要
全文:后来历代王朝所效仿。在西南地区,秦汉政府重在政治治理,采取的是因其故俗而的渐进式的开发举措,促进了当地经济的长足发展。不同的治理政策带来了不同的开发效果,促进了中原与西部地区的文化交流和互动,西部地区也由此成为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元代地震灾害及赈灾体系述评
作者: 李彦鑫   来源: 吉林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缺陷   赈灾体系   元代   原因   地震灾害   赈灾权限  
描述: 元代(1271-1368)统治中国近百年,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却不止百次,几乎年年有灾,年年多灾。地震是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灾害之一,虽然此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地震有其自身原因,但具体原因是什么,并不是很清楚。因此当地震突然频繁发生的时候,元代从上至下,以往朝代积累起来的对地震灾害的认识逐渐被取代,开始动摇
全文:移民就、平籴、减免租税和徭役等,但能行之有效的措施却是微乎其微的。元代所采取的赈灾措施与以往朝代没有太大的差别。其体察灾情的申检体覆制,存在很大缺陷,致使赈灾效果大打折扣。民间非官方赈灾应运而生
< 1 2 3 4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