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赵充国
作者: 郑铁巨   来源: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赵充国   宣帝   羌人   后将军   战功赫赫   罕羌   上邽   西汉王朝   奴隶主贵族   先零羌  
描述: 赵充国(公元前137——52年)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他是西夺王朝身经百战的老将,以英勇善战著称。由于他在反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中战功赫赫,官拜后将军。他经历武、昭、宣三世,并受命与霍光同辅宣帝。赵充国善于治军,“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日飨军士,士皆欲为用。”(《汉书·赵充国传》,下同)他能征惯战,而且颇通羌人之事。尤其在他主持处理羌人问题时,
古代虫专家陈崇砥
作者: 王永厚   来源: 河北农业科技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咸丰三年   治蝗   候官   体察民情   清道光   保定府   陈崇砥   百夫长   清代学者   农业害虫  
描述: 我国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害虫对农业的危害尤为严重。古代人民在不断向害虫开展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距今一百多年前,清代学者陈崇砥对河北农业害虫的防治(特别是蝗虫)作出了很大贡献,
鲁明善与《农桑撮要》研究
作者: 高栋梁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农桑撮要   元代   版本   书名   鲁明善  
描述: 丰路(寿春,今安徽寿县)、太平路(当涂,今安徽当涂县)、池州路(贵池,今安徽贵池市)、衢州路(
全文:丰路(寿春,今安徽寿县)、太平路(当涂,今安徽当涂县)、池州路(贵池,今安徽贵池市)、衢州路(西安,今浙江衢州市)、桂阳路(治平阳,今湖南桂阳县)、靖州(永平,今湖南靖县)六地,即所谓“连领
中国古代害虫观念与防治技术研究
作者: 龚光明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观念   防治技术   农作物害虫   中国古代  
描述: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农业丰歉直接关乎社会稳定、人类幸福。因此,农业害虫一直受到关注,人们不断探索、总结其规律及应对措施。在生产实践中,害虫观念、防治技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与更新。不同时期害虫观念的变化对防治政策的制定及防治技术的实施产生深远影响。 古代农业害虫以、螟、好蚄及未知名害虫为主,次数依
全文:,进而发展为有意识地利用、保护天敌防治害虫。 隋唐五代“德化”说盛行,认为是天灾,是人君失德所致,只要人君勤政爱民、修德改过,虫灾就会消失,不能以人力捕杀。但姚崇反对此说,他以事实证明蝗灾可、应
从“三才”观到制天命而用的“人治”观——“中国传统农业的哲学思想”漫谈之一
作者: 梁家勉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管子》   制天命   荀况   中国传统农业   六十四卦   参杂   《韩非子》   述中   三才   《荀子》  
描述: 前人溯述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泉,往往把天、地、人三个因素牵连在一起,例如代表中国最原始的文字:“乾”≡“坤”≡“巽”≡“震”≡“离”≡“坎”≡“艮”≡“兑”三八个卦名,都是指:天、地及其有关的“象”。当时人们大致是初从采集到种植,从渔猎到畜养时期,其生活基本仰赖大自然,心目中离不开天和地,故卦名也如是反映。经过一段相当长的历程,由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就参杂了人和人事,其中卦辞如:泰、否、豫、颐、咸、家、人、睽、解、姤、革、归妹、兴、节等卦,都涉及天、地与人或人事的关系。后来《周易·十翼》则更彰明较著,不只一次地提出“三才”——天、地、人彼此相应的问题,所提到对“三才”的说法,
殷代的蝗灾
作者: 范毓周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幡帜   殷代   治蝗   凶饥   Locusta   亚洲飞蝗   《小雅》   农业生产   害虫防治   小雅  
描述: 蝗虫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中常见的敌害,其在农业生产上造成的灾害,甚至超过了水、早等自然灾害。例如明代徐光启就曾断言:“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
贾思勰的林业思想和《齐民要术》中的林业技术
作者: 李继华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农   生态效益   技术状况   寿光县   林业技术   广饶   《齐民要术》   用材树   贾思勰   农林生产  
描述: 贾思勰,后魏(公元386——534年)时山东益都(今寿光县)人,曾任高阳太守。当时有两个高阳郡,一个郡在今山东临淄附近,另一郡在今河北省高阳境内,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在山东的高阳,因所著《齐民要术
《丰豫庄本书》研究
作者: 王永厚   来源: 中国农史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书   生产经验   古农   丰豫庄本书   潘曾沂   十二条   清代学者   清代晚期   区田   写作特点  
描述: 清代学者潘曾沂撰述的《丰豫庄本书》是一部重要的农书。该书内容丰富广泛,重点总结了清代晚期苏吴地区农业生产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本文从潘曾沂其人、总结区田等生产经验、庄有道、《丰豫庄本书》的写作特点以及该书的版本等几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作为引玉之砖,以期引起农史学人的关注与研究。
我国古代蝗虫防治方法简论
作者: 王政军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农书   治蝗   古代社会   灭蝗   虫害防治   《农政全书》   载道   暴食性   古代中国   防治方法  
描述: 食性昆虫,它们以禾本科的农作物为食,同时具有繁殖快、产卵多、食性广、迁飞能力强等特性,可给农牧业生产造成毁灭性的灾害。"飞蝗遍野,食稼殆尽"、"大,绝收,人相食,饿殍载道"等记录不绝于史。由于蝗灾破坏性严
农神崇拜与社会信仰:以明清时期的八蜡庙为对象的历史考察
作者: 刘宇   郑民德   来源: 农业考古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   蝗灾   农神   八腊庙  
描述: 八蜡(又称八腊)是中国古代社会民众所祭祀的与农业生产有关的神灵,其主要功能为祛除蝗害,祈祷风调雨顺与农业丰收,同时还兼有其他神灵信仰的性质。在明清时代,由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性,加之百姓对水、旱、、震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