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临潭磨沟遗址马家窑文化早期遗存研究
作者: 张士轩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马家窑文化   早期遗存   磨沟遗址  
描述: 马家窑文化是主要分布于地区的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其起源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一般认为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期经由石岭下类型发展为马家窑文化。但是,经过发掘的马家窑文化早期遗址不仅数量少,而且在一些地区尚存在空白,阻碍了相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2010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与考古学
全文:马家窑文化是主要分布于地区的仰韶时代晚期遗存,其起源问题一直受到学界的关注。一般认为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期经由石岭下类型发展为马家窑文化。但是,经过发掘的马家窑文化早期遗址不仅数量少,而且在一些
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分期分区及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 周静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分期   齐家文化   磨沟墓地   分区  
描述: Qijia culture and geographical features provides a new way, and the cemetery in the transition to the Siwa Culture Remains found was Qijia cul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iwa culture provide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further study. We will Qijia 2008 Mogou based on newly discovered tomb, the tomb
全文:磨沟墓地的发现,丰富了地区齐家文化研究的资料,为深入探讨齐家文化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征提供了新材料,而该墓地中向寺洼文化过渡遗存的发现,为齐家文化与寺洼文化之间关系的深入探讨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东天山地区聚落遗址研究
作者: 习通源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游牧   东天山   半农半牧   聚落遗址   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  
描述: 公元前二千纪开始,在我国新疆东天山地区开始出现以经营农业为主的人群,这些人群同时兼营一定程度的畜牧业、狩猎业和采集业,属于半农半牧经济模式。这一时期,哈密盆地绿洲地带和巴里坤的河湖地带都分布着许多
全文:公元前二千纪开始,在我国新疆东天山地区开始出现以经营农业为主的人群,这些人群同时兼营一定程度的畜牧业、狩猎业和采集业,属于半农半牧经济模式。这一时期,哈密盆地绿洲地带和巴里坤的河湖地带都分布着许多
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环境考古学初步研究
作者: 何抚顺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环境考古研究   河套地区   新石器时代  
描述: o stud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between Longshan era and Yangshao era's archeology .Sought in the region of the
全文:本文以包括陕西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的河套地区新石器时代(约距今7000~4000年)为研究的时空范围,力图通过对这一区域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演变过程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研究,来探讨人类文化与
论陕北民间剪纸对当地区域性平面设计的影响
作者: 加纯华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区域性文化   陕北民间剪纸   民族化   区域性视觉设计  
描述: I’ he folk paper-cutting in China is rich in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全文:。 陕北民间剪纸是黄土高原上剪纸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民间剪纸体现着本地区域性的文化特征和思想内涵。在造型和审美上,陕北民间剪纸的创作由原来的实用性目的逐渐转变为实用和审美的结合。陕北民间剪纸是
黄河流域史前至两汉小麦种植与推广研究
作者: 李成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史前至两汉时期   面食加工技术   黄河流域   小麦   种植  
描述: 在中国农业史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作农业体系曾发生过重大转变:小麦种植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取代粟成为北方地区的首要栽培作物。考古资料显示,小麦在黄河流域最早出现的确切时间是龙山时代,然而此后却长期
全文:在中国农业史上,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旱作农业体系曾发生过重大转变:小麦种植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取代粟成为北方地区的首要栽培作物。考古资料显示,小麦在黄河流域最早出现的确切时间是龙山时代,然而此后却长期
20世纪20-40年代西北灾荒研究
作者: 温艳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20世纪20   救灾   西北地区   灾荒   40年代  
描述: 20世纪20—40年代是民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灾荒发生最频繁、最惨烈的时期,几乎无年不灾,无时不灾、无处不灾。各种自然灾害连续并交叉发生,形成灾害链;水旱等灾害呈现出与邻近省份的相同性。从整体上看
全文:20世纪20—40年代是民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灾荒发生最频繁、最惨烈的时期,几乎无年不灾,无时不灾、无处不灾。各种自然灾害连续并交叉发生,形成灾害链;水旱等灾害呈现出与邻近省份的相同性。从整体上看
多元文明聚落中的河湟回民社会交往特点研究
作者: 马进虎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河湟地区   回汉藏文明交往  
描述: 河湟(黄河、湟水谷地)地处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代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南端,属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汉族农耕区和藏族游牧区的分界线,同时,从唐代开始,河湟地区渐渐地向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三教鼎立”的局面演化。到元朝时,那种八个民族世居(藏、汉、回、撒拉、土、蒙古、东乡和保安),三种
全文:河湟(黄河、湟水谷地)地处横贯欧亚大陆的古代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南端,属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汉族农耕区和藏族游牧区的分界线,同时,从唐代开始,河湟地区渐渐地向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教
仰韶文化二次合葬墓及相关问题研究
作者: 朱忠华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二次合葬   社会结构   葬俗   仰韶文化  
描述: r is constituted by two or more graves.The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orms of human skeletons which lie in the graves, Secondary Joint Burial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Straight limb-like, piled up and
全文:习俗于裴李岗文化晚期阶段起源于淮河上游地区,续而持续西进,从秦岭南麓沿丹江、汉水进入陕西地区,在仰韶文化早期阶段得到大发展,并于仰韶文化中期从关中地区退缩到豫西地区。最后探讨了墓葬二层台的产生及作用;并对人骨扰乱葬、俯身葬、割体葬等习俗进行辨析。
磨沟齐家文化墓地墓道埋人现象初步研究
作者: 朱芸芸   来源: 西北大学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学位论文 关键词: 齐家文化   殉人   磨沟墓地   多次葬  
描述: 甘肃省临潭县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作为200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以其偏室墓墓葬结构的复杂性和多人多次合葬现象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以该墓地偏室墓墓道中的葬人现象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墓道葬人现象不仅葬式和分布位置较为多样化,而其形成原因也较为复杂,与墓道葬人过程和偏室
全文:甘肃省临潭县陈旗磨沟齐家文化墓地,作为2008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以其偏室墓墓葬结构的复杂性和多人多次合葬现象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以该墓地偏室墓墓道中的葬人现象为研究材料,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整理和分析研究。发现墓道葬人现象不仅葬式和分布位置较为多样化,而其形成原因也较为复杂,与墓道葬人过程和偏室的使用过程密切相关。通过葬式、随葬品及其他埋葬现象的综合统计分析,将葬人现象分为两类,即殉人类和非殉人类,其中前者占绝大多数。本文就两类葬人现象产生的原因作出各种假设,并通过实证材料逐一检验。本文重新审视以往关于成年男女合葬墓中女子为殉人的论断,提出即便葬人皆为一次葬的形式,女子也未必是在男子死后随之殉葬的,因为多人多次合葬也有可能形成这样的结果,故以往关于女子作为妻妾殉葬的论证不甚严密。 本文认为磨沟齐家文化殉人现象已不能单纯用男尊女卑或墓葬等级观念来解释,殉人类现象存在的原因可能与战争有关。殉人的普遍出现说明在齐家文化,人群间的冲突进一步加剧,社会发展阶段也进入到一个更为复杂的层次。
< 1 2
Rss订阅